晚清重臣曾国藩的故事想必大多数并不陌生,年少循规蹈矩;青年放任无制;壮年恪守儒道、古板严肃;晚年八面玲珑、处世圆通。纵观其一生,各阶段性格多陡变,恰恰也正是性格的多变促使其一步一步成为晚清风云人物。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那么,究竟是何种因素促使曾国藩在人生各个阶段性格徒生陡变呢?
大多数人的生命长河中,性格随着岁月推移,也会被打磨的不在与当初一致,但是大多都是小打小磨,终究不离本性。当然,也必定有不少生陡变的,但是与曾国藩这种陡变却是差异很大的,大多数的陡变是堕落的,何为堕落?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它是顺从人性的,顺从人的本性的。那人的本性是什么呢?追求安逸、追求随心所欲、顺应欲望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懒惰,懒惰是人的天性,我想这一点大多数人是无法反驳的(我在这里其实把类似基督教里讲的人的七种原罪的意思当做人得本性来讲,但是人的本性是个很复杂的东西,比如人的本性里还有个不是那么负面的东西,“同情和善良”,这个谈论起来就比较复杂了,此处姑且不论)。而曾国藩的性格转变显然不是懒惰那种“向下”的,这种转变是“向上的”,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的,是需要很强大的自律性的,说通透点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自我虐待,因为这是违反人的本性的。
显然,曾国藩这种性格的陡变就是佛家里的悟“道”了。(在这里就不讨论什么是“道"了,这也是个复杂的工程,我一直也没怎么研究。。其实只是想来写个随笔的。。0RZ)
其实我想说的是,一个人是什么驱使他要去悟道,又是怎么能悟得了道的。就像王阳明龙场悟道,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经历了挫折后,想改变自己,但是又找不到怎么改变自己好,如是就需要悟道。但是曾国藩与王阳明又不一样,曾国藩前半身的性格转变是由主观因素想转变的,后半生才是因客观因素(挫折)而转变的。
因客观因素转变而悟道大家很好理解,穷则变,变则通。而主观的想要去变去悟。。。
上班,改天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