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顾况所作的《洛阳早春》诗--”何地避春愁,终年忆旧游。一家千里外,百舌五更头。客路偏逢雨,乡山不入楼。故园桃李月,伊水向东流。”,诗中出现了“五更头”,可见“五更头”是个老叫法了。《汉语词典》给“五更头”的解释是“拼音wǔ gēng tóu,天将亮的时候”的意思。
鲁西南某些县市有一个时间表达方言--五更头上,也是来源于上述意思。因为“五更头上”的“上”字,在这里是用《汉语字典》给出的“用在名词后边,表示时间、处所、范围 ,如晚上、街上、思想上”意思,所以“五更头上”表示“天将亮的时候”是一种正确表达方式。如“恁五更头上(黎明)就下地干活啦,乖(很)积极嘞”;再如“咱五更头上在当街(街道)嘞大杨树底下见面,一发(一起)到砀山去拉石灰。恁可别起晚了,要不,傍黑之前就赶不回来啦”。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在鲁西南农村上学的时候,都是五更头上去上学,到了学校,太阳还没有露头。先是一节晨读课,朗读课文,你朗读你嘞,他念他嘞,各人读个人的;也有的班级是班长带头,组织大家一起朗读老师布置的课文。在学校里,朗读声音最大的是一年级、二年级,年级越高,朗读声音越小,到五年级的时候,朗读声音成“哼哼”、“嗡嗡”啦。
一夜雨声三月尽,万般人事五更头。如今,五更头上,更多的人都起床开始忙碌,有送孩子上学的,有出摊做生意的,有急匆匆赶班工作的,也有到公园晨练的,近几年,更是有一群群大妈在拧腰跳广场舞,人们脸上都充满着幸福、充实、自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