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系列改变:改变真的有效吗
改变是把双刃剑
想要改变本身就是一柄双刃剑。追求改变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重要的心理状态:对现在自己的不满。这种不满当然可以转化成发展的动力,但也可能带我们走上另外一条路--让我们感到焦虑、迷茫、自卑、手足无措,甚至陷入重复无效的改变之中。
所以,你在进行的改变是有效的吗?
第二序列改变
改变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内容的改变;另一个是应对方式的改变。
来访者想问,怎样才能过上理想的生活。他希望做自己有兴趣的工作,充分实现自我价值。于是他毕业3年,换了5份工作。每份工作干半年就会非常焦虑,觉得不是自己想要的。这个案例里,内容指的是工作,应对方式指的是不停换工作的行为。他一直想要改变的,是工作这个“内容”。而他真正需要改变却没有变的,是用不停换工作来应对焦虑的这种方式。盲目寻求变化,没法安顿下来踏踏实实积累经验,这才是他真正的问题。
有时候,改变作为应对方式本身,也需要改变。这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第二序列改变。它来自一本叫做《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的书,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保罗·瓦茨拉维克。在书中,他把内容的改变称为第一序列的改变,把应对方式的改变称为第二序列的改变。瓦茨拉维克说,就是因为人们把改变停留在第一序列,导致改变本身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成了一个问题。
接纳自我的本质是舍弃
我们对接纳自我常常存在误解
第一个误解是,以为接纳自我就是不改变。通过第二序列改变这个概念可以看出,能了解接纳自我本身就是一种改变,而且是很难的改变。难在忍受。人只要有焦虑感,就会想改变。可是顺境、逆境都是人生常态,有时候我们需要忍受不好的境遇,哪怕暂时看不到希望。因为就算我们不改变,事情本身也是在不停变化的。有些事,自然而然就会发生。而盲目的改变,常常会打乱事情发生的进程。
第二个误解是,把接纳自我当作获取另一种好处的途径。经常有来访者跟我说:“老师,我觉得自己很多地方都不好,很想接纳自己,可是怎样才能做到呢?”当他这么说的时候,他其实是把接纳自我当作获得幸福、平静、快乐的手段。他心里想的是,接纳自我后,自己就会变好。这在本质上还是想要改变。接纳自我这个追求本身,就是他无法接纳自我的原因。
接纳自我其实不是追求,而是舍弃。舍弃对生活的过度控制,对“完美自我”和“完美世界”的幻想和执念。
“森田疗法”的核心理念是带着问题生存、为所当为。意思是,一个人不要纠结于自己的问题,只把它当作生存的常态,转而专注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这种曲线救国的改变方式最大的好处是,防止我们只看问题本身,而忘了问题以外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这才是接纳自我的真谛。
有效改变的判断标准
当我们想要改变的时候,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我们遇到的,是世界的不如意,还是需要改变的问题。这个世界本身就有很多不完美,它不是按我们的想法设计的。比如,我们偶尔会焦虑、失眠,会心情不好,会遇到各种挫折,但这些都不是问题,而是世界运行的常态。如果错把世界的不如意当作要解决的问题,改变不仅没有效果,有时还会变成问题。
第二,我们想要改变的努力,有没有打断自然发展的历程。如果你想作出改变,一定要思考一下:如果不作改变,事情自然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怎么样的?不能因为仅仅想要摆脱焦虑就急着改变。如果改变的企图打断了自然发展的历程,那它同样既没效果,还会变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