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读《且听风吟》这本书,从阅读这本书开始就为自己做了规定,以后再写纸上光阴系列的时候,在阅读每本书的时候都要写上阅读的时间,都要做读书笔记,都要有所收获。
下午,东儿唤我:妈妈。能陪我去理发?我欣欣然的答应了,喜欢和这个本是独立的小伙子在一起,他这样的邀请挺难得的,我乐颠颠地带着还没读完的《且听风吟》这本小书,随着春风和儿子并排走着,我时不时地打量着这个17岁英俊少年,他简单纯净,他善良少言,他冷静内涵,我又把《且听风吟》举起看着村上写得这本书,这是写年青人的一本书,而我身旁的这个少年相比较书里的年青人,该是幸福的。
在理发厅,东儿的理发师,这个少年的头发这两年一直在这个戴眼镜有些文质彬彬的理发师的剪子底下被喀嚓掉的,有些忙,我和东儿就走进了理发厅的深处,我捡了一个红色的软椅坐下,厅里漫着乐曲,虽人不少,但很宁静,于是,我开始读余下的文字,并很快地读完了。
村上的这本书,是我在用了两天的时间读完他的《挪威的森林》后,在网上邮购的,想看一看他的处女作,相比较《挪》,这本《风》浅显了些,初读觉得泛泛常常的,没什么具体的情节,还疑惑那,怎么这样的文字就获得了新人奖了那?可再细细的品味,才发现简单的文字下的不同意义。
小说是村上春树“青春三步曲”的第一部,写的是他20岁的青春, 时期是60年代末战后的日本,经济萧条,百废待兴。那时期的青年人深受美国文化影响:摇滚、爵士、无政府主义、酒吧、点唱机和性交。一个词概括:“垮掉的一代”。虽然生活颓废、无聊,但也有更多的自由和真诚。在旧的秩序打破而新的秩序还没形成之前,个人难免感到迷茫,精神也因此感到空虚,但就因为空虚才会拼命寻求生的意义,小说中人物有些行为执着地有些可笑,或许是给生活赋予太多意义了吧,如果不这样,就没法生存下去了。小说也确实提到许多人的死,村上春树曾经说,“人就是不停地磨损、不停地失去”。而“死”,我想就是最大的失去吧。朋友的死、亲人的死、女友的死都给小说中的“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我”不停地回忆感伤的过去。而死的另一可怕在于绝对的虚无。无论生前怎样地追求名、利、享乐和学识,到死的时候这些都统统与你无关,那我们干嘛还要追求这些呢?小说就是在这样矛盾的感伤情绪中展开的。
《且听风吟》的文体给村上以后的文字做了铺垫是因为从写《风》中“尝到了甜头”:“别人怎么看待我是不大清楚,但如今想来,我觉得自己是将贴裹在语言周身的各种赘物冲洗干净...洗去汗斑冲掉污垢,使其一丝不挂,然后再排列好,抛出去”。这是林少华在序中引用的村上的话,大致是后来在采访或是交谈中提及到这本书时村上有的感想吧,作者可以洗净铅华,用自己认为最平实的语言把所思所感写出来,作为读者却应该细细的研究这种平实的语言所带来的各种不同的效果从而给自己写作的时候“不需要在乎语言”打下一定的基础。
最近发现自己读书的状态是很快的读完全书的内容,而不注重细节,这就需要自己纠正自己的一个顽固的缺点,就是一本书只读一遍的恶习,很少在认真的去读第二遍,而真正的读书人是好书不厌百遍读的,不是有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嘛。
捡个时日,在把这本轻松的小书读上一遍,何况这本书是自己的,可以在上面任意的涂写,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