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之前看了一些书评,当时看到有人说这是CEO必读,对于投资者的意义不大,当时不是太理解。读完之后,我也是同样的感觉,这本书对于投资者的指导意义不大。再回头看段永平的推荐才明白,可能是自己太心急,没有发现其中的用处。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视角,试图告诉我们那些几十年依然保持竞争力的伟大公司有什么共同点,换句话说可能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区别于其他公司。两位作者研究存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伟大企业,通过和一些同时期的同行业,没有那么优秀的企业,形成对照组进行研究,试图发现一些伟大企业的共性。
这其中的一些企业,现在依旧伟大,比如沃尔玛、索尼。还有一些企业,已经倒闭,比如摩托罗拉。还有一些现在从股东回报的角度,没有那么出色,比如惠普。因为有些公司如今已经没落,就说这些共性没有价值吗?如果有这些共性的价值在哪?这是我刚读完时候的疑问,其实换个角度看,可以把这些共性当成筛子,去排除哪些不是伟大企业。也可以这么说,如果具备这些共性,是一家伟大公司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能长盛不衰,毕竟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
理解了这些,这本书中的东西才更有意义。
简单说说,作者总结了几个共同点。
造钟而不是报时、利润之上的追求、胆大包天的目标、教派般的文化、择强汰弱的进化、自家长成的经理人、持续改善、构建愿景。
造钟而不是报时。对于这些公司的创始人,以及历代的CEO们来说,他们最大的贡献不是某个产品,而是一家公司一个组织及它特有的文化。这些才是他们最伟大的作品,他们像建筑师一样,为这个组织注入了独特的精神。以我的理解,造钟就是有一天创始人、CEO们离开了,这家公司还是会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会越来越好。比如乔布斯去世后的苹果,比如马云离开后的阿里。段永平也是想明白了乔布斯是一个造钟人而不是报时人之后,开始重仓苹果至今。报时人就是公司赖于一个优秀的领袖而披荆斩棘,一旦领袖离开,大厦将倾,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利润之上的追求。伟大公司往往都是那种务实的理想主义。只是理想主义注定走不远,只是务实一味赚钱,难免功利短视。伟大公司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那是一种指导做事的原则,指明方向。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为了赚钱而赚钱的人往往赚不到钱,反而是那些一心把事给做好的人,赚到了更多的钱。放在公司上面也同样适用,坚持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并以此行事,赚钱是水到渠成。最后比那些为了赚钱而赚钱的公司,赚到了更多的钱。腾讯的用户体验,苹果的人文主义,都是利润之上的追求。
胆大包天的目标。关于这点我知道做得最好的只有特斯拉和阿里,做得是真好,有目共睹,没资格说什么。所谓胆大包天的目标,很多人都有,要多不切实际有多不切实际,那是空想的范畴。马斯克也会有在我们看来不切实际的目标,这也是马斯克牛逼的地方,能把大目标拆解成可以执行的小目标。 比如马斯克如果要实现把100万人送上太空,现在的成本是不可能的,要把成本降到50万美元才能让更多的人负担的起。马斯克把它分解为,20000=2010100.相差20000倍。20指载人能力提高20倍,10指成本降低10倍,100指每个火箭可以循环使用100次。作为一个投资人如何区分企业的目标及其可行性,这就要看过去,通过历年财报去看企业过去的目标是否实现了,执行情况如何。
教派般的文化。段永平说企业文化就是创始人的文化。企业文化用来解决用制度管不到的事。沃尔玛的微笑文化,腾讯的“快”文化。其实我想到最多的是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的观点,人类本就建立在想象之上,国家、宗教、公司都是建立在虚构之上,从古至今,任何人类大规模合作的根基都是只存在于群体想象中的虚构故事。所以企业文化有多重要,不用多说了。
择强汰弱的进化。很多伟大的产品都是通过进化试错得来的,用进化论去看待商业,很多东西就会豁然开朗。伟大公司都会去培养新物种,微信、盒马鲜生、犀牛智造、iPhone、iPad等等都是这样产生的,它们都不是一开始就有,也不是一开始就完美,都是企业创造出来,不断进化得来的。
自家长成的经理人。伟大公司的CEO大多是企业内部培养出来的,这确保了企业文化的传承和认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GE,杰克韦尔奇就是一毕业就就职于通用,他主导了通用的重生,被称为全世界最优秀的CEO。通用董事会能从96人中层层筛选出杰克韦尔奇,这不是巧合,这是董事会的厉害了。看一家公司是否伟大,十到十五年看CEO,二三十年看企业文化,五十年看董事会。
还有持续改善和构建愿景,不用多说了。腾讯的小步快跑、赛马机制和阿里的存在102年的公司都是最好的诠释。
从投资的角度来说,这些《基业长青》对伟大企业的共性的诠释,我们可以用来去提高发现伟大企业的概率。
感谢段永平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有机会从财报投资中跳出来从更高维度去看投资。段总不管是作为企业家还是投资人都非常出色,他对于投资的认识自然也更深。要读的书还有很多,要走的路还很远。
做有思考的话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