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师,全体同学们,早上好!
今天是12月4日,也是我们12月份的第一次集会升旗仪式。大家知道12月份对于我们城北学生来说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对了,12月是我们一年一度的读书节,今年已经是第五届了。所以今天张老师站在国旗下来做这一次启动的发言。我演讲的题目是在阅读中滋养自己。
为什么要阅读?这一点,我想已不需要再多讲,因为我们许多学生他已经在这么多年的阅读中实实在在的体验到了。
如何才能在阅读中真正滋养自己?我想提三点建议,也就是阅读要“三多”。哪三多呢?第一,多读,第二,多写。第三,多分享。
关于多读,有三个层面的意思,第一是读书的数量要多,第二是读书的种类要多,第三是每天花在阅读方面的时间要多。
在这里,我很乐意向大家分享上个月,在平江在湖南甚至有可能在全国各小学都被热议的一个故事——太仓稊米。故事发生的地方,不是全国的教育发达城市,恰恰就在平江,就在我们平江城北学校。
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界,有一位名师,全国的小学语文老师,要不现场听过他的课,要不读不过他写的书,要不在网上听过他的视频课。可以说这位老师是全中国小学语文教师的老师,他的名字叫王崧舟。
今年暑假,王老师来到平江春晖讲堂,为三湘四水的老师上示范课《湖心亭看雪》并讲座,这是一篇初中的文言文,与他配合的班级是咱们城北学校今年毕业的318班学生。课堂上有一个环节,王老师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概括那种天与云与水与山融为一体的境界,一位个子不高、眼镜不戴的小男孩儿站起来说——“我想用‘太仓稊米’这个词来概括这样一种境界。”
王老师当时一下子就懵了。因为他都没听清楚这个词的读音,何况这个词的写法呢?于是,王老师赶紧请这位孩子上台板书,男孩就落落大方地写下了“太仓稊米”四个大字。王老师呢,还是懵在那里。即便这孩子写了“太仓稊米”,可我依然不知道什么叫“太仓稊米”,也不知道这孩子为什么用“太仓稊米”,更不知道这“太仓稊米”是这孩子瞎编胡诌的还是真有出处的。
王老师当着众人的面问他,这个叫“太仓稊米”的词儿你是从哪里学来的。“我是从《庄子》那里学来的”。孩子的回答更是让王老师愣在那里。通过查找资料,王老师认为“这个词用来形容这个境界,极其妥帖!”
三个月后,王老师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我与春晖》记录了这个故事,文章中说:“我得称这个孩子为‘一词之师’!我想,这位学生当是城北学校的一个缩影;这所学校当是平江教育的一个缩影;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教育当是中国许许多多农村教育的一个缩影。我在这位学生的身上,看到了“春晖学院”最耀眼的光彩,看到了中国农村教育最坚实、最美好的希望!”
我今天分享这个故事,并不是认为我们学校的这位孩子,真的就超过了全国老师的老师——王崧舟的先生。事实上,与王老师读过的书相比,这位小男孩的阅读量,也不过是“太仓稊米”。但这个故事确实能反映我们城北学校近七年来坚持全班每月共读、学生每日阅读的成果。
正因为如此,我校的孩子赢得了王老师的称赞,为全国的农村孩子赢得了尊严!
愿每一个城北老师和孩子都记住“太仓稊米”这个故事,并发扬这故事背后的博览群书、孜孜以求的阅读传统。
关于多写。有一本专门讲阅读的书,题目叫《如何阅读一整本书》,我对这本书会最深的一个观点是:阅读一本书,如果只是读懂,那只完成的阅读的一半,你是读进去,还不够,还得读出来,才能完成阅读的另一半。而且,就是“读出来”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如何多写呢?我们可以边读边批注,记下自己的阅读感悟,也可以仿照作者的表达方式仿写一个片段,或者仿照作者的谋篇布局方法来构思一篇文章,甚至是一本书。我的阅读经验是:当我这样写过之后,我对这本书,对这个作家的理解,将会更加的深刻,而作家的表达艺术,也会成为我们自己的写作能力。
关于多分享。这也是“读出来”的另一条重要途径。这一点,以往我们可能做得不够,因此,本届读书节我们的关键词就是“悦读,悦分享。”学校推荐低年级同学每周阅读一个绘本,并讲故事讲给家人、亲人和陌生人听;学校推荐中年级学生每周朗诵一篇美文,并在家人、亲人和公众场合进行展示;学校推荐高年级学生用一个月的时间,将课文或整本书中的某个关键情节改编成剧本,并组织排练,先后在班级和年级演出展示。当我们把自己阅读中的收获,以讲故事、朗诵,或编演剧本的方式向别人分享时,我们一定会收获更多的新的体验!不论是阅读的能力,还是我们的与人互动交流的能力,还是我们的勇敢、自信,这些综合素养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愿每一位城北人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