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问自己一个问题:自己真的会读书吗?笑来老师的公众号极具启发性:学习“学习”再学习。也是去年12月,我才发现,原来自己读书的能力,真的是不到家,岂止是不到家,简直是差远了。学习读书这件事,也提上了日程。
也许会有些疑惑,读书这事儿,还有能力的高下之分?还需要先学习读书?
做事情,都有高下之分的,只是之前不曾往这方面去思考琢磨罢了。
自己不是真正的会读书。想抄,不挑,看不透。
想抄。因为看到好句子总想抄下来占为己有,却只是让碎片记忆躺在本子里,放在角落里,读得很久,却没有真正留下什么,也没有带来改变;
不挑。因为没有真正认真地去挑书,看到一半,就会开始思考要不要继续往下读,半途而废可惜,全部看完糟心,要读在脑子里的东西,却被我糊里糊涂的选择;
看不透。因为看得太随性看不透书,如蜻蜓点水,有浅浅的波纹,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和朋友聊起来,哦,这本书我看过呀,讲了些什么呢?哦,我给忘了差不多了。
有点细思极恐,可怕的恶性循环。
没什么效果,看不到改变和希望,自然就不会有长期持久的践行,于是坚持最久的事情就是半途而废,把“读书改变命运”变成了“读书消遣生活”。
不过,一个转折点,来了。
自己想不明白的时候,要去找想得明白,且做得好的人。在我最近读的《跃迁》中,古典老师提到,联机学习,十分重要。
猫老师在剽悍读书营给大家的方法,只说了这一个——认真挑一本书,难度适中,去读十遍。
招不在多,管用就行。
好听的歌是越听越好听,有的歌如果只听一遍,完全听不出味道。
那书呢?是不是也存在相同的逻辑?我默默在心里思考,应是的。于是进一步思考:自己是哪里来的迷之自信,认为自己可以读一遍,就能深刻理解到完全掌握,甚至学以致用呢?
重复不是一个傻事情,笨动作,是探寻真知的技术活,因为现在的大家耐心已经不多;
重复不是一个呆循环,慢回放,是一遍一遍的深思考,因为每一遍都能读出不同味道;
照着做,发现恶性循环停下了,正循环正在搭建起来。
在第一遍读的时候,不慌不忙,意趣盎然,读的很慢。很想记一通,但一想,我可是未来要读十遍的人,要先专心去整体地把这本书读完;
第二遍,似乎又看到了第一遍没懂的地方,哦,原来这句是这个意思,上次都没注意到,这个方法还挺好使的,用一用试试看;
第三遍,文中的故事和我已经如老朋友一般,我开始更加注重观察,作者加粗加黑的核心语句,以及文章脉络的梳理;
第四遍,框架更加清晰,如果说之前看到的是一颗一颗小星星,现在我就好像看到作者大大手绘的占星图,关键点聚合在一起,闪闪发光。
第五遍……在未来,很惭愧的是,读到第四遍时候按照作者观点,先去践行我当前更重要要去做的事情了,阅读进度暂时在这里,徐徐前进,战线要被我拉长了……
简单小结一下:越到后面,越发觉察到了书本带来亲切感,像交了一个很好的朋友。很多实用的小方法比如战略性专注,如何有效控制愤怒,都让我直接用上了,生活节奏理得清晰从容,不似以前那般慌忙;用到以后,再返回去看,又是一番更深的理解;跟随在后面的一遍遍,每次都能读出来,上一次不曾体会的味道,就像吃彩虹蛋糕一样。
把这书,映在自己眼里,融入自己脑海,每次打开书,就像是在和作者开启一场无声却神圣的对话。
这种方法读书,给我生活带来的时间变动影响并不大,我还是可以先集中精力去做,当前对我来说最重要的,高价值的事情,因为我是这样做的:
如无特殊情况,晚上11点左右就要入睡,保障第二天的精力,早上6点多起来,挂上一个“读书半小时”番茄钟,专心享受这段整块时间(感谢舍友宝宝的体贴),把控好节奏感,每天不间断地持续推进,有特殊情况时候,当天也要至少读个十分钟。因为,可以慢,但不要停。
虽然22天过去了,但阅读这件事,阅读这本书,还在更远的未来,继续去做,持续深挖,至少十遍,药不能停。因为这个是治病的,“阅读而不得要领”病。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我做的不完美,但得到的已经太多;
001 Aim high:不放弃对自己高标准的小目标,持续去做,哪怕结果不完美,但也比最初要好太多,要和自己比。
002 新起点,新方向:不过分追求方法的华丽,以及表面的热闹,把更多关注点,放在踏实践行上,行之有效,扎实有力,践行是更好理解书本中蕴含思想的方式,啊,应该是最好。
003 人是一本读不尽的好书:如促膝长谈,交换想法,彼此共鸣。慢慢来,千万别着急,其实一点不用担心自己会错过什么,因为这个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常回来看看的约定和陪伴。
想办法让大家都更好的剽悍读书营,这里更是一本本,越读越有滋味的“书”。2018,我更加期待,这里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