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柴门内外
…1…
古城西安,地处大陆腹地,夏季炎热潮湿,冬季严寒干燥。
在夏和冬的交替中,春和秋非常短暂,短的好像你还没有做好迎接它的准备,它就已经过去了。
九月中旬,一场雨后,天气陡然转凉,一夜之间,秋凉如水。于是好事者纷纷概叹,又到了调侃秋裤君的季节了。
就象昨天某君在朋友圈骚情了一句“掐指一算,明天得穿外套”,马上就有人贴心留言,“记得穿秋裤”。
正如三月桃花盛开天气突然转暖一样,秋天的到来和离开都是让人猝不及防的。
然而四季之中,独爱秋天。
… 2 …
春天是短暂的,二月底三月初,最后一场桃花雪落尽之后,杏花、梨花、桃花、油菜花急匆匆争相开放。随即伴着一场春雨,又急匆匆先后凋零。除了感叹春光易逝之外,实在尝不出春的味道。春天是如此短暂,以至于人们在某个燥热的午后脱掉了外套,突然发现,夏天已然来了,脱掉的外套不用再穿上了。
夏天太漫长了,又那么酷热。从五月一直持续到九月,仿佛见不到头似的。
冬天也太漫长了,又那么严寒。人们缩手缩脚,穿得象个狗熊。除了在大雪纷飞的日子有些惊喜之外,余下的只有对寒冷的厌倦。
只有秋天,虽然转瞬即逝,却是这么浪漫,丰富,复杂,多姿多彩,内涵深远。
对的,秋天是个丰富而复杂的季节。
… 3 …
人们说,秋高气爽,春华秋实,金风送爽,秋波盈盈,这些词描述出的秋天是带着期许,带着骄傲,带着心满意足的喜悦的。
农民画里就最常见这样的主题,田野里院落中堆满成熟的农作物,大人孩子都带着满足的笑容,散播着收获的欢欣。
在几千年农业社会的精神传承中,“丰收”两个字,几乎是人们一年中最为期盼与看重的字眼了。
然而人们又说,“秋风瑟瑟”,“秋意肃杀”,“一叶落知天下秋”。
诗人们在诗句中尽情渲染秋的悲凉。唐寅说“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马致远说“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纳兰性德说“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而王维说“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 4 …
提到王维,多说几句。
这位唐代大诗人三十岁状元及第 ,入仕为官,开始了在长安的工作和生活。
中年之后,他看穿世事,半官半隐于蓝田辋川的一处别墅,在终南山里每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陶醉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动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他恬淡渡日,作画写诗,画有《辋川图》,绘遍了终南美景,诗有《辋川集》,写尽了山水诗情,留下了令后世视若珍宝的精神财富。
在去蓝田的高速路上,可以在路边看到“王维辋川别业”的牌子高高挂着,路过很多次,一直没机会去看看。后来听说昔日古迹早已毁于战乱,只留下王维手植的一株千年银杏,在遗址上默默回忆着早已被岁月湮没的辋川盛景。
我猜想,“荒城临古渡”——临的许是曳湖古渡,“落日满秋山”——涂满了残阳余辉的,许是绵延不绝的白鹿原。
… 5 …
之所以想多说几句王维,也是因为他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有“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诗句。
SO,这便是“柴门内外”的来由。
红尘滚滚中,我时常想起这首诗。
说远了,但这都是关于秋天的事情啊不是吗。
说正题。虽然有关秋天的诗句都充满了悲凉的意韵,但并不妨碍文字的美。诗人们也正是在秋意的浸染中得到了共鸣,借由诗句一倾而出,否则,满腹的思虑或惆怅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 6 …
秋天也是最能给人惊喜的。尤其是进到山中,那满山遍野的各色秋叶,将大自然的不加雕饰的美诠释的淋漓尽致。
我的老父亲酷爱摄影,他最美的作品冲洗放大了摆在家里,其中之一就是深秋的秦岭,层林尽染,美不胜收。
秋天,不似春的浮燥,不似夏的倦怠,不似冬的慵懒,是能让人清醒和冷静下来的季节。
在清醒中,追昔抚今。
在冷静中,拾掇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