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的互联网和娱乐综艺对抄袭和假货的反响愈演愈烈。
著名编剧也捧红了很多影视大咖的编剧于正和郭敬明都上了演员类节目的导演或者导师火活动,体局的综艺我也没有看多少,但是这二位编著导演一个是因为和其他导演给S卡上了热搜很多天,一个是因为犀利的点评一直漂在综艺板块的热搜上,但是最近因为这二人的被法院判定的抄袭事件而遭到影视行业内很多的编著联名抵制事件再次热搜发酵。
为什么这二人可以继续不受抄袭事件的影响能够成为导师呢?最关键的原因应该是资本的逐利,网络的控评,炒作的矛盾制造,这样操作才能让收视率一路飙红,最后为资本赚取丰厚的利润,这应该是选择这二人最主要的原因吧。但,理性的观众是不是也越来越少,或者越来越能容忍此类抄袭的人大行其道呢?
之前很多的很多综艺节目都是打着买了韩国或者日本的版权的借口行着就是抄袭的事情,大赚特赚,我们作为观众也是十分的捧场,就是爱看啊,爱讨论啊,你很少能看到优秀的节目是完全中国自己的创意,有是有,但受众很小,办的也没多长久。
其实,说来,中国人也算是生活的很憋屈了,娱乐综艺抄袭日韩的,电影也翻拍,好听的说是借鉴参考,抄袭这类的词汇文化我们的容忍度也是越来越高,甚至热烈的去对比抄袭的好不好。而在生活方面,我们都没办法去判断你从电商渠道购买的商品是不是假货,不然为什么打假做的人越来越多,不是专业人士的我们真的很判断网络上购买的东西真假了,真的非常难辨认。
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假货离不开盗版呢?中国现在的版权意识已经在不断提升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问题都需要去解决,需要依靠法律的手段去解决盗版假货的温床。
可是,这是否也是遭遇另外一个极端,就是当市场上不允许出现假货的时候,正版的东西的价格是不是会高的我们底层的人民消费不起呢。不过,这可能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这里暂时不谈。
不知道有没有人在选择的时候是这样想的,可能买到的东西是假货,那么就一不做二不休,直接选择假货,不去考虑真货,这样的消费方式估计很多人都有过,那如果真的这样下去,我们最终会怎么样的,每个人都等着去抄袭别人的,自己不去创新,不去专研,那到最后你都抄袭完了,你还有的东西可抄吗,如果都没有人原创了,那这些个产业领域是都准备白白送给那些更有创新精神的外国公司吗?
只有保护原创,我们的产业才能良性的发展,我们才能拥有更加丰富的文化氛围去探索更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