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遇到这本散文集,也是一种缘分。那天我本来是去国家图书馆找杨绛先生的随笔读,但是按照检索到的位置在对应的架子上没找到。于是我的目光不断在附近的架子上搜索,便发现了林清玄先生的这本散文集。由于之前读过《紫色菩提》,还比较喜欢林清玄先生所写的有禅意的散文,于是乎我就拿起这本《心无挂碍,无有恐惧》读了起来。
封面的这句话:“在不安的世界里,做一个安静的人,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不争不抢,不悲不喜,自在从容地过好每一天”,正是我竭力追求的状态。从小独立的我,习惯于考虑很多事情,很多时候心中也有较多担忧,所以我也一直在寻求改变。
打开此书,读了序言,我便对“观自在”和“行深”有了更深的理解,因为以前我对二者的认知仅仅停留在知道其出自于《心经》,但不知其含义。林先生写道:
“对于一个寻求智慧的人,一定要维持‘心’的高度,心的高度是从‘静观’和‘自在’而得。”
“在静观中,小我隐去了,大我现前了。在静观时,自我冥没了,自在现起了。”
“在生命的漂泊中,只有截断过去与未来,并放下苦乐的束缚,才能自在。”
“‘行深’是行到水穷处,走到最深的地方,时间到终极。”
“‘行深’是‘桃李不言自成蹊’那种天然的进入。”
当我看到“只有截断过去与未来,并放下苦乐的舒服,才能自在”时,内心有深深的触动。反思自己,当心中有焦虑和纠结时,要么是觉得已经过去的事情某些地方没能做到让自己满意,要么是对未来要做的或可能发生的事情产生担忧,这种状态着实心累。林先生这句话一语中的,只有不再纠结过去,不再担忧未来,只专注在当下,才能自在洒脱。
这让我想起了经济学中的沉没成本,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无论其好坏都已是沉没成本,再去纠结,只会浪费现在的时间和精力,也无法改变什么,更重要的是及时止损,从中吸取教训。
同时也让我想起了《圣经》中的一句经文:“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此经文告诫人们,不要为明天忧虑,要专注于当下这一天。
怀着能够让自己内心更平和、更从容、更自在的希望,我开始阅读正文。在国图半天的时间里,我阅读了约四分之一的内容。
将近三个月过去了,我发现林先生的文字还在影响着我的思想,我确实能够放下更多的人事物,也不再那么纠结过去和担忧未来了,心中能够时常处于平和状态,我个人感觉这种状态十分宝贵,尤其在这个充满焦虑的年代。
故我今日把这本书买下,打算从头再读一遍,并记录下自己的思考与感触,并将陆陆续续分享出来,感兴趣或读过此书的小伙伴可以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