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游日记随笔(第七日)
文:我是素颜
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有好处也必有坏处,如同老人们所言:福兮祸所伏,祸所福所倚。就比如习惯,好习惯养人,坏习惯害人。
习惯了写作,习惯了用心去看身边的人,然后看到了太多的不同的人群。
出一次门,能看到很多。
学习蕙兰瑜伽时,坐在前面的一对清瘦的小夫妻,还带着一个两岁的小女孩。夫妻能有共同的兴趣关注一个爱好,同进同出,这件事挺令人艳羡的,很难得。下午听课时,坐在后排的男人用脚在女人背上摩擦了几圈,显然是在讨好女人。女人转过头来,恶声训了几句。过了一阵又转头,眼神更犀利了地训斥着,男人起身走了。
一大群人在听歌自由舞动身体时,女人对着身边的男人恶狠狠地踢了七八脚。看不出男人有什么反应,目无表情地离开了。
在等车时又遇到了这一对小夫妻,有商有量地抱着小孩坐公交离开。瘦长的长相略有一点丑的男人于妻子是爱还是怕呢?不得而知?他们的婚姻幸福吗?不得而知。
表相和真相之间存在着极大的距离。
老二同学十九岁的女儿来昆明旅游,和我们在酒店汇合。因为要收拾布置会场借用的不少东西,让她和外甥女先打车回家。外甥女要背自己的包,还得背两把吉它。同学的女儿拖着行李箱,提着一小盒鲜花饼。老二把吉它铁架递给了她:姐姐拿不上了,你替姐姐拿一个。
晚饭做了拌汤,每人小半碗。女孩不停地用筷子搅动,不见多动嘴。
不喜欢吃吗?
也没有。女孩模棱两可地回答着,后来女孩把汤倒掉了,嫌酸。
早晨熬了好几样米和豆子的粥,熬得时间长,分到每人碗里顶多两勺。女孩又在不停地搅动,然后又倒掉了,说是米太多。
女孩出门在外的这种行为举止显然不是太合适。但是别人家的孩子,轮不到我们说三道四。晚上十一点半了,女孩出来洗手,哗哗地流水不断。老二招呼女孩:别洗了,睡吧。女孩有点恼怒地立刻重重关门睡了。
女孩有强迫症,洗手要洗很长时间。女孩沉浸在手机动漫世界中,不与人交流,出去玩,对外面新奇的环境只保持几分钟热度,很快变得心不在焉。一进门,就把自己关进卧室。吃饭的时候低着头,你问一句她答一句,其他时间缄默不语。吃完饭把碗送进厨房,又把自己关进了卧室。
女孩似乎活在了一个虚空当中,对周围的人和事视而不见。
女孩身体有小不适,之前我有过同样症状,知道什么毛病,建议该如何用药。女孩反问:能确诊吗?一下哑然。老二陪同去医院检查之后,确定是我说的小毛病。
被手机控制的孩子又何止眼前的这一个,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可曾思考过人生目标是什么,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孩子的眼睛一直盯在手机虚无的世界里,看不到周围的人群,就像一只只背负硬壳的蜗牛,一直缩在壳中,躺在阴暗潮湿的角落里,一动不动。偶而缓缓地露出头来用空洞的眼神环视一眼,实际看过和没看过一样,他们的眼神是无神无助的。
每一个孩子迟早要长大,要变成到社会上接触现实生活的成年人。在家庭这个小环境里,有父母的宠爱,亲人的呵护,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当所欲为。这样的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会交际,不懂礼让,不会尊重别人,唯我独尊。在家里有人让着疼着。到了社会上怎么办呢?
社会上,人人为生活打拼,竞争压力山大,到某个单位上班,谁会容忍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妈宝男”、“妈宝女”。老板要拼事业,员工要奔前程。有谁有耐心指导一个没长成的大孩子,如何交际,如何适应工作环境,如何与同事相处。
在家庭中单一被宠爱疼让着的角色,置身于竞争激烈的社会大溶炉中,位置换了,思维模式还停留在家庭模式,要么立刻会被灼伤;要么被烤熟得一塌糊涂;要么退回老巢,在父母家人的亲情呵护下,当"宅男”、"宅女”;要么每天爬在电脑上,睡床上捧着手机,沉溺虚拟的世界忘我地活着。
造成孩子成长问题的根源在哪呢?是手机的问题吗?是网络的问题吗?还是人的问题?
子不教父之过。生下孩子不是为了玩的,更不是为了传宗接代。
父母忙着工作、做家务、聊天、玩麻将,就给孩子一部手机,只要不打扰我,安静就好。孩子迷上手机,玩得贼溜,时时刻刻一机在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对外在的一切都不感兴趣,父母这才惊觉,顿时着了急,想办法要挽救,却发现为时已晚。
父母在培养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忽视了陪伴成长,忽视了情商教育。一味地只从父母这个无私的角度付出,孩子想要什么尽量满足。只要成绩好,其他方方面面的教育都可忽略不记。
逐渐长大的孩子出一次远门,离开有父母呵护的家,才发觉外面的世界与家中的大不同,才发现处处是问题,处处失意。善于学习的孩子,多经历些挫折会学会应对种种问题,让自己慢慢融入社会这个大环境,变成社会的一份子。不善于学习的被社会排斥,与社会格格入入,处处碰壁,种种失意与不得,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只能打道回府,沉溺在家庭这个避风港里,当啃老族,当宅男女。
从此刻起,从儿时起,做好让我们的孩子出远门的准备。我们的孩子不是我们的私有品,他们是社会的一份子,要随时随地融入社会这个大融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