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重点无疑是G20峰会,这不只是G20的一次例行峰会,也不是中国举办的若干次国际会议中的一次普通会议,此时此刻的全球需要一种新的治理方式,在传统协调机制缺乏动力的时候需要新的协同机制,中国和美国,这个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两个阵营的代表,需要有大于一般意义上的协同。我们准备好了吗?
从柏林到华盛顿,再从华盛顿到杭州的G20
这是当前最重要的一个论坛,因为占据了全球80%经济体量和2/3人口的国家将其视作协调共同机制最重要的对话平台。
1999年在柏林发起的时候,还是一个G8范围内,属于西方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内非正式对话的一种机制,其本意是G8先内部商量一下,再把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进行更好地对接,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发达国家的全球治理。
发达国家有G8,发展中国家则有金砖。
“金砖四国”(BRIC)引用了俄罗斯(Russia)、中国(China)、巴西(Brazil)和印度(India)的英文首字母。由于该词与英语单词的砖(Brick)类似,因此被称为“金砖四国”。2008年-2009年,相关国家举行系列会谈和建立峰会机制,拓展为国际政治实体。2010年南非(South Africa)加入后,其英文单词变为“BRICS”
2008年之后,金融危机爆发,无论是G8,还是金砖国家都有需要紧急商量应对之策。从G8扩展到G20,并在2008年11月15日在华盛顿举行了首次峰会。核心议题是:评估国际社会在应对当前金融危机方面取得的进展;讨论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共商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举措;探讨加强国际金融领域监管规范和推进金融体系改革等问题。如果说得简单一些的话就是,救市。一个新名词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报端——QE;如果说的直接一些的话就是各大央行争相放水,美国剪全世界羊毛。
此后的屡次峰会开得不温不火,不是轮值主席不努力,而实在是说得再动听,也没有实际动作的体量和能力,即便对美国再不满意,也没有足够的体量能够与之博弈。
只有到了杭州,才真正有可能说话算话。
看四项议题——“创新增长方式”“更高效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强劲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包容和联动式发展”
创新增长方式和“一带一路”、中国内部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去产能及“双创”等国内政策都是相辅相成;
更高效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与亚投行、丝路基金、亚金协等一系列的新制度安排遥相呼应,是对世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制度之外的新选择。
强劲的国际贸易与投资是针对当前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批评
包容和联动式发展针对的则是大国与小国的共同发展责任。
与此前主办国缺乏行动能力不同的是,中国可能是当前世界经济格局中最具有行动能力的主体了。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庞大的市场容量,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以庞大外汇体量支撑的新金融制度安排,让这些议题具备了可行性。
财长会与贸易部长会的看点
G20峰会还没有开始,但是此前的财长会议与贸易部长会议已经有亮点。
7月10号在上海闭幕的二十国集团(G20)贸易部长会议发布G20历史上首份贸易部长声明,批准了“三份文件”: 世界范围内首份《G20全球投资指导原则》(下称《指导原则》)、《G20全球贸易增长战略》和《G20贸易投资工作组工作职责》;达成了“两项共识”:一是加强多边贸易体制,二是综合施策、帮助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
《指导原则》是世界范围内首份关于投资政策的、制定的多边纲领性文件,意味着文件将确立全球投资规则的总体框架。
这在某种意义上让人们对于已经将要熄火的多哈谈判又有了希望。这也是对世界正在愈演愈烈的孤立主义的回击,保证的全球贸易的正常进行。
财长与行长会议也直面矛盾——公报特别强调要共同使用所有政策工具,并指出这些政策工具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政策。
一是在推进结构性改革方面取得里程碑式的成果,包括首次就G20结构性改革议程进行“顶层设计”等;二是在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包括世界银行等11家全球主要MDB(多边开发银行)响应G20号召首次联合发表了《MDB关于支持基础设施投资行动的联合愿景声明》;三是在加强国际税收合作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四是提出了加强国际金融架构的措施。
放到G20的发展历程来看,不难看出在支持全球创新治理方面所能够发挥的作用。
从论坛到智库
一次论坛能承载这么多的任务吗?尤其是G20这种没有常设秘书处的机制设计。
这是一个短暂的舞台,而在舞台前后要做的事情,可以做的事情还是很多的。无论是从企业层面,还是从政府层面,从国内还是国外方面。
不管是中美博弈也好,中美合作也好,都是存在的,而全球所有经济体都已经看得很清楚,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治理方式。按照国经中心陈文玲总经济师的总结:
——柔性治理:非战争的,和平治理而非暴利治理;
——创新治理:用新的格局调整,来体现在世界治理中的创新,G20的内容要创新;
——共同治理:贸易部长会的共同使命。
通过非常实的手段,形成在原有全球化基础上形成新的治理方式。
在这些方面,智库能做些什么?
1、研究——提出可能的思路,是多学科多部门的研究,而且要拓展到新的疆域。以前的治理有明显的国界,而互联网为代表的基础设施拓展了疆界,连接起无比复杂的多边协作主体。当一个中东恐怖分子利用中国的路由攻击了美国的基础设施的时候,追责的主体必须在国家间协作,国家与平台的协作,以及社群的协作之间建立起关联。
2、交流——不同观点的碰撞。充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利用智库构筑多种不同利益主体交流平台的功能,让市场主体充分了解全局,让多边利益主体可以充分沟通,展开博弈。如果说论坛是一场演出的高潮的话,那么智库则提供了诸多的排练场。
3、传播——把共识传递出去。今天的智库需要更多地发声,在纷繁复杂的声音中传达出共识,让更多人在共识的基础上真正形成“柔性治理、创新治理与共同治理”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