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畏》是根据梁冬、吴伯凡的《冬吴相对论》节目编辑而成的书籍。该谈话节目以轻松的氛围讨论财经生活与商业管理话题。后来两人还有《冬吴同学会》,非常适合通勤、运动时收听。
# 以下为非常主观的个人读书摘抄。
《情感的账户》
欧洲管理思想大师查尔斯·汉迪认为,西方强调有形契约,东方则不太注重有形契约。
“情感账户”,就是在跟人交往的过程当中,逐步积累的一些情感性的、人情的资源。但这种资源是不讲契约的,也没有得到量化。有些人积累的情感资源多,他的“情感账户”里的余额就较多;有些人算的是小数,每笔账都算得清清楚楚的,但这些人最终的人生格局往往不大,或者说不太容易成就大事,而且格局会越做越小。
公司也是一样。戴尔电脑以价格取胜,以交货迅速取胜,其他方面则乏善可陈,它不可能像苹果电脑那样酷、那样有个性。消费者刚开始使用电脑的时候,最关心的只是有电脑可用就行。但是当大家都有电脑的时候,关心的则是我的电脑和别人的电脑有什么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趣味改变的时候,戴尔没能及时调整。因为过去戴尔没有关心过这些方面,它不讲明天。
这就是所谓的科学和技术的差别。什么叫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为了探究事物的真相而不求功利性,但是不排斥从长期来看,它会产生很大的功利。
我们做公司其实也是三个境界:守正,出奇,无事。守正就是坚持一些核心的价值和理念,并且把它系统化。不要见风使舵、心眼儿太活,也就是要“贞”。一个公司能不能长久,拥有“贞”和核心价值是非常关键的。要不然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精于算计,在短期内都是对的,从长期来看就是个合成谬误。出奇就是要创新,不能因循守旧。“以无事取天下”实际上是说,当一个公司做大了以后,要放弃某种与生俱来的控制的欲望、干预的欲望,要学会延迟判断——准备下一个判断的时候,试着推迟几天再来看这件事情。
徐文兵曾经在《重新发现中医太美》节目中讲过,智和慧最大的区别是:智是“急中生智”,慧是“定能生慧”。智是做加法得来的,是通过努力、情急之下的反应;慧是通过做减法去除盖在真相上面的东西,看到事物本来呈现的样子。儒家也讲这个道理,所谓的“性本善”,就是天性里面的那种悲悯。所以,如果我们对一件事情完全没有办法,不妨先放弃解决它的努力,因为我们相信另外一个可能,那就是这个事情本身既然存在就一定有解决方法。不要试图去创造一个解决方法,因为能力已经不行了,那还不如安静地去等待。
慧就是定,所谓“止观定慧”。儒家学说里也有类似的说法,叫“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我们在经营自己的人生和经营一个企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这种状态,就是身不由己,好像被一种力量裹挟,本来不想这样,但是又停不下来。这时,该罢休时且罢休,尤其是在不断朝一个方向努力却总是没有结果的时候,一定要停下来。人停下来了,心就会定下来,定下来就会安静,静而安,安而虑,最后才能得道。
一个大和尚告诉我,智和慧的区别在于:智是看见了事物的不同,所以专家、教授等专业人士都强调他们的东西和别人的不一样;慧则是看到了事物的相同之处。总是在关注不同、要因人而变,人们就会非常累。但是外界的变化非常不确定,而且很多东西同时在变,如果全部关注的话,人就累死了。有一种企业就永远不变,只做一件事情,永远做最好的服务,或者永远做最好的产品,最后那些竞争对手并不是被它们击败的,而是自己把自己折腾死了。
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之所以一天到晚想改变、想折腾,有时候也不是自己愿意的。很多人也不想折腾,但是最后还是被迫折腾了。社会巨大的裹挟力量很可怕。比如在网络上闲逛,一坐在电脑面前就会不由自主地到处去看看。
什么样的心智模式才有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呢?首先,要对自己已有的心智模式有一个反省,不知道自己的心智模式是什么,就会暗中受它的支配。第二,要尽可能地注意那些习惯于忽略的、有意识、无意识、不愿意接触的信息,要保持某种混沌,不要让这个决策过程顺理成章。常识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如果太顺理成章,一定是有问题的,其中一定存在着我们还没有看到的陷阱。
能发现客户的隐形需求并提供解决方案,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创新。这种知识是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的,不是别人能够教的,而且小时候学的东西能够形成一种习惯。
学东西要趁年轻,在某种情境下学习,学英语是这样,做生意也是这样。《报童瑞恩》里面讲到,很多企业家年轻的时候都做过报童,重要的是,他们在童年的时候学会了与他人共赢,学会了如何发现需求、满足需求,以及与别人谈判之后达成利益最大化,这就是我们说的创业童子功。
创业的时候首先要学会如何看待不顺心的事情,也就是要有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实际上是学会如何看待好运气和坏运气。《报童瑞恩》中有个观点,就是企业家跟平常人最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别人看到的是问题,他却能发现机会;别人抱怨的时候,他却在想办法解决难题。“不抱怨的世界”,实际上对创业也是有好处的。
世界观决定世界,能够从别人的抱怨当中寻找商业机会,也就有创造世界的能力。
有为的企业家总是能够从别人觉得倒霉的事情中找到商机,找到发展的机遇。我们从中能看到什么呢?这是一种“扑出去”的力量,就是说如果人们随时随地都在想一件事情的话,总能在生活里找到办法,不仅能充分利用顺境,还可以把逆境转换为顺境,这里讲究的不是技法而是心法。
以前有一位老师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像电影《午夜凶铃》中的女鬼贞子一样,随时都像要从电视机里面爬出来,得往外冲,得突破条条框框、玻璃罩子。只要人们有这样一种奋不顾身的感觉,就有了所谓的创业家精神。
创业的精神还有一个量度,就是做事情的时候要求做到100%,但最后是做到了101%还是只做到了99%,决定了这个人是一个企业家还是一个职业人士。两者之间的数量差别并不大,但反映的是一种心性。心性不是简单地要把事情完成,而是要把它做得好上加好,有了这1%的要素,心性品质就不一样,就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简单地说,“企业家精神”就是能够做到101%就持续地做到101%。
创业最大的意义在于,它逼迫人们去做一件自己非常热爱的事情,而且是理智上很热爱,从长远、从更大的角度去热爱。
《箭术与禅心》这本书是铃木大拙写的序,里面写了一段话,他说人类是会思考的生物,但是人类的伟大成就都是在没有计算与思考的情况下产生的。经过了长年的自我遗忘训练,人类能够达到一种“童稚”的纯真状态。
禅宗里其实有一个关键思想,就是做什么远远不如怎么做重要。好多人强调创业难,这大家都知道,但是创业的难还有另外一种,就在于人们能不能开始去做一件似乎并不是很难的事情,并能持续地每天都像习惯一样去做。
创业有时候真的是一种行为艺术,在某种程度上要有某种偏执的心性和习惯。只有知识、能力和习惯都跟常人不一样,才能形成一种企业家精神。实际上,做一个报童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在世界观、行为习惯形成的时候,把某些创业所必备的知识和习惯注入思维和行为当中。用我们平常的话说,别人只是凭知识或理性做事,而这是融入血液当中的一种精神,因为是凭习惯在做事情,这种力量是不言而喻的。
《权力与影响力》
我们一般人想的都是去改变世界、管理别人,但很少有人想到改变自己和管理自己。
换句话说,要真正地把自己管理好,首先不是搭建系统,而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其余的很多事情就水到渠成了。
德鲁克把权力划分为两种:一种叫职务性权力,一种叫知识性权力。在一个公司里,有的人的权力来自他的职务,有的人的权力来自他的见识和为人。所谓知识权力,就是前面讲到的影响力。如果一个人对自身的管理特别有效,他自然就会散发出一种影响力,就会众望所归。
领头雁在那一刻是最有能力的,最愿意冲在前面,面对最大的空气阻力,愿意去承担责任,也有方向感,所以驱动力、担当、方向感是一个领导必备的素质。
领导力来自个人对自我的承担,与远见及勇气有关,往往是先拥有了领导力,然后成为领导。
多花点儿时间对待自己的提升,要比从外面索取重要得多。要求别人怎么对自己,首先自己就要成为一个值得对方这样对待的人。
《知人善用》
除了做事拖拉浪费时间以外,还有一种浪费的方式,就是与不合适的人在一起,那是对生命的浪费。
把不合适的人放在不合适的位置上,去做一件不合适的事也是浪费,不仅浪费对方的生命,也浪费自己的生命,组织的生命和机会全都给浪费了。
因此德鲁克把它作为一条原则提出来,即“用人所长”。这意味着:第一,得承认人有所短;第二,得包容他人的短;第三,要尽量地让他人的长处得到充分的发挥。
“嗜好矛盾律:一个人暗中羡慕的恰恰是自己所缺乏的,而自己特别游刃有余的东西往往不在意,所以很多人很难发现自己的长处。如果只在不是真正长处的地方使力,再使力也不可能达到一种优秀或者卓越,充其量只是中庸。
所谓“欣赏式探寻”,大家总是说“孩子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别人的好”,看自己的孩子,怎么看都是欣赏式的探寻。如果一件事情他做得不太好,总是对他有一种正面的期待。先有了一个正面的期待,然后朝着这个期待去找证据,这就是欣赏式探寻的态度。要发现人的长处,首先要有这种欣赏式探寻的态度,其次要在确保控制风险的情况下,给予他更多的尝试机会。只要这个人不造成破坏性、灾难性后果,给予他充分的空间和信任,要让他在一个可控的范围之内自由发挥,进而观察他真正的优势在哪里,给他更多正面能量去发挥。
德鲁克说,在一个企业里实际上需要四种人:一种是思想者,一种是行动者,一种是开拓者,一种是交际者。思想者能够产生一些宏大的构想,能够想人所未想。但是思想力强的人往往行动力比较弱;有的人思想很强,也能开拓,但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比较弱,比如脾气很坏、不善于跟人打交道,只善于跟聪明的人打交道,不善于跟不如自己聪明的人打交道等。所以,思想者、行动者、开拓者和交际者,一个都不能少。领导者最大的悲哀是妄图把这四种角色集于一身,觉得自己什么都行,最后实际上造成了企业的缺项。
《绩效考核的悖论》
实际上,在制定KPI的时候,就已经是在理性上僭越了。人们假定公司将来需要什么东西,一个公司需要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一件事最好是既利于短期目标又利于长期目标。但是经理人要求完成的是一个季度、一年甚至三五年内的指标。如果在签订用工合同期间,员工没有达到某个目标,可能就得走人了。如果是这样的一种状态,人们一定愿意做那些最容易出成果的事情,而不会去做那些可能对公司长期有利、短期内却不容易出成果的事情。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自己的历程,或者看看周围的人,会发现对个人影响最大的一些事情,往往不是苦心孤诣设计出来的,而是因为不经意当中做了一件事情,但这件事情做的时候还是很认真的,甚至想都没有想会有什么报酬或结果。只是因为这个东西符合我们的价值观和传统,我们就做了。然后凭着认真的精神和态度发展下去,至于最终能做到多大则不可预期,也无法真正地知道。
《侵蚀幸福的绩效》
职业生涯比较顺利的人一般都有绩效主义的素质,这种心智模型在工作上非常有益,在生活当中却是很可怕的。绩效主义的心态非常普遍,我们每天做事时都会想能得到什么回报,似乎也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殊不知,这种只想到目标的心智模式是我们幸福的最大障碍,它是一种心理障碍,或者说是一种心理病毒。
如果人长期处于焦虑、压力和绩效主义的阴影之下,闲聊天、拉家常等日常生活所需要不产生绩效的东西,人们就会兴味索然。要记住:人生最重要的事情都是不讲效率的,也是不讲绩效的。
我们一定要清楚:绩效主义只能用于工作,不能成为我们生活的全部,要不然它就是一种病毒,侵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让人们的生活永无宁日。
我是谁?我要成为这样的一个人是很不容易的,要有这样的父母、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历史,甚至要有这样的基因,还要有这样的历史时期……种种种种合成了今天的我。有的非要把自己改造成他者,别忘了“他者即地狱”,对于每个人来说,人生难得,好不容易修炼到成为一个人,在这一辈子,要把自己扭曲成这样有意义吗?当然毫无意义。
《真相乍现的时刻》
人们面对某一个服务、某一个品牌,在特别短暂的细节和局部认同之后,才会认同它的整体。这个局部不是一个简单的局部,通过它能够洞见到真相最深层的东西,这就是真相乍现、原形毕露的那一瞬间。
评价一个人、一个企业,甚至一篇文章,不是基于它的整体,而往往是在某一个瞬间、某一个阶段、某一个局部产生的印象决定了整体印象。
顾客对服务的感受,每一个环节不可能超过15秒钟,往往是这15秒钟决定了顾客对这个公司的印象。有一种电梯游说法:假如你有一个非常美妙的商业计划,一直在找一个投资人,但是找不到,突然有一天在电梯里头碰见这个人,要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说服他,让他产生深刻的印象,下了电梯以后便想找个地方谈谈。电梯游说法也是一种关键时刻,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形成深刻的印象。
人们总是谈论品牌,品牌就是瞬间认知和瞬间联想。
在客户的所有需求背后,有一个隐性的巨大需求,就是被重视、被关注。有一句煽情的话说:在这个世界上,你也许只是一个人,但是对某个人来说,你就是整个世界。在客户服务当中,如果能制造这样一种场景、一种氛围,关键时刻就出现了。
有一本书叫“这是你的船”,作者曾经担任过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秘书。他上任以后第一件事情,是在第一个星期就把380名水兵的名字记下来,而且要对上号,跟他们见面的时候打招呼,能够叫出他们的名字。第二个星期,记住他们每个人的配偶或者女朋友的名字。见面的时候,先叫对方的名字,然后问最近怎么样、女朋友最近怎么样,甚至知道孩子的名字,这种细节也可以叫关键时刻,要比做很多说教都管用。
《免费的奥秘》
苏联作家、《日瓦戈医生》的作者帕斯捷尔纳克说过:“性是神圣的,因为交易而变得肮脏。”
一个免费的东西,可以通过另外的方式,比如转移支付、交叉补偿的方式,把成本和利润拿回来。所以,免费背后隐含了某一种假设,大家都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不过是看谁最后埋单而已。
安德森写作《免费》一书,就是要告诉人们,网商——网络智商很低的人在互联网上赚不了钱。在互联网领域,真正拥有高网商、高智商的人或公司,懂得“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的道理,更懂得午餐不白吃,却可以用别的方式收费——这就是转移支付和交叉补偿。
在互联网经济发展的今天,如何巧妙地运用免费这种看似利好的诱饵,形成所谓的商业上的价值,对于不同的公司来说都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
所以,要持续地拥有财富的话,就必须不断地创造稀缺性。并不是说知识贬值,是已有的知识会迅速地贬值,只有不断更新的知识才会造成稀缺性。因此,最聪明的知识精英一定要把他所拥有的知识财富重新转换成土地财富。
当信息不再稀缺的时候,什么东西稀缺呢?答案是:关于信息的信息是稀缺的。
《错误的教育》
一个人经过异常严格的训练,把聚焦点、能力、志趣,强制性地集中在一点上,然后以极大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其中,这样养成的素质,跟别人是完全不一样的。而我们很多的教育完全忽略了这一点,以为懂得了一个什么理论,就能够操作事情。
《社会资本的价值》
在熟人社会里,人不是作为单个的个体在生活,人们是所有社会关系网络的承担者。任何变动、行为、语言都要受制于整个网络体系。
一个企业的富裕程度和一个人的富裕程度,要从三个层面来衡量——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冯仑在《野蛮生长》 一书中说,人们有多少钱,除了要看银行存款以外,还要看在需要用钱的时候,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愿意借给他钱。
在网络中,一个人有多重要,跟他是谁没有太大的关系,重要的是有多少网络链接支持他。一个博客的价值不在于其内容,而在于旁边的好友链接——有多少人愿意把这个人列成好友,能列多少人成为好友,而且互相能够分享这种人际网络关系。
维持整个商业体系的正常运转都需要诚信。诚信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标准,也是一种商业游戏规则。没有这种游戏规则,企业做不大,一个区域、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也很难做到真正的繁荣。
伊拉克社会学家努曼·哈兹拉吉对信任的定义是:在可能受到伤害的情况下对对方保持正面期待。他有一个前提条件:信任来源于重逢。没有重逢的地方是没有信任的。
《有道德的财富》
人们总是从规范的意义上来理解道德,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道德也是一种经济学,是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衡量利害得失的一种经济学。
男性的幸福感往往跟数量、规模、速度、视觉形象等联系在一起,女性的幸福感则跟切身的感受连在一起;男性更关注规模,女性更关注感受的品质。
伦理学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学,只不过是一种更强调普遍性和可持续性利益的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