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路独行
1.桓公南征
话说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八国联军伐楚,楚国的小弟蔡国一触即溃,齐楚两国就要针锋相对了。其实当时两国都摸不清对方的实力,不敢擅自动兵。齐桓公虽然拥有八国联军,但是其他各国主要是迫于齐国压力,来捧个人场,凑个热闹。这一点想必齐桓公也是心知肚明的。
楚国呢?虽然拥有地利的优势,但是面对八国联军,心里也是极为发怵的。既然如此,那最好的方式就是派人去探探虚实,能用外交解决的问题,绝对不用军事解决。
于是楚成王派遣了一个能说会道的使者来到齐桓公军中。使者打了一个很好玩的比喻,说:“君王您住在北方,我们楚人住在南方,咱们隔着有好几千里地哪!外臣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吧,即使是牛马在发情时,互相追逐,一路狂奔,也不会跑这么远距离吧?齐与楚正所谓风马牛不相及啊!没有想到君王您竟不顾路途遥远远来到我国的土地上,我能问一下,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问得齐桓公哑口无言,心里暗骂:你这家伙竟敢把寡人比作发了情的牛马,太可恨了!可是人家问得理直气壮啊,他实在找不出征伐楚国的理由,只能不断地朝管仲递眼色。
2.管仲释因
管仲是做惯了脑筋急转弯的题目的,编个理由只需要一眨眼的功夫。
他首先假托周代先人之命,把齐国的管辖地盘儿给说了一气:“以前召康公命令我们的先君太公姜尚说:‘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他们,以便辅助王室。’于是王室赐给我们的先君征伐的范围,东边到大海,西边到黄河,南边到穆陵,北边到无棣,大得很哪!”召公奭死了三百多年了,死无凭证,管仲可以尽情地画大饼。
接着管仲还给出了两条伐楚的理由,他说:“这第一条是,按照惯例,王室进行祭祀时,楚国负责进贡一包茅草,天子用它当过滤网将酒中杂质给过滤掉。而许多年了,你们也不进贡包茅,使天子不能用漉过的酒奉献给神灵,我为此而来问罪。”
使者心里暗骂,这叫啥理由呀,就因为个过滤网打我吗?但是还得捡好听的话说:“贡品没有送来,这确是我们国君的不对了,今后一定会按时足量供应。”
管仲也觉得就为个过滤网打人家,理由太牵强,于是又给了第二条理由:“想当年,先王周昭王南征,到了楚国地面上再也没能回去,我为此而来责问你们。”
使者心想:又是三百多年前的一桩悬案,周天子当年为了和楚国争汉江一代的地盘,不惜劳师远征,弄得天怒人怨。据说汉江一代带工匠用胶粘住船底,导致周昭王撤军时,船行至江心,胶解船翻,周昭王落入汉江喂了王八。可是,这不是楚国人直接下的手呀!
然而,要克制,克制,克制!一定要用外交辞令回答。于是使者说:“昭王没有返回去,君王您应该问问汉水边生活的人哪,敝国实在不知情啊!”使者不卑不亢,齐桓公也拿他没办法。
使者走后,齐桓公率诸侯的军队继续前进,军队驻扎在陉地,不进不退。
楚国也不示弱,不久,楚成王派遣屈完带兵车也在陉地附近驻扎下来,形成了两军对垒的局面。为了防止擦枪走火,八国联军后撤到召陵驻军。
3.屈完访问
齐桓公邀请屈完来军营访问,想凭借人多势众吓唬吓唬这位楚军统帅,于是把军队列成战阵,和屈完坐一辆战车检阅队伍。
齐桓公说:“此次出兵并非是心血来潮,而是为了两国的友谊而来!”屈完心想,你这是哄鬼啊,哪有用大兵压境的方式求和平友谊的道理呀?想归想,他还是用礼貌的外交辞令回答说:“君王惠临敝国以求福祉,承蒙君王安抚我君,这也正是我君所希望的啊!”
齐桓公为了显示一下自己的威望和实力,向四周的军队一指,说:“用这样的军队来作战,谁能够抵御他们?用这样的军队来攻城,哪个城不被攻破?”
屈完仍然不卑不亢地回答说:“君王如果用德行安抚诸侯,谁敢不服?君王如果用武力,楚国有方城山作为城墙,汉水作为护城河,君王的军队即使很多,恐怕也毫无用处啊!”
既然双方都没有真打的意思,齐桓公刷存在感的仪式业已完成,楚国也不愿意打无把握之战。于是齐楚两国心领神会,屈完代表楚国与各诸侯订立了盟约,事情得以圆满解决。
齐桓公的南征是其霸业接近巅峰的重要标志,七国国家无条件跟随他去南方秀肌肉,楚国不敢轻意与之交锋,看来南征的效果真的不错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