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从事什么工作过什么样的人生,都要学会掌控好自己的人生,乐观积极。
周末看了部电影,《海蒂和爷爷》,评分超8的电影,虽然是老片子,但看完之后总是忘不掉一些情节,也被故事里的人设所感动。
首先说说《海蒂和爷爷》的剧情。海蒂出生后父母去世了,自小被姨妈带大,姨妈迫于生活压力要把海蒂转给在乡下的爷爷,这位虽然是亲爷爷,但爷爷在村里人心中孤僻冷傲,甚至还被传言杀过人,爷爷的小屋远离村镇,坐落在山脚。
海蒂是一位坦率真诚的小朋友。一开始爷爷是拒绝海蒂的到来,姨妈扔下海蒂转身就逃走,扔下海蒂一人面对着爷爷冷酷的心。爷爷不要海蒂,说跟姨妈走。海蒂说,姨妈也不要我,于是可怜的小海蒂晚上睡在了马棚。
第二天一大早,爷爷看到睡在吗马棚的海蒂,心中的怜爱被激醒。但爷爷仍执意不想收留海蒂,便把海蒂交给牧师。并拜托牧师帮助海蒂找到一个好的归处,但牧师不能马上找到,便让爷爷继续把海蒂带回家。
回到家,海蒂与牧羊人皮特一起去山上放羊,海蒂很快乐很肆意享受大自然的一切,高兴的像飞起来一样,爷爷看到海蒂开心的样子,渐渐接受了海蒂的到来,海蒂便抓住契机,问爷爷:可以给我一张睡觉的床吗?爷爷指了指阁楼,海蒂兴奋的在铺满杂草的阁楼里又蹦又跳,虽然杂草扬起满阁楼的灰尘,但野孩子一样的海蒂释放了自由的灵魂,肆意的挥洒着自己快乐。
海蒂与牧羊人皮特成了好朋友,每天在一起玩耍,日出而行,日暮而归。但好景不常,皮特被家人安排去学校读书,海蒂很失望,也想着找皮特一起去学校读书...但爷爷并未同意。
恰逢此时,海蒂的姨妈再次来找爷爷,说给海蒂找到一户好人家,主要任务是陪伴这户人家身患残疾只能坐在轮椅的小女孩,一起生活、学习,在外人看来,这一切安排很好,好吃好喝好床睡,但海蒂不快乐,海蒂向往自由,在女管家的严苛管管教下,她更加想念爷爷和好朋友皮特和那片自由的山坡。
海蒂想回爷爷家,但女管家告诉海蒂可不是想走就能走的。海蒂姨妈相当于把海蒂“卖”给了这家,还收了钱。海蒂非常难过。小女孩家中的奶奶很喜欢海蒂,她觉得海蒂并不像女管家所描述的是邪恶的小朋友。奶奶很喜欢海蒂的真诚和可爱,很怜爱小姑娘。海蒂由于感受不到快乐生病了,是心理疾病,还算通情达理的爸爸,决定放海蒂回家,尽管她的朋友非常气愤懊恼,但海蒂告诉小女孩欢迎她去爷爷家。
海蒂回到爷爷家的那一刻无比雀跃,又恢复了活蹦乱跳的样子。不久后,小女孩也来拜访海蒂,与海蒂一起疯玩,睡在她的草垛床上,一起放羊玩耍嬉戏,皮特因嫉妒她俩便把小女孩的轮椅推下山崖,他们在寻找轮椅的途中,小女孩坐在石头上休息,一只蝴蝶飞到了她的脚上,小女孩有了知觉,低头细看蝴蝶并用手去捉蝴蝶,在那一刻她开始行走,追着蝴蝶走起来,奇迹就在那一刻发生。。。
看完电影最大的感触是,我想让我的孩子能拥有海蒂的特质:善良、坦诚、快乐并且勇敢。坦诚与勇敢使得海蒂能自信的与大人说出自己的想法与诉求: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海蒂问爷爷“他们都说你杀过人,这是真的吗?”爷爷说“你相信他们吗?你要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判断,而不能仅仅听别人说”!是啊,爷爷虽然孤傲,但爷爷传输的价值观还是非常正确,而且最为感动的是海蒂敢于去跟孤傲的爷爷去破冰,去交流,去沟通。
海蒂勇敢向爷爷要一张床、勇敢的在“家规”严谨而又荒诞的传统餐桌礼仪上多索要一个面包(为了给皮特的奶奶留着,皮特奶奶牙口不好,想吃软面包,但窘迫的生活条件的家中只有硬面包);勇敢的向那位一开始还陌生的奶奶说出自己不快乐的原因,想回家...自由不受约束,虽然生下来便无依无靠,但依旧勇敢表达自己所想所要,坦诚快乐得到大人们的喜爱。
成年人更应该向海蒂学习,所谓的世故和成熟往往会使成人忘记初心和本真的自我,那个曾经坦诚、勇敢的自我。又回归到家庭教育,当今家长们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各种报班补习,生怕自己家孩子学的比别人少,输在起跑线上,但孩子的童年最重要的是什么,看完海蒂和爷爷,我想是拥有自由、勇敢和感知快乐的心,以及善良的同理心,还有更重要的判断力和思考力(海蒂爷爷的教育:你要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判断,而不能仅仅听别人说)。
坦诚、勇敢、快乐、独立思考力这些因素孩子成长的基石,价值观、是非观的基石坚挺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很多事或许就水到渠成了。在急功近利的教育氛围中迷失教育方法,或许也是中国家长们需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一项课题。
愿我们充满童趣、满怀慈悲的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