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基于学习科学的微创教学改革
郑州晨钟教育科学研究所王红顺
新课改已走过二十个年头,将迈入第三个十年。基础教育课改将会有哪些新聚焦?
从大破大立、建构四梁八柱的、洗脑式宏、中观理念改革,逐步、逐层进入到精装修的微观操作层面的落地改革;从运动式、发烧友推动的课改,演变为常态式、大众化参与的课改;从单一维度改革迈进到课程、课堂、文化、技术等相互融通、融合的综合改革;从鱼龙混杂的、左冲右突过激式改革走向纠偏、精准、高效改革。因此笔者大胆预判,2021年,基于学习科学的微创教学改革将会受到推崇,那么,如何把握微创教学改革本真、精髓?如何打造支撑微创教学改革的教室、课堂文化系统?如何选择、优化微创教学改革的切入口?微创教学改革的显著路标、有效着力点又有哪些?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愿与同行分享如下。
一、如何研究、把握微创教学改革核心理念?
微创教学改革是化用医学界微创手术迁移、创设的一个新概念。微创教学改革中的“微”的含义指的是细微(小)、稍微(少)、精微的意思;“创”的含义指的是创新、创意、创变的意思。在这里微创教学改革的本意特指精准(精致)、微阵痛、低成本、高效果、可持续、乐接受的教学改革。
微创教学改革四大前提:读懂课程、读懂学生、读懂学习、读懂自己。
微创教学改革三大原则:以小见大:从大处着眼,细处着手,见微知著;小步子:一厘米之变累积;走扎实:脚踏实地,一事不优,不做二事。
微创教学改革秉持三种精神:一厘米之变精神;建模、迭代的长期主义精神;校校、级级、班班、人人参与的众创精神。
微创教学改革方法论:行是最好的学;成果可视化;众筹、众创。
微创教学改革原理: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排一排,组一组、思一思等。
微创教学改革六种思维模式:教学元素的重新组合;教学时间段调整、排列;教学的某一环节重点放大,其余环节被逼匹配;合成新元素;发现元素新的性质;去掉不必要的元素、环节。比如石家庄精英中学李金池校长研发的高效6+1课堂:6是导、思、议、展、评、检,1是用或叫练。用李校长话说,高效6+1课堂,体取上海(段力佩)、头取江苏(洋思)、臂取山东(杜郎口)、脑接陕西(陕西师大)、源在衡水(衡水中学)、魂在精英。这就属于教学元素的重新组合。又比如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高效课堂模式”,精髓是:学+交+教,放大展示。想展示好就得合学好;想合学好就得独学好;想让学生独学好就得导学案设计好;想导学案设计好就得课表、教材、学情研究好。这就是采用了上述“教学的某一环节重点放大,其余环节与之有效匹配”的策略。
微创教学改革的切入点:系统视角——课程、课堂、组织、文化;关系视角——教、学、习、记、忆、育;维度视角——模式、技术、工具、内容;影响因素视角——时空、资源 教师素养。通俗概括为:改变教,研究学,重视习,强化忆,引技术,用工具,守规则,养习惯,讲策略,懂评价。
二、怎样创设支撑与适应微创教学改革的教室、课堂文化系统?
打造微创教学改革文化系统的关键是变教室为学室(学堂)。一些兄弟学校的如下做法值得借鉴:教室墙壁上有序张贴着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学习工具的使用表,创设了学习工具场;放置有大量学科实验器材、动植物标本、地球仪等教具与学具,创设了便于学生课内外随时观察、动手的探究场;放置学科前置阅读、学科过程阅读、学科迁移阅读的图书、资料,即与学科深度融合的专业阅读书架,配置有可以随时上网查阅资料的电脑等,创设了为项目学习、个性化学习服务的全学科阅读、项目阅读的阅读场;增添了学生喜爱的动物角、植物角,创设了感知体验生命的生命场;布置了利于表演、展示的小舞台、展示角,创设了对话互动的表达场;设立了费曼学习区、微课学习区、独立学习区、合作交流区、师生共学区,创设了私人订制的个性化学习场。
单从学室布置——学习工具场打造来说,我推荐如下创意和策划:学科整本书、单元思维导图、八大学习导图、概念图、鱼骨头图、六顶思考帽、5R笔记法;八大概念、核心能力、关键品质、学会提问题、科学研究循环图;倾听、表达等学习规则、课堂声音刻度尺;通用学习方法、学科学习方法等。这些内容有长期固定的,也有学期、月、周更换的;有学习工具的详细使用说明,也有运用学习工具、思维工具的成果、产品展示;有个人分享的作品,也有体现群体大脑智慧的团队的成果。
三、怎样选择、判断微创教学改革路径上的关键路标?
2021,微创教学改革突出的是精准的、专业的、体现学科特色的本真、本质的改革;提倡的是高效的、师生乐于接受的、全体参与的微创常态的大众化的教学改革。
改革路径、关键路标推荐:一是从关注民主、平等、尊重、安全的基本、公共的团队文化,上升到重点关注高期望文化、责任文化、成长文化、问题中心文化等课堂本质属性文化上来。二是从建立学习共同体学习的以倾听、表达等为主的通用学习规则,走向建立体现学科性质的学科学习规则。三是从建立以学习导图、思维导图等为主的通用性的思维外显化的学习工具,走向支持学科思维外显化的学科思维工具。四是从关注学习形式改革,走向更要关注学习内容、学科本质把握,实现好方法配好内容、达长远终极目标的效果性的改革;从单一学程设计,走向自我系统、元认知系统、认知系统的学习系统整体设计——目标设计、情景任务设计、规则设计 、工具设计。五是尽量让所有学生从"参加合作"走向真正的"参与合作";从"参与合作"走向思维"高度参与的深浸式学习合作";从关注学生"感兴趣的高行为活动合作",走向关注学生"成长的高认知行为的合作";从多关注优帮差学会的帮扶合作走向关注通过对话改变各自思维、观点以及产生新观点的互为启发的有思维成果创新及产品的合作。
四、微创教学改革有哪些切实可行的、能落地的着力点?
1、从单一学程设计优化为学习科学视角下的三维学习设计。首先要明确学习设计不仅限于学程设计这个狭隘范畴。《素养何以在课堂中生长》一书中谈到,学习设计,包括将知识放还到情境意义脉络中体现知识意义化的情景设计;学习中促进社会性参与结构的规则设计;提供内容、思维外显化载体的的工具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要体现三个“放还”:将知识“放还”到容易引发认知冲突的思维中,即挑战性问题的设计;将知识“放还”到需要类似思维的真实生活情境中,即游戏情境的设计;将知识“放还”到儿童全身心地去“做”的情境中,即“驱动性问题”的设计;最终达到实现情境中思考、去情境化的思考、再回到新情境思考的跨越情境脉络,实现重要概念能力,品质与学习心态的迁移目的。学习规则设计,包含通用性的规则设计,即跨学科的普遍性的课堂互动方式和课堂预期,比如“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就是在各个学科中都适用的;一类是学科性的规则,是运用这个学科的专业话语与思维方式所塑造的规则,比如“要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思考这一类型的问题”就是在数学学科中的规则。学习工具设计也包含两大类:一类是通用性的思维外显化的工具,比如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建立联系,如何有序展现自己思维的工具,虽然可能学习的任务或情境发生了变化,但是掌握了这种思维支架,学生可以实现跨学科思维的灵活性;另一类是在特定学科学习中的思维外显化的工具,借助这些工具,学生可以习得学科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在学习中与其他学习者进行探讨和反思。需要说明的是学习工具并不是指所有的微视频、学习单、学具,而是特指那些能够提供思维支架的工具。如果微视频中只是提供学习内容的讲解,学习单中一味提供题海战术,那么,这就不是我们所指的学习工具。而如果微视频中包含学习线索,搭建脚手架以支持学生的学习,如果微视频还被用来当做学生们讨论的材料和工具,学习单中包含不同类型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分类、比较、总结等,那么这样的微视频和学习单就是我们所指的学习工具。
2、学科协同、渗透、刻意训练、强化弥补学生短板的高效学习策略。比如,理解和系统建构知识意义、组建概念网的策略;构建高效记忆尤其是调动大脑中长期记忆的知识到工作记忆中去思考、加工、同化、顺应新知识、概念或逻辑推理解决问题策略;运用高阶思维对知识进行深加工或远迁移运用的深度学习策略;利用元认知进行自主学习、自我反思、自我监控的策略;借用科学的评估工具来评估自己的学习成效,达到自我促进和自我激励的主动学习的策略等。
3、关注自我系统、元认知系统对学习发生机制影响及课堂上学生高认知深津式参与的达成。学习启动,许多教师认为是直接启动认知系统,这是一个误区。马扎诺提出,人的学习过程涉及三个主要的系统,即自我系统、元认知系统和认知系统,外加知识这一因素。人的自我系统,决定介入与否;元认知系统决定目标策略;认知系统处理相关信息、知识技能。可见,学习发生首先要打开学生的自我系统,形成学习的内动力和积极的学习心态;还要打开学生的元认知系统,形成“学会学习”的心智习惯,如提出问题的习惯、建立联系的习惯、个性化表达的习惯等;最后才是认知系统中存储的具体认知技能去经历认知过程并完成学习任务。马扎诺等撰写的《高度参与的课堂一一提高学生专注力的沉浸式教学》一书观点也值得我们借鉴:让学生深津式高度参与课堂,就必须唤醒学生情绪,即我感觉如何?提高学生兴趣,即我感兴趣吗?帮助学生感知事物重要性,即这重要吗?引导学生提升自我效能感,即我能做到吗?
4、从回答走向回应,构建师生协同解决问题的回应链。课堂虽然是有不同问题串联起来的,但解决问题的回应结构是相同或相似的,并且各学科是通用的。《优质提问教学法》一书作者提出了课堂提问从回答走向回应新主张,并且阐述了一个理想的完整回应链步骤。在学习、消化其理论基础上,结合当前课改阶段、进程,完善、重构了回应链步骤,现解读如下:1)呈现一个精心为本节课设计优质主干问题。教师可让学生重复教师问的问题或复述题意,去判断学生是否听清楚并明白题意;2)选择或推荐回应结构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3)留出至少3~5秒钟的第一个思考等待时间。学生独立思考或协作思考,要自我多维质疑:漏掉什么没有?全面吗?深刻吗?新颖吗?有见地吗?学生思考期间教师不要不停说要求或提示、解释,以免干扰学生思考,对思考提前结束个人或小组走动到身旁轻声提出如下问题:答案完整吗?还有更好答案吗?还有别的方法吗?提问到你(们)能说明白吗?怎么说?4)学生(小组)有理有据大声回答问题,被问学生没有说完,其它学生不要插嘴、提示,更不要打断,也不能急忙说出自己答案。被问学生回答时,要全身心投入地听,有关联听,要留意他是从哪里有什么方法得出这个答案的?它的答案与你的答案有什么关联与不同。学生若出现卡壳时,教师应针对情况釆取针对性有效提示。5)留出第二个至少3~5秒钟的等待时间。回答问题的学生:要思考答案的质量,如是否添加内容,给出明确的例子,提供依据,纠正答案,或者产生疑惑并提出来。其他学生可以反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我的答案与他的一样吗?如果不一样,谁的回答更正确,为什么?如果是这样,我应该怎样补充第一位同学的说法,并通过延伸和举例来证明我的答案,即准备回答和解释。教师要使用这段时间思考接下来反馈方案。6)高质量的交互反馈。教师要发挥组织协调主导作用,创设质疑辩论交锋、碰撞环境场,让多方高质量互动、对话产生。补充的学生要先概括发言者要点,再说出自己的答案与前者关联,最后说出自己产生新见解。质疑与被质疑学生可以辩论。追问、质疑时熟练运用如下口头禅:告诉我你说…的理由?我很想听你讲讲你得出答案的过程?告诉我你说的是什么意思?请给我举一个子。你用什么依据来支持你的观点?7)咀嚼、品思答案及思维过程。如有必要教师给学生留出二次深度思考、加工输出成果时间。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思维、思路、方法,从建模角度盘点,呈现最终作品或成果。上述环节可依据学情及熟练程度动态取舍,对师生要求也可做相应调整与创新。
5、放大整理课的作用,变课堂小结环节为整理环节。倡导的课堂整理理念及视角:从教师自己小结走向引导学生自主整理;从仅用语言小结走向用思维导图、学习导图等借助思维、学习工具去全脑参与的高效整理;从单一对知识小结,走向对知识、思维、元认知三个维度的全面梳理;尤其关注对自我系统、元认知系统、认知系统启动运行的反思,比如学科规律、工具使用等;从课堂上仅说出来,课后还要用学科日记形式的写下来,甚至晚上就寝前用冥想方法,变短暂记忆,为存盘性质的永久记忆。概括起来说,课堂整理整理什么?整理物品;整理情绪;整理知识;整理思维(方法);整理问题;整理关系及元认知。课堂整理环节还可怎么拓展?把整理环节放大成每天一节整理课,同时留整理分享、问题释疑环节;每月可设一个整理日,同时解决月缓存问题;每期让学生进行整理综述或开一次整理方法交流会。总之,把整理当作一种技能去训练、去培养;让整理成为一种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伴随孩子一生。
6、变二传为一传,重视向学生直接反馈学情。无论观课议课、课堂的观察与诊断、焦点学生关键事件的学情观察,这些新观教察学方法,议课时多谈论的是教学设计改变,多考虑的是对教师反馈,关注的是对学生认知研究及教师的专业成长,而忽视了学情直接反馈及学的改变。为此建议议课时邀请小组组长、学生代表参加,旨在听听学生真实想法及对本节课解读,即议课时课堂主角学生不能缺席!特别提醒的是要增加对学情直接反馈这个核心环节。学情观察员把学情汇总后,派代表及时到班里对学生表现进行反馈,并对合作学习策略、学习工具使用、学习流程等某一薄弱环节进行专题指导!也就是说,从过去忽视、淡化学情反馈或间接反馈走向直接反馈,变二传为一传,避免信息的衰减及失真。
当然,打造责任文化、容错文化、高期望值文化、问题中心文化等课堂本质文化;探索大数据支撑的学能训练、私人订制为特征的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学习新模式,也可作为微创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微创教学改革非常重视消化与吸收、建模与迭代,倡导在传承中或模仿中创新。因此谋划2021微创教学改革规划时务必思考:对过去成功改革项目、做法哪些需要巩固、保持?如何巩固、保持?哪些改革项目、做法需要优化改进?改进配套措施是什么?新学期还要植入哪些有效改革元素,具体策略又是什么?
总之,改革的路径是多维的,改革的切入点是多元的,改革的方案是渐变的,最终实现的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切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