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为什么能够成为曹叡的托孤大臣,这两个人居功至伟:孙资和刘放。
曹操在世的时候,因为孙资和刘放的文笔很好,一直让二人担任秘书郎,相当于现在的秘书加图书管理员,主要负责帮助曹操整理图书经籍,偶尔书写一些机要文书工作。
曹操死后,曹丕改组秘书省为中书省,把原来由尚书郎担任的起草皇帝诏书的工作,交由中书省负责。因为工作履历非常好,孙资任中书令,刘放升为中书监,除了执掌机要文书之外,开始执掌朝政,书写皇帝诏书之类的。
曹叡继位后,孙、刘仍然任中书令、中书监,特别受到宠信,先后加散骑常侍、侍中,因为亲近魏帝,已然成为了事实上的宰相,职权堪比执掌国家中枢事务的尚书令。
魏明帝曹叡亲理万机,多次出兵征战,处理日常政务、出师用兵等核心的机密工作,都由孙、刘二人掌管。朝廷决议大事,曹叡也经常让他俩判断是非,然后再选择方案执行。
官员们对于中书的命令,也都奉行不敢违背。因为二人执掌中书省,权力太大,魏三朝元老中护军蒋济曾上书,建议曹叡对二人加以提防,避免出现“恶吏专权”的弊端,曹叡不听。
不止蒋济,曹休的儿子曹肇,夏侯霸的儿子夏侯献,也因孙、刘掌管国家机密太久,愤愤不平。有一次看到殿中树上有鸡在栖息,二人更是放话“这情景很久了,还能看多少次呢。”
曹肇和夏侯献说出这番隐喻的话,被孙资、刘放二人知道,二人担心曹肇和夏侯献将来对自己不利,因此一直就想离间他们。很快,机会就来了。
公元238年农历12月,曹叡突然病重,急忙安排后事。
曹叡和曹操的小儿子曹宇年纪相仿,两人一块长大,关系非常好,而且曹宇性情温良,言行老实。曹叡就安排曹宇做大将军,和曹真之子曹爽、曹肇、曹操的继子秦朗,共同辅政。
曹叡安排的辅佐班子很好,都是曹魏宗亲。可惜的是,孙资、刘放二人害怕曹肇以后会对自己不利,而曹肇又和曹宇亲善,孙、刘二人自然不能让曹宇担任大将军,成托孤重臣。
孙资、刘放二人就趁曹叡诏他们进去问话的时候,说曹宇坏话,说他不能担任重任,曹叡问谁可以,当时曹爽正在曹叡身边,二人顺势就推荐曹爽,并说,司马懿可以辅政。
曹叡就问曹爽:“你能担任国家大事吗?” 曹爽浑身流汗,不敢说话。刘放偷着踩他的脚,附耳私语,曹爽才说:“臣以身许国家。”曹叡这才同意,用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
或许是曹叡灵台突然清明,或者是回光返照,曹叡突然想变卦,不想重用司马懿和曹爽,想改回去,托孤曹宇等四人。
刘放、孙资二人急忙入宫劝谏,曹叡居然又听了。刘、孙二人劝魏帝曹叡亲手写下诏书。
曹叡说:“我身体太困乏,不能亲自写诏书。”
刘放就上床,扶着曹叡的手,强行书写,然后拿出诏书,大声宣布:“皇帝有诏书,免除燕王曹宇等人官职,不可以在朝中停留。”
曹宇等人含泪而出。不久,曹爽被任命为大将军。曹叡嫌曹爽才能不够,又让尚书孙礼来做大将军长史,辅佐他。孙礼为人忠勇,深受曹叡器重,曾为了保护曹叡和老虎搏斗。
司马懿这个时候在哪儿呢?在汲县。曹宇当时因为曹叡临危受命,替曹叡谋划,以关中之地重要为由,把司马懿迁出,让他镇守长安,司马懿此时正在去长安的路上。
曹叡就派遣给使辟邪,拿着手诏前去召司马懿回京。司马懿本来接到诏书去长安,又接到诏书回洛阳,前后两封诏书,自相矛盾,怀疑京师发生变故,就急忙回京入朝。
239年春,正月,司马懿回到京师,入宫见魏明帝曹叡。曹叡拉着他的手说:“我强忍着一口气不死,就是为了把后事嘱托给您,您要与曹爽一起辅佐幼子。见到您,就再无遗恨了。”
不久,曹叡病逝,幼子曹芳继位,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佐朝政。然而,曹爽草包且无能,独揽朝政,却败坏朝廷,终于给自己招来了祸事,也为司马懿篡权,提供了条件。
电视剧《虎啸龙吟》也基本上按照这段历史史实所演绎,只不过有些地方没交代,很多人不理解,所以写了这篇文章给大家补充。
至于,孙资和刘放,一直官居要职,执掌中枢,几乎和司马懿同时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