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上一次看《The Devil Wears Prada》(《时尚女魔头》),大概是7年前,大一的时候。
那会儿只是刷完了剧情,看一个普通女生如何从土里土气蜕变为时尚达人,成功经受住了恶魔老板的种种折磨,经历了各种高大上的场合,最后选择了离职。说实话,大一那会儿并没有看懂这部电影的寓意,也没有领会到到它的闪光点,更没有产生任何共鸣 —— 因为那时候既不认识任何一个时尚品牌,又没有做过任何一份工作,与电影之间有不小的距离,因此完全不知道,女主所经历的故事,是很多新入社会的毕业生的真实状态(或心态)的写照。
不同的人看《时尚女魔头》会有不同的关注点,有人说这是一部“时尚教科书”,光是各种时尚品牌和穿搭配饰,就值得回看很多遍。有人说这是一本“都市白领生存宝典”,通过女主及其同事与魔头Boss的相处,领悟职场新人如何快速适应新环境,获得老板肯定、迅速获得晋升。还有人把这部电影当作望远镜,借电影场景窥探超级大都市社会名流的日常.....
但这些都不是我今天的主题,我的关注点不在时尚、不在职场,而是从女主Andy出发,探讨每个人都不能回避的两个问题:一、初心;二、选择。
很多时候,这两个问题搞不清楚,会让我们陷入不能自拔的焦虑与无奈,就算浑身上下穿满Prada,也不能真正快乐。
初心,what do you want
-1-
电影中反复出现这样一句话:A million girls would kill for this job。【大白话翻译:多少女生做梦都想得到这份工作!】
这是Andy成为女魔头Milanda助理之后,很多人和她说的话。因为“只要为Milanda卖命一年,之后想去什么杂志社都可以去。”
我觉得整部电影是由Andy对这句话的反应串联成的,我总结为四个阶段的内心独白:
阶段一:Oh,really? But I don't care a shit....一开始,Andy做这份工作只是为了毕业后有份薪水付房租,作为自己理想工作的过渡。她一点不懂时尚,也不在乎时尚,看到办公室那些穿着名牌踩着高跟鞋滴答滴答、为老板做牛做马的同事,她一脸嘲笑,完全不屑。
阶段二:A milliong girls would kill for my job! I MUST prove I am the one who desrve this! 这个时候,Andy受同事启发,进入了打鸡血模式,她要向老板证明自己可以胜任这份工作,向所有人证明自己的能力。她穿着的变化,也是从这里开始。
阶段三:Now I TOTALLY get this job and I TOTALLY deserve all this. 此时的Andy,穿搭品味越来越成熟,工作越来越顺手,逐渐获得老板的青睐,又有一位英俊风趣的名流男士追求,内心应该说已经有点膨胀,或迷失了。尽管此时她的个人生活已出现危机,时时刻刻不能与工作剥离,与朋友、男友之间也已产生了隔阂,她仍然把全部重心放在工作上。这个阶段她的一切成就感和满足感,都来自于工作。
阶段四:Ok, I understand why those gilrls kill for this job, but that's just not what I want. 此时的Andy看明白了这个圈子里的潜规则,看到了光鲜外表之后的种种无奈,她不想成为女老板那样的人,不想失去自己原有的生活,想通了自己真正在乎和追求的是什么,果断放弃了这份几乎全世界女性都梦寐以求的工作,回归了初心。
-2-
其实我们每个人从价值观成形至今,都会有无数次类似Andy这样的经历,我们可以称之为,名利的诱惑。尤其是“别人做梦都求不来的机会”这样的表述,充满了诱惑性,会纵容你的攀比心、虚荣心、好胜心,牵引你的一言一行,最终忘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形成执念,陷入迷惘。
从高中到大学,我有过很多年的不快乐,现在想想都是因为执念所致。春节在家翻看高中的日记,全是怨天尤人,杞人忧天。中考全市第二名—— 多少人想都不敢想的成绩;在重点高中念的强化班——多少人想进都进不去的班级;被学校选派去日本高中交流——小城镇中学多少人做梦都想不到的机会。因为这些“A million people would kill for”的机遇,我对自己的要求特别特别高,有非常固执的念想,认为自己必须考上清华北大这样的顶尖名校,才对得起这些垂青我的机遇。然而自己高中的状态却远远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因此每天都在怀疑人生,每天都在焦虑,结果高考真的就考砸了。
大学阶段,一直执着于要保研进名校,向全世界证明我高考只是失误,我有能力去名校,因此心情会因为绩点的高低起伏不定。大三时,总算拿到了保研的资格,又战战兢兢生怕自己保研保不上,每天翻看不同的帖子,咨询上外高翻院的备考经验,每天像发动机一样拼命复习、备考,结果,反而真的没保上。
自那以后,我停下了发动机的引擎,静下心思考了很多东西,并看了一些灵修的书。对自己影响最深的是张德芬:我们所有人受苦的根源都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
其实父母从小跟你讲要好好读书,要考上好大学,要找到高薪工作,是为了让你有幸福快乐的生活,这是一切最初的动力,是初心。然而因为通向“幸福快乐生活”的路途中,有太多的声音、太多的诱惑,我们(包括父母)很容易偏离初心。只看到“好大学、高薪工作”几个字眼,忘记了其实最终的目的是“幸福快乐”。
-3-
我们很多人应该已经熬过了基本都不太幸福快乐的中学时期,现在进入了“找到高薪工作”的阶段。在这漫长的求职生涯里,我们或多或少会遇到类似电影女主的、这样或那样的“别人梦寐以求”的工作。
你可能会像女主的同事Emily一样,以女魔头老板为榜样,即使工作苦不堪言,也要一次又一次默念“I love my job,I love my job”,然后心中构建巴黎时尚周的美好蓝图,一天一天像战士一样战斗。你也可能会像女魔头本尊一样,有一天成为某公司的CEO,深谙职场潜规则,工作上游刃有余、顶起半边天,但却早已放弃个人生活,在生活的无奈面前,也是不堪一击。但我希望更多人是普通的Andy,在名利场走过一遭之后,仍能回归自己的初心,意识到:幸福快乐,是指每一刻都洒脱、不焦虑、不纠结,每一個抉择,都能follow your heart。
我从读研究生以来,真的几乎没有什么不快乐的事情,也几乎从未纠结或焦虑过。我会争取每一个宝贵的机遇,例如国家奖学金、例如出国实习;但若争取不到,顶多失望片刻,并不会由此引申出额外的痛苦,例如留基委公派资格,例如班级投票。对于毕业、找工作这样的“人生大事”,也是少有的洒脱,因为人在纽约实习错过参加大型校招,回来后不慌不忙,论文答辩、回家过年、云南旅行,一项项完成了之后,3月份才开始找工作。
事实证明,放慢脚步,并不会失去什么,那些错过的,也许并不属于你。
-4-
在纽约生活的三个月,我几乎每天都会在曼哈顿第五大道附近游荡,进出《时尚女魔头》里那些时尚品牌商店,当然,只是Window Shopping或和店员聊天。那些奢侈品商店,连柜台的气息都具有十足的诱惑力,更不用提物件本身了。
每天早上化好细致的淡妆,买一杯咖啡,踩着高跟鞋走在曼哈顿的街头,身边经过的人西装笔挺,你不知道他是哪家公司的金融精英还是联合国哪个部门的高级官员,但有模有样地与他们并肩,从玻璃门里的倒影里都能看出自己与之前的不一样。
看电影的时候,我特别能理解Andy 第三阶段的心态:体面优渥的生活状态,每一个人都向往。正如Milanda说的那样:Everybody wants to be us。那些像Andy第一阶段那样,不屑地说出“老娘才不稀罕”的人,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体验过那种人生。
正因为如此,Andy最终的回归才那么触动我。
正因为如此,坚守初心才那么难能可贵。
当你穿上普拉达,享受过无尽的赞美和羡慕之后,是否还能记得,舒适得体才是衣着之道?
选择,Follow your heart
-1-
有一次在姚老师家探讨人生,老师一句话点破:人生无非是在做一个又一个选择,当你做选择时,谨记两点:follow your hear;be simple, as simple as possible。
上文讲到回归初心,回归的过程,就是选择的过程。即便“回归初心”并不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有人一直坚守初心,有人不知不觉改变了初心),人生也到处是选择。
例如电影里,第三阶段的女主深受老板青睐,老板提出让她取代同事Emily去巴黎时尚周,错愕的Andy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是放弃难得的个人发展机会,还是违背做人原则,背弃同事的利益、打击别人的梦想?
尽管她万般纠结,最终她还是选择了自己的发展机会,取代同事去了巴黎。虽然她一再为自己狡辩:I didn't have a choice,但其实那只是她的自欺欺人,为了让自己良知过得去。她明明已经做了选择。
每一个选择,都代表了一个人当下最看重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Priority(最高优先级)。
就像Andy权衡个人发展与为人原则时,认为个人发展更优先,毕竟她已经努力了那么久,放弃任何一个机会都是功亏一篑。
Andy在工作进入正轨之后,经常因为老板一个电话,放弃正常的个人生活,随叫随到。和爸爸难得的相聚,全程都在打电话;因为老板一个安排,错过了男友的生日会;和男友之间问题重重,闹分手的时候,还得接老板电话。正如Andy男朋友说的那样:那个能让你随时接电话的人,才是你真正在乎的人。
-2-
想到毕业之前,我与常同学也有过类似的不快。那时候刚从联合国新闻部实习回来,觉得一切都有可能,对自己的个人发展充满了幻想,甚至有过报考联合国入职考试的冲动。正好看到北京一家很有名的媒体在招人,不知道哪里来的自信,一心想着投简历。那之前已经和老常商量好要一起在上海一段时间,老常也已经为了来上海陪我拒绝了一家待遇很好的大公司的跳槽邀请,当我告诉他我要投简历去北京的时候,我感觉到了他的不快,他说:祝你成功。
我一下子特别不理解为什么他要生气,我只是投个简历,也不一定能被选中。打电话给好朋友吐槽这件事,作为局外人的朋友立竿见影:他生气的不是你投不投这个简历,而是你做决定的时候,完全没有把他算进来。你自己与你们的感情之间,你的priority永远在自己身上。
后来我和朋友围绕priority这个话题聊了许久。生活中,我们总是看到这样的现象:丈夫对妻子说,我工作太忙了,没时间陪你。小情侣因为其中一个人出国留学而分手。谈婚论嫁的人们因为一方父母的反对告吹......这些都是因为,两人的感情不是priority,总有一两件事排在双方关系之前,又怎么能奢望双方关系稳如磐石?
电影第三阶段的Andy,全部的priority,都在工作。她的小Gay同事其实早就看透了这一切,当初就和她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你的个人生活完全消失之后,恭喜你,你晋升的时候到了。
-3-
这其实是一个职场上不言而喻的真相:工作和家庭之间,你必须心甘情愿放弃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家庭,才能有实质的晋升机会。
年终总结会上,一个女同事问我们的女CEO:女性同事应该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这位女CEO很实在地回答道:这要看你怎么选择,而选择之前,你得看清楚自己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来自于哪里,到底更注重家庭,还是更注重工作。她也坦诚告诉我们,她做到CEO的位置,早已经牺牲了很多家庭时光。选择,即取舍。
这时候,我想到了我父亲大人。
自我毕业以来,父亲大人每逢和我独处,便会语重心长地与我探讨人生。说得最多的就是:“你总不能一辈子做个小职员给人打工吧?你是不是应该给自己定个目标,做上高管、CEO什么的。”接着他又会补充:“但我和你妈也不希望你太成功,不要像那些女强人一样,把个人生活搞得一塌糊涂。”每次我都戏谑着对老爸说:“可是,我不想当CEO唉怎么办。”我那一副开玩笑的口气好像CEO是我家门口的超市,我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搞得我爸哭笑不得,不知道该怎么接话。
我当然知道老爸是希望我未来过得很好,而CEO或者高级管理层是父辈对"城市工作”所知的最好结局,认为CEO等于一切都最好。但他们忽略了CEO背后的舍取,也没有关心我的初心是什么。
-4-
毕业一年多,我越来越发现自己是一个注重生活质量的人,质量不是指我需要很多很多钱,买很贵很贵的东西,而是我希望每周都有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可以安静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阳光很好的时候,和老公手牵手去看电影;花四五个小时的时间,画一幅画;不时地停下来思考,然后写一篇文章;翻看美食菜谱,捣鼓各种美味,然后摆拍出漂亮的照片,并一个劲儿的要求老公夸赞我的厨艺;挑一个时间,不怕麻烦地制作很详细、性价比很高的攻略,然后带着我的水彩画工具去旅行,画下我喜欢的场景.....以后某一天有了小孩,我也希望我有时间陪伴他,让他从小能感知幸福和快乐。
当然,尽职、努力地工作是享受这样生活的前提,热爱生活的同时,也应不讨厌自己的工作,如果工作恰好是你喜欢的,就再好不过了。但我绝不会本末倒置,因为工作放弃生活。
这是我最最本真的初心,在面临一些选择的时候,我会很简单地遵从这份初心。毋庸置疑,在无形中,的确会舍弃很多可能性。也许某一天,当别人年薪百万,当别人聚光灯照耀,当别人一次又一次冒险的时候,你还在家里画画、写字、相夫教子。
然而,每一种生活都有另一种生活所不能理解的快乐,没有必要去比较。就像我们的CEO说的,你首先得搞清楚,自己的幸福感来源于什么。
尾声
上学的时候,特别特别喜欢Robert Frost的《The Road Not Taken》。无论你选择哪条路,其实都会有风景,也会有荆棘。
重要的是,选择之前,扣问初心。一旦做出选择,就得怀着信念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不要遗憾舍弃的东西,不要奢望另一条路上的果实。
只要你用心走下去,当你年老回顾一生的时候,一定也能像Robert一样,感叹道:当初选择了人迹罕至的那条路,这成就了我的一生。
坦荡潇洒,幸福快乐的人生,不过如此。
最后,附上最近画的一幅挺符合主题的水彩画,希望每个人都能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