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各地都有Opportunity(机会)shop,简称OP shop。中文译作旧货店或叫二手店。其实我还是喜欢英文的意思:机会,对物品和需要它的人,都是一次机会。
这些OP 店都是慈善机构办的,店员多是志愿者。物品为机构和个人所捐赠,有新货或积压产品,多数是普通人捐赠的。
捐赠方式可以是直接送到店里,或放入捐赠箱,也可以是装进发放到各家的塑料袋,按指定时间放在门口等专车来收集。
店里所得收入用于各慈善机构,除了红十字会,救世军这些耳熟能详的组织,还有动物保护协会,儿童救助,青年支援等种类繁多的非营利机构。
据我个人的观察,逛OP 店的人大体分这么几类:
老年人(女性居多),有大把时间可消磨,看得细,买的少。把玩那些老物件,回忆过去的旧时光,通常与同伴边聊边看,相当于怀旧派对。
宝妈们也是OP店的常客,孩子的玩具,图书,音像制品,衣物,包括车上用的儿童坐椅。孩子长得快,有些东西很新就不合用了,这类物品周转很快,既省钱,又环保。
年轻人或演员也光顾。中小学各种表演,化装舞会,随主题不同着装风格不同,比如复古风,迪斯克风,某个民族风,各种奇装异服,你都可以花很少钱找到,不必为一次性需求买新的。我认识一个演员,她常去OP 店置办演出服。有一次需要打扮成毛毛虫,她花了不多钱凑齐了夸张逼真的黄绿套装,去给孩子表演很成功。
低收入人士也是常客。只靠失业救济金生活的人,花三块五块买件衣服,其实质量真不差。厨具餐具有时整套都没用过,大抵是圣诞节或生日收的礼物不合心意,干脆捐出来等待知音。买这些实用品对低收入者是很大的帮助。
最后一类是淘宝者,一是收藏家,偶尔会淘到绝版图书,老唱片,古董,名画等;二是像我们这些移民,逛OP店除了上述几种原因之外,还有对本地历史风俗沿习的好奇和学习,通过物品了解不同种族人们的生活。
我就常常向店员请教某个稀奇物件是做什么用的。最好问年长者,他们会很耐心地如数家珍般给你演示如何用法。
我买的最多的是各种器皿。只要好看,不管它过去是装什么的,都可以变成我种多肉的花盆。另一个好友则收集名种尺寸、材质、风格的镜框,做成照片墙。
总之,花钱不多,可以随意“创作”,也算间接做慈善。而且每个店每次去都有不同的发现,无形中也增加了逛店的乐趣!
店员因为都是志愿者,态度极友善耐心。既使你只花几块钱,他们也诚恳感谢你对公益事业的支持。这与普通商家和顾客之间的关系不同,好像大家是慈善事业的同路人。
别看OP店卖的是旧货,但店员们还是很讲究布置的,有些店展品设计很有风格。整理,清洗,消毒,工作量相当大。志愿者从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到六七十岁的老人都有。
OP店也是家中闲置物品的好去处。那些多余又不舍得丢的东西,那些我们曾经的心爱之物,拿到店里给需要的人,不是最好的归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