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讲述的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为朴实的农民所经历的人生之路,其写实的语言为读者描绘出了一幅十分详细的当时的社会图景。在求学之路中,他努力奋斗,尝试用知识改变命运,虽然在高考中失败而归但是并不气馁,由此可见主人公的不服输的性格特征。在工作中,主人公勤劳踏实,脚踏实地,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希望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在爱情之路上,他比较纠结和矛盾,一方面不想辜负对方,另一方面由于自己的自卑心里,在内心中对对方始终保持愧疚的态度。作者通过多方面的描写,为读者描绘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值得读者的反复揣摩与耐心体会。
孙少平是一个又理想,有志向的先进青年,他十三岁辍学,家中贫寒的处境并不能让他的求学生涯继续,但是这种现状并没有磨灭他勤奋上进的性格,他为了帮家中分担三个兄弟的抚养费用,十三岁便开始了自己的农民生涯,他干活不怕吃苦,十八岁就当上了生产队的大队长,在漫天黄土,环境恶劣的黄土高原上立志让村里人都吃上白面馒头,这个目标也通过他的不屑努力实现了,“他深知,在那土地贫瘠的黄土高原,唯有不懈的努力,才能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但是孙少平并不是一味只管劳动的死脑筋,他还用自己的智慧和胆识,搞起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一开始就收到了村里的批评,但是的确改善了农民的生活问题,让村民们的生活都变得好了起来。出生的创伤是他成长路上所以潜意识心理的根源,但这些难处也使其性格越发坚韧,他并不抱怨贫穷,而是从内心中感谢家人能够给他接受教育的机会,他知道自己从大山中走出来实在不容易,于是他在宝贵的接受教育的机会中用功读书,尽可能的获取更多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精神力量,支撑起他那薄弱的自尊。
在高中毕业之后,孙少平成为一名乡村教师,但他的身份依旧是农民,在全国农村改革的背景下,生产责任制为广大农民群体带来了新的生产动力,农民只要肯多下力气,就会收获更多。孙少平接受过现代教育,他的思想已经不局限于这片山村,他知道“世界”之外仍有“世界”,那样的世界才是无边无际的,他开始思考人生的价值何在、人生的意义何在,对于他来说,经历的苦难已经够多,他想离开这片山村去追寻真正的世界,并不是因为他不愿意做一个农民继续劳动,而是他不甘心自己的人生如同一潭死水般平静,最终他选择了闯荡世界,释放青春与生命的能量。
孙少平在成长经历中也曾自卑过,因为自卑他如普通人一样萌生过恶意的念头,但他的心灵始终美好,在生活与苦难中,逐渐形成了无私的宽广胸怀,而这一点也正是作者路遥想要表现出来的精神境界,即儒学在千百年来对人的影响。纵观人生历程,得与失才是人生百态,人所具备的种种智慧是应对命运考验的良策,但在此期间对人的品性及品质的考核却并不如言语般简单。
佛学讲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放不下、爱别离怨憎会,人生中最难抉择的往往是“拿起”与“放下”,对于主人公孙少平来说,出身农民阶级的他渴望通过知识来改变处境,渴望通过智慧来书写绚烂多彩的人生,作者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以孙少平为人物代表,坚持以普通劳动者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群体的面貌,将之融合崇高的审美理性,执着的应用现实主义艺术手法,描绘作者对于人生的认知,而这一认知,则是通过孙少平的事迹反映出来的。
孙少平虽然热爱读书、刻苦奋斗,但他并没有考上大学,他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本应在高考落榜后安于现状,回归到基层农民群体的角色当中,但他依旧读书看报,了解山村以外的“世界”,孙少平的农民血液中拥有大量的新的思想元素,使其思想具备两个方面,一是农民思想,二是农民阶级以外知识分子的思想。
当然,这两个方面的思想是存在矛盾的,可又共同存在,这是由于孙少平的生活环境无法摆脱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但他又不愿意受到阶级的限制,渴望突破限制,所以他所表现出的思想状态既属于农民思想,但又不是纯粹的农民思想,既是知识分子思想,但又不完全是知识分子的思想,这种矛盾的思想形态构造出作者路遥所要讲述的新时期农民群体精神世界变化的形态。
孙少平始终带有这种“混合性”的精神气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他不甘心在农村度过一生,尽管外面世界充满挑战,但他仍愿闯荡。高考失败没有完全磨灭他触摸世界的渴望,为此,他不惜拒绝与哥哥办砖厂的机会,投入到一个新的、未知的世界闯荡。
《平凡的世界》讲述的是平凡人的故事,但是他的故事的是不会平凡的,作者通过讲述孙少平的生活,尽管最后的结局并不是最好的,但这也恰恰更加贴进生活,更加贴近现实,即使最后没能达到最好的结局,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摒弃努力的过程,这才是生活,这才是我们所要面对的东西,这,才叫平凡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