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周有一次办公室的电话响了,新来的小伙子去接,是找领导的,领导手头上正有事情,就随口问是谁打来的?小伙子听不出来,我和另一个同事齐声说:听着声音像是XX。
因为我们工作的时间久了,有业务来往的几个小伙伴打来的电话,隔着听筒都能听出是谁。领导去接,果然是XX。
事后同事自我调侃,咱们耳朵这么尖,也未必是什么好事啊,将来儿媳妇轻轻骂一句都能听见!
集体轰笑。
我说,咱们到时候不聋也装聋吧,不聋不哑,不做家翁啊!
02
有人说记得是本事,但有时候忘记更是本事(比如不快乐的过往)。
同样的,能够耳聪目明是好事,懂得装聋作哑更是一种超能力。
由于我们中国的传统习俗,父母子女之间的个人边界一般不太清晰,父母干涉子女的私生活,是常事。
我以前有个邻居,儿子未结婚的时候怕儿子打一辈子光棍,各种作,真是操碎了心。后来孩子终于结婚了,这下总该安生过日子了吧。
No no no,做父母时没有边界,做了公婆大概更难有这种观念,偏生又和儿子媳妇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闹出来的风雨可想而知了。
有一次儿子和媳妇为了一件事情吵了两句,儿子媳妇还算是懂事的,只是关着门在卧室里面吵,不知怎的让耳尖的公公听到了,便唆使婆婆去敲门,让他们有什么事情出来摊开了说。
结果就热闹了,本来是夫妻间的小事,公婆这一掺和,硬生生的搞成了一场家庭战争,闹得无法收场。
这样的例子,生活中应该见到不少吧。
其实孩子成年后,便是独立的个体,他的婚姻、生活...一切事情他都应有能力和智慧解决,父母横加干涉,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
那些管得太多的父母,只会培养出一个个的巨婴。真正的父母爱,应该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03
做公婆要懂得装聋作哑,很多时候,做儿媳的也要适当的懂得装聋作哑才好。
我有个好友,也是和公婆同住。有一次她前一天晚上加了班,第二天在家补觉,睡到十点多的时候,听到外出买菜的公婆回来了。
隔着房门,隐约听到了婆婆对公公说她的不好:“上次老家的那谁送来几只土鸡,儿子不在家她就给做了吃了,怎么就那么贪吃哟!”
公公则打着哈哈:“吃了就吃了,送来就是吃的嘛,再说了,年轻人哪里像我们这么多讲究。”
不想这话倒激怒了婆婆,声音一下提高了八度:“哪里不让她吃了?我是那么小气的人吗?可是不能惯她这毛病啊,你看她不仅好吃,还懒,你看这衣服泡在那里几天了都不洗,还等着我给她洗吗?”
......
这都什么破事儿啊,朋友在卧室里听到这些,心里当然不爽啦。不过如果她开门冲出去和婆婆大吵一架,日子怕是不能相安无事的过下去了。
我那朋友是个极聪明的人,她没有理会婆婆背后的指责,只是在卧室里打开手机,放起了音乐。
外面的声音戛然而止。
中午朋友出来吃饭,面对公婆神色如常,婆婆则有些尴尬,不停的给她夹菜。
这件事情,我觉得朋友处理得漂亮极了。
04
春节前,有位朋友跟我说,我一想到春节要回家就心烦,和父母之间完全没法沟通,不知道该怎样面对他们的逼婚和唠叨,问我平时和父母怎样相处的。
说实话,我妈还好,和我爸很多时候简直没法交流。不过我平时面对父母的一些不合理的建议,就一个词——阳奉阴违;面对他们的唠叨也一个词——装聋作哑。
其实,也不是没和父母较过劲,特别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老人总怕孙子吃亏,总是喜欢惯着他们。
我爸就经常喜欢给孩子吃糖和一些垃圾食品,他觉得只要孩子喜欢吃的,满足了才叫对他好,他不喜欢吃的,就不应该让他吃。
小茗同学的吃饭问题是我最头疼的问题了,所以每餐都会要求他吃完碗里的饭(也只是适量不会过多),如果好好吃饭就不会限制他吃零食(一般好好吃饭了也就不怎么吃零食了)。
可是每次吃饭的时候我爸一看他吃饭速度慢下来了,就提醒:“是不是不想吃了?不想吃了就不吃了吧!”
孩子还没想到不吃呢,他这一提醒自然就不想吃了。以前我经常为这事情在饭桌上跟我爸吵起来,闹得很不愉快。后来我发现孩子还是听我的多一些,所以每次我爸再这样说,我就不接他话,继续鼓励孩子吃饭。
几次之后,他便好了很多。
有一次,小茗同学跟我告状:“爷爷偷偷给我吃糖,我说了不吃他非要让我吃,还让我别告诉你。”
我无语,但也没去跟我爸“对质”,否则又是一架好吵。我只是告诉小茗同学,以后你不要吃就好嘛,或者只吃一个吧。
很多人觉得父母老了,他的一些观念非常落后,总试图想改变父母,包括我以前也这样。
但其实,一个年轻人想改变都难,更何况老年人,他们几十年的旧思想根深蒂固,接受新思想的渠道又少,怎能指望他们改变?
所以,我跟那位朋友说:父母催婚时,你就嘻皮笑脸;他们指责和唠叨时,你就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不要往心里去嘛。他们说什么,你只管好好好,是是是,至于怎么做,还不是在你?最终你不按照他们说的做,他们也不会真的怪你的。
05
前些天,在网上看到一个贴子:发现闺蜜男票劈腿,要告诉她吗?
这个问题颇有争议。
有的人说,如果是好朋友就应该告诉她,不应该让她蒙在鼓里。
也有人觉得不应该说,会影响闺蜜之间的感情。
我想起了亦舒的《承欢记》里面有一个情节:麦承欢在停车场看见未婚夫的父亲与一年轻女子约会。承欢去询问好朋友的意见,好朋友说:此事万万不可与人说,你的公婆丈夫皆对告密者无好感。
是的,这个问题,我也是不赞成说的。
本身感情问题就是闺蜜的私事,她愿意告诉你是另一回事,但不应由你来告诉她这件丑事。
她若本就知道只是装作不知,你捅破这层窗户纸,她便会怨你;
她若不知,早晚也会知道,由你来道破她便多一份尴尬。你只需要在她知道真相后支持她,帮助她便可,犯不着由你来当这丑人;
她若一直不知道,俩人还结了婚,那你就更应该烂在肚子里了。
如果由你来告诉闺蜜这件事情,分了后她伤心难过时恐怕就会怨你了,不分人家两口子都会怨你。
所以,抖着一股子实诚和机灵跑去巴巴的告诉闺蜜,怎么算都是吃力不讨好、里外不是人的作法。
06
可能有人会觉得我太算计了?不不不,我始终认为,做事要有分寸感,哪些是该管的,哪些是不该管的,要拎得清。
刚好今天看到有这样一首诗很妙: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夫妻关系都是亲疏有间,说话做事尚且要留有余地,闺蜜之间又怎能“无私”到不留退路呢?
做人做事其实很难,有的时候,兼济天下未必就会有人领情,独善其身又往往会被骂作自私,这个“度”往往很难把握。
即使关系亲密的人,个人边界也应清晰,有些时候,除了装聋作哑,还需扮盲装傻。
难得糊涂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