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节,作为二十四节气的第二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的2月18日至20日之间到来。它标志着降雨的开始,此时的降雨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它是农耕文化对自然节令的反映。
进入雨水节气后,中国北方地区往往还没有完全摆脱冬季的寒意,春天的气息尚不明显;而南方大部分地区则已经春意盎然,呈现出一派早春的美丽景象。
雨水节气时段一般从公历2月18日至20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在此期间,太阳的直射点也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了,这时的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渐渐向北挺进与冷空气相遇,形成降雨。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这一时期的气温忽冷忽热,乍暖还寒,需要特别注意保暖和适应天气变化。
春天离不开雨水的滋润,春天的雨水,润物无声,让枯木得以逢春,让种子得以萌发。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此时水獭开始捕鱼,并将鱼摆放在岸边如同祭祀;“二候鸿雁来”,标志着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三候草木萌动”,意味着大地上的草木开始抽出嫩芽,生机勃勃。雨水正处在数九的“七九”中,河水开始融化冰层,大雁成群结队地北归。
雨水节的相关民俗主要有“补天穿”——人们通过特定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弥补天地的不足;“拉保保”——一种为孩子祈求健康成长,寻找干爹干妈的习俗;“撞拜寄”——即不经预先约定,偶遇某人便行跪拜寄为干爹干妈的习俗,以此祈求孩子平安成长。这些民俗活动体现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