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这个记录的本来目的,是观察我撤掉所有“助力”以后,儿子的行为变化。
一个意外的收获,竟是能比较仔细地观察和反思我自己。
现在,对他说每一句话之前,我都要三思,想想要说的话是不是可能影响他的主动性,如果有一点嫌疑,就不说。
也许有点矫枉过正,但这不正是教育实验目的吗?
昨晚到家时间正常。在他主动学习之前,我告诉他,要上本部高中,需要排名前400,要上分部,需要排名前1000。他说半期考试可能排在1300-1400。
以往,我肯定要大肆分析+打击一番,这次我没有再多说一句话。
我的任务,仅仅是提供信息,至于怎么解读和处理信息,是你自己的事。
事情并不复杂,一个马上14岁的人应该容易懂。学还是不学,不管什么决定,你得自己做。
如果真心想学,再说其他。想学但学不好,可以求助,但求助动作本身得是主动做出才行。
告知信息且不做评价这件事,让我想起梅多斯在《系统之美》一书中,为改善系统表现提供的12个建议中的第6个。她认为,很多时候仅让信息充分披露,就能有效改善系统行为。儿子,以及他所处的环境,当然也是一个系统。
睡觉时间还是卡点。
今早继续靠闹钟起床。可能由于时间紧,没让我帮他单词。本着尽量不干预的原则,我也忍住没提出帮他复习单词,一路无语。
最近跟他交流少,可能对关系有点影响。不过,创造良好亲子关系,并不是现阶段的重点。
题外话:
1,我之所以下定决心自己不再看电视,一是因为上上个周末,在看电视后突然有比较浓厚的空虚感,这种感觉与我看完书后的满足感,有了更强烈的对比。更早之前已经有过这种感觉,但没这么强。另一个原因,是我哥哥家没电视,从我侄子上初二开始。侄子从初二以后,一直是班上第一名。他学习超级勤奋,并且完全主动,父母从未逼迫。
2,早前想看电视,是因为老是看书的话比较累。累是因为看的书都是非虚构类,其中有些对我来说比较难。像芒格推荐的《深奥的简洁》,一次最多只能看一章,看了就想休息放松。
3,为了解决空闲时难以长时间看书的问题,我决定交叉看不同类型的书,有的书要简单一点。于是,上周重新买了《富兰克林自传》,顺带买了一本《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传记类书籍,在理解上多大难度,可作为比较专业一点书籍的调剂,不至于看一会儿就很累。现在,这两本书,加上《复杂:诞生于混沌与秩序边缘的科学》和《链接》,交叉阅读,可以避免精力快速倦怠的问题。
4,重读《富兰克林自传》与二十多年前有不一样的体会。当时只觉得他的一生,除了早年稍有波折,一直都顺风顺水。因为难以在书中看到动人心魄的各种逆袭,便感觉有点了无生趣。现在才理解,像富兰克林这种人是第一类顶尖高手,凤毛麟角,不到万分之一。这类人智慧过人,能从别人的经验教训中学习,而不是非得自己遭到社会毒打才吸取教训。他们从来没有逆袭的机会,因为他们从来都是从一个成功到另一个更大的成功。芒格推崇富兰克林,他自己和巴菲特也属于这类人。第二类人,是记吃也记打。自己经历的教训,能够吸取,下次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这类人也不多,可能百分之十。第三类人,拒绝思考,拒绝成长,反复被社会毒打,仍然我行我素,一辈子各种不顺。这类人是大多数。我只能尽量不要成为第三类,争取成为第二类,因为第一类需要相当的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