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读随记之十一:
二十多年以来,虽然饱经风雨,但徐阶始终是一个十分自信的人,他相信自己学到的四书五经,相信自己听到的圣贤之言,那些历史上的名臣名相和他们的不朽功绩一直都是他学习的榜样。
徐阶曾经坚定地认为,只要信守圣人的教诲,遵循礼仪廉耻,必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可是现在出问题了,雷厉风行、刚正不阿,在现实中失去了作用。
至少在现在这件事情上,一点作用也没有。
他的属下们并没有相同的道德觉悟,也不打算培养类似的品德,他们并不理会徐阶的苦心,只是站在一旁冷眼旁观,等待着徐阶的离去,然后继续获取他们的利益。
徐阶想不通,他忿忿不平了,他出离愤怒了,这个世界怎么会是这个样子!
它不是书中所记载的那个太平盛世,更不是人心向善的桃花源,这是一个丑陋的世界,所有的人最为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得失。
绝望的情绪弥漫在徐阶的心中,他突然发现,自己二十多年所信奉的圣人之道、处事原则原来竟然毫无用处。
徐阶终于遇到了他人生中的最大危机:
信仰危机。
他没有放弃,因为他还有第二个选择:
良知之学,知行合一。
什么是知行合一?
答:就是知与行的合一。
评:废话。
徐阶反复思考着这四个字,但问题是他怎么都看不出这四个字有什么作用,难道像念咒一样把它念出来,矿霸们就能落荒而逃,官员们就会老实办事?
所谓良知之学,所谓光明之学,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又有何用处?
于茫茫黑暗之中,光明何处去寻?!
在痛苦的思索中,他终于发现,自己可能犯了一个根本的错误,他坚守二十余年的信念和原则是存在很大问题的。
这套传统道德体系或许是对的,却并无用处。
真正决定大多数人行为的,是另一样东西。
只要找到这样东西,就能解决所有的难题。
于是徐阶决定,否定自己所有的过往,把一切推倒重来,去找到那样东西。
说教没有用,礼仪廉耻没有用,忠孝节义也没有用,这玩意除了让人昏昏欲睡外,并没有任何作用。
在剥除这个丑恶世界的所有伪装之后,徐阶终于找到了最后的答案:
利益。
利益,只有充足的利益,才有驱动人们的魔力,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
在这个残酷的现实面前,徐阶终于明白了知行合一的真意,无论有多么伟大正直的理想,要实现它,还必须懂得两个字:
变通。
只有变通,只有切合实际的行动,才能适应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
于是在醒悟的那一天,徐阶丢弃了他曾信奉几十年的文字和理念,面对那些肆无忌惮的矿霸贪官,作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
不久之后,徐阶的随从们惊奇地发现,几乎在一夜之间,那些霸占银矿的地方黑社会突然退隐江湖,老老实实地回了家。
在纳闷和兴奋的情绪交织中,他们向徐阶通报了这个好消息,然而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徐阶并没有丝毫的惊讶和喜悦,似乎这早在他预料之中。
事实是:
几天前,徐阶来到了银矿的所在地,他没有去那里的官衙,而是找到了另一群人:
当地的里长。
这些所谓的里长并不是什么善类,盗矿的好处自然也有他们的一份,就在他们不知这位大人来意、惶恐不安的时候,徐阶亮出了底牌:
铲除那些矿霸,我将给你们更大的利益。
于是一切都解决了,这些以往雷打不动的人突然焕发了生机,他们立刻动员起来,发动各村各户,连夜把参与盗矿的人抓了起来,刻不容缓。
在徐阶的政策影响下,各地各村纷纷效仿。
对此群众运动,当地官员个个目瞪口呆。
矿盗干不下去,只好走人,危害当地十余年的祸患就此解除。
徐阶终于成功了。
一位随从却十分不以为然,愤然而起,指责徐阶的处理方式是耍滑头,搞妥协。
“是的,这是妥协”。
徐阶平静地回答道:但,我赢了。
“知行合一,我想我已经明白了。”
徐阶注视着当年他来时的方向,作出了这个自信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