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中,建筑“短命”并非全出于质量问题。绝大多数“早夭”建筑的背后,都有规划选址不当,地方急于出形象、出效益等因素。这就是资源的极度浪费。
1。规划跟着领导变,一任干部调一回
现在很多农村房屋才批建几年(一二年都有),建筑便“来去匆匆”。行政权力的过度干预是重要因素。规划建设上的随意性带来日后的处理难题,而即使制定了合理规划,如果前后想法的不统一,管你是不是才批建的房屋,哪怕建筑质量再过硬也难逃“夭折”的厄运。“你再怎么科学规划,也顶不上领导一句话。”本区几年前因为拓宽一条公路,面对大面积的新建房屋居然重新制定了针对这些房屋拆迁补偿的新标准!(胆大吧)请问这些建筑当时审请批建时,主管部门干嘛去了?08年太安路拓宽,拆了多少马路两边破墙开店的“门面房”,路拓宽以后,你现在去看看,两边还是再次破墙的“门面房”,非常有特色。
2.GDP不够,形象工程凑
拆建折腾背后,追求面子工程、依赖城建创造政绩的心态难辞其咎!一些地方干部好大喜功,直接插手工程,担当起城市“总规划师”。正所谓“拆一次创造GDP,再盖一次又创造GDP”。国际第一慢城,拆了多少建筑,建了多少建筑,可现如今那些花大价钱建起来的房屋发挥了多大作用?好像人流量多一点的也就那些当地百姓自家的农家乐吧?
3。化土成金,卖地生财
随着土地价格的快速上涨,拆迁置换带来的土地收入,成为推倒“短命建筑”的重要推手。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杨崴表示,不少建筑的“早夭”背后,都与土地 ,财政密不可分。一方面由于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区往往“无地可用”,只能在存量更新上做文章;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只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对于长期规划“不感 冒”。我不知道其他城市,就高淳来说,房价下跌,拆迁滞后,房价上涨,拆迁疯狂!而那些城中心的棚户区,如牛头山,镇北村等等,你去看看,房子已经老化成什么程度了?百分之八十以上住的都是老人与低收入者。我们看到的只是拆建带来的城市整体面貌变化,而忽略了那些真正需要改造的范围。真正意义上的老房危房,大不了出个新嘛!真正的民生工程不是靠面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