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之后,改变之一就是变得实际,或者说是功利,放弃对于文学作品的痴迷,不再追求词藻华丽。这样做的原因也很简单:那些我曾经所热衷的文学除了带来美好的感官体验外,对于我的生活无实质作用。也许有一天还会重拾,只是暂时不会。
一直都喜欢用感性的眼光去感受这世界,可是工作中,领导们更喜欢实际的结果。所以现在转而关注那些实实在在能够改变观念,思维,进而影响我思考、做事方式的书。所以读万维钢的这本《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也算是转变之一。
这本书是万维钢的博客文章集,如果可以接受网页阅读的话,直接去搜应该就可以看到所有文章了。这本书不是某一领域的专业书籍,但内容却涉及多个领域,其中的一些可以更新头脑中原本存在的错误认知,或是弥补知识空缺,甚至也可能成为行动指南。
同是一本书,每个人看到的东西都可能不一样。虽然全书分为三部分:反常识思维,成功学解药,霍金的答案,比较喜欢的却是前面两部分。
Tradeoff
你想用下班后的时间读书,就不能看电影。你不能又读书又看电影又加班又饭局,还有时间辅导孩子学习。
取舍思维,英文有一个形神兼备的词可作解释:“tradeoff”.两个好东西我不可能都要,那么我愿意牺牲(off)这个,来换取(trade)那个。"tradeoff"是“理工科思维”的起源。
“tradeoff”要求我们知道每一个事物的利弊。世界上并没有多少事情是“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的所谓“帕累托改进”,绝大多数情况下兴一利必生一弊,而利弊都不是无限大的。
经济学里有一个词是“机会成本”,大意类似。我们选择以及最终决定将时间投入到哪里去,牺牲掉的就是可能的另外一种选择。当很多人离开大城市,选择回到家乡结婚生活的时候,他们放弃了更好的发展机会,更加习惯的生活环境和方式,同时选择了家庭,以及稳定安逸的生活。其实任何选择都是一样。但是往往我们会更愿意把自己所选择的生活中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至于未选择所造成的损失很多都是自我承受。“羡慕”大概由此产生。
有勇气选择放弃,也就得有能力选择承受相应的结果。“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是否说的也是tradeoff?
确认偏误
每个人都爱看能印证自己已有观念的东西,我们不但不爱看,而且还会直接忽略,那些不符合我们已有观念的证据。
有鉴于此,约翰逊号召我们改变对信息的消费方式。他提出的核心建议是:要主动刻意地消费,吸收有可能修正我们观念的新信息,而不是吸收对我们现有观念的肯定。
这其实是非常高的要求。要做到这些,我们必须避免那些有预设立场的说服式文章,尽可能地接触第一手资料,为此甚至要有直接阅读数据的能力。
确认偏误:如果你已经开始相信一个东西了,那么你就会主动寻找能够增强这种相信的信息,乃至不顾事实。
记得有段时间看不同的电影,感悟却基本类似,当时就觉得自己掉进了思维定势中去。从这一点上来说,互联网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功能进行的精准营销无疑只是提供给我们那些想看的信息。事实上成功的商家似乎都在利用人性本身存在的弱点进行成功营销。这似乎更提醒了我们,建立元认知的必要性,对于我们的思考方式进行思考。
真正的练习是枯燥无味的重复
刻意练习的关键点:
- 只在“学习区”练习;
- 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 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 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想要成为某一个领域的顶尖高手,关键在于“刻意”地在这个领域内,练习。
在很长时间里,面对需要学习的内容,我都相信一定有很简单,轻松,又有趣的方法学习。所以耗费了大量时间去寻找,却已然忘记了我原本要完成什么。
练习需要重复,而重复一定不好玩。教育需要全面,而娱乐一定只关注其中好玩的部分。所以娱乐跟学习必然是不相容的,如果你是在娱乐,你就不是在学习。你可以用娱乐的手段去号召人去学习,但娱乐本身绝对不是学习。
“寓教于乐”是个现代社会的发明,从来没有哪位古代哲人认为应该寓教于乐。
这应该是整本书中对我启发最大的观点。拿学英语这件事情来说,和很多人一样,我一直梦想着通过轻轻松松的看电影,看美剧,然后就可以提高英语口语能力。同样在工作中,一直迟迟不愿意看那些枯燥无味的视频课程,看的时候觉得可以一心二用,边刷手机边看,结果自然可想而知。还总认为应该还有更快速,更有趣的方式来掌握学习。却没有意识到正是这种想法一直阻碍着我迟迟不开始。
没有任何的学习是轻而易举的。任何的学有所成,其中都有大量的时间投入是枯燥无味的重复性练习。做不到坦然认识和接受这一点,可能我就会一直给自己找寻借口逃避了。
所以,世界上有一帮人,他们一天不进步就难受。
那就每天进步一点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