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之前出现过这样一道题:
选项A:给你十个亿,随便你用来干什么
选项B:回到十年前,并保留现在所有的记忆
选好了吗?
A or B?
……
3!
2!
1!
锵锵锵,就算选好了也没用,什么都不会发生的。
选A的天上不会掉馅饼白白送给你十亿;
选B的也不会马上坐时光机回到十年前去弥补那时的遗憾。
你们还是停在原地,继续百无聊赖地刷着手机。
但《幕后玩家》中的钟小年(徐峥饰)就不一样,他选或是不选,造成的影响那都是大大的。
每个人都想有自己的小秘密,钟小年也不例外,他的秘密如果曝光在阳光下,就不只是身败名裂那么简单,那可是会引发金融大海啸。
《幕后玩家》是新锐导演任鹏远的新作,豆瓣6.1的评分,尚处及格线,估计是有演技担当的各位戏骨撑场面才选择手下留情。
影片的叙事部分,用的是常见的犯罪悬疑+情感双线并进模式,要猜出谁才是“幕后玩家”还是相对容易的,因为给出的线索都比较明显。
衡量一部犯罪悬疑片好不好看,烧不烧脑,最难的部分,不是观众知道最后的凶手到底是谁,而是如何展现推理的过程。
这点《幕后玩家》处理得基本OK,但不可避免的,还是输给了“电冰箱理论”。
所谓的“电冰箱理论”,著名导演希区柯克是这样解释的:
“看电影的时候因为有其他因素干扰,不合理和矛盾的地方就会被暂时忽视掉。等看完电影晚上回家睡觉,半夜觉得饿起来打开电冰箱找吃的,被电冰箱里的冷风吹得一个激灵,就会猛然想起电影中不合理和矛盾的地方。”
再说得简单一点:
“只要电影剧情中存在不合理和矛盾的地方,即使观众当时没想明白,过段时间,也总是能想明白。”
“幕后玩家”精心设下一个局,让钟小年和他身边的人都深陷其中,互相猜忌互相残杀,等到真相大白时,为时已晚。
这样的想法听起来是不错,可是一切都设计得太过巧合,部分桥段运用特别生硬。
举一个例子,影片中有一个地方,应该是借鉴了古天乐、大S主演的《保持通话》的桥段,大S饰演的格蕾丝为了和外界取得联系,自己用电线和废弃的电路板组装了一个拨号通话的装置,《幕后玩家》里则改成了钟小年对对讲机的电路板做改线处理,但是导演和编剧似乎都忽略了一个事实,格蕾丝的角色设定是一个电玩设计师,而徐峥饰演的钟小年只是一个证券从业者。
为了使剧情显得更合理一点,最起码也要简单说明一下他为什么会熟悉电路板的操作吧?
除了这个,“幕后玩家”是怎么拿到钟小年的个人信息和造假的财务报表也没有交代,就算是利用钟小年身边的人拿到的,也请明确的表现出来增加看点。
然后是情感的部分,娥眉君觉得只有钟小年和魏思蒙(王丽坤饰)的夫妻关系处理得好一点,尤其是打电话演双簧那里,是个笑点。
但是对于其他的人物关系,略显混乱,没有前因后果铺垫。
结尾更是仓促,“幕后玩家”前面玩那么大,到最后格局却一下变小了,开始讲究得饶人处且饶人,我放你一马,是因为你能为了你老婆跳楼。
Excuse me,兄dei,你脑子没事儿吧,前面费那么大劲搞那么多事,就为了帮助钟小年完成自我救赎之旅?
依娥眉君的浅见,还不如就把钟小年一直困在密室里反复折腾,在他接近崩溃的边缘时谈条件,钱弄到手后就把他放出来。
这当然还没完,反正有把柄在手上,钟小年又不敢报警,可以再组一个局继续搞他。
嘿嘿嘿!
做局嘛,讲究的就是环环相扣,一旦有一环扣不上,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不过,娥眉君这个黑暗向的脑洞,肯定会被我们大天朝的电影审查制度强行改成二十四字的正能量。
唉,还没开始就被锤到地里去了,伤心。
当然,这只是个小玩笑而已。但娥眉君希望各位能清楚地知道,只有不设限的创作环境,才会诞生出好作品。
这不行那不行,这不让那不让,出来的只会是披着各种行业外皮的无脑恋爱剧。
你们喜欢这样的吗?
不管你们喜不喜欢,反正,娥眉君不!喜!欢!
PS:最后表白一下王丽坤小姐姐,素颜女神啊,我好稀罕你的,给你笔芯。
(本文图片来自豆瓣电影、官方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