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爱,就不会有孩子“任性”。这个看似有理、实则无知的看法和说法。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能够真正的爱太难了。
即使有些家长给予孩子宽松的环境,不训斥孩子,但他们在一旁说教也容易使孩子丧失信息。蒙特梭利说,最有害的莫过于丧失信心。这个所谓的自信心是怎么丧失的?比如,当一个成人在做一件事情而没做好的时候,另一个成人说:“做错了,你看,应该这样做……”如此这般示范了一遍,这时你会心虚,久而久之,旁边总有人对你指指点点,你会丧失自信心。儿童也是这样的,如果儿童尚不能顺从自己的意志,那就更不用说顺从别人的意志了。
当儿童产生自发行为的时候,他是不是在顺从自己的意志?回答是肯定的。这种能力建构起来的时候,他才能顺从别人的意志。
所以,顺从的第一阶段是:儿童能够顺从,但并非总是如此。在这个阶段里,顺从与不顺从是相互交织的。
顺从的第二个阶段是:儿童不再因缺乏控制而导致障碍。比如小孩子端水,当他走动的时候,水会不断往外洒,这个时候,他妈妈说:“你看,你看,不要让水洒出来。”不断地强调这些就会使这个孩子不把水洒出来了吗?这不可能,水必然会洒出来,因为孩子的能力达不到。
在第二个阶段,如果儿童具备了这种能力,做起事来就不会有障碍。他端水,能够控制自己的手和身体,使水不洒出来,他就没有障碍,这种能力一旦建立起来,他会快乐而兴奋地去做大人让他做的事,他在这个时候就能顺从,以便在真实的生活中检验自己的能力。这是迈向顺从之路的一大步。就像一个人,他的英语掌握的很好,请他翻译就成为一件乐事;如果一个人外语水平不高,他翻译时很可能就产生心理障碍,因为他知道他的能力不及。
第三阶段,儿童会渴望顺从,这时顺从只是转向他认为优秀的人。他突然发现能够从这个优秀的人那获得指导,获得帮助,从而产生了新的热情,变得渴望顺从了。当人达到某种状态的时候,顺从便成了一种渴望。儿童已经意识到教师能够做自己不能做的事,当儿童有一天忽然认识到一个成人的能力超出他的时候,他就愿意顺从了,这就是儿童正常成长的结果。顺从应为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益处,若没有顺从,社会生活就会变得杂乱五章。
儿童在漫长的头6年不断按自己的心智发展,并建立相当的能力后,他开始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且开始顺从这种规律,第三个阶段的顺从就建立了顺从真理。
蒙特梭利讲,顺从是意志发展的最后阶段,儿童达到的顺从水平如此之高,因而最终成为成人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