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出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周纪》。意思是才能是德行的凭借,德行是才能的统帅。德者,本也!
未来主导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力军是中小学生,所以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三观,让每一个孩子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显得格外重要。
习主席说:教育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就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知书达理,拥有良好行为习惯懂得感恩又有才华的人。
这就要求家长和老师先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道德入手!道德是什么?古代是把道和德分开来讲的,道是什么?《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道是自然界按照一定的法则周而复始运行的规律。比如,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交替进行等等,这些规律没有人能够改变,但是违背了规律就要受到道的惩罚。
德是什么?德是人们按照规律所做的符合“仁”的事就称为德。仁,是指人与人在共同生活及行为准则下体现出的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的良好品质。
孔子曰:“仁者爱人。”能够做到爱别人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可见,做一个有德的“仁”者,是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的。
《中庸》上说:仁者,人也。什么是人?可以直截了当的说这就是人。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仁就不是人了。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矣!”也就是说人与禽兽的差别并不大,区别在于人是要有德的,不然怎么会有“衣冠禽兽”之说呢?
真正做一个有德的“仁”者是不容易的。孔子在《论语》里说:“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也,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孔子在这里讲民之于仁也,这个民就是人民,每一个人都需要仁德,需要仁德的程度比水火更为重要。
我们都知道水、火是生活的必需品,缺乏它就不能很好的生活,同理,仁德是作为一个人必须拥有的,如果缺乏了“仁德”,就一定生活不好。为什么这样呢?这就是人性的弱点,有多少人愿意用仁德的“绳子”来限制自己呢?
要成为一个有仁德的人就必须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做正知正念正能量有大爱的人,一曝十寒难以成功。
难怪孔子曰:“吾未见有人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意思是:任何人不可能用尽全力在一日之内达到仁德的最高境界。换句话说道德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所以,我们就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德行,在日常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中,让孩子的德日进,过日少,最终,让孩子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