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一部好的电影开头,就能够奠定这部电影的基调和核心思想,《喜宴》的开头是象征着性的活塞运动、《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开头就是生殖崇拜的香肠。《哭声》的开头是一个日本老人在串着鱼饵,所以整部电影其实都是在讲述一个如何使你上钩的故事。
宏观意义上看,本片呈现出一种轮回,首先是村子里的一户人家发生了惨案,,紧接着第二家,这里有两个关键点——门口的花和吃人的梦。
门口的花是那个白衣女人放的,吃人的梦是日本人植入的。
这里就涉及到两个问题——哪一个是真的?白衣女人说自己是为了帮助男主,日本人却在巫师做法的时候痛苦不堪。
这一切的原因就是本片的视角有所变更——观众们不再享有知道一切的上帝视角,而是只能看到故事发生的现象。所以才会导致大部分的观众即便看到日本人变成了魔鬼也还在想谁好谁坏。
究其原因,是本片只是描述了现象而没有呈现出原因。
但是片尾日本人的魔化不难发现,白衣女子是天使,就跟圣经里的那个用石头告诫世人警醒的天使一样,因为大部分的韩国人还是信仰基督教。
日本人是魔鬼,他通过跟被害女子性交,来传递原罪,从那个烧死的女人到男主的女儿,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达成。但是在一些表象上看,这个日本人似乎因为巫师做法痛苦、又试图让死尸囚禁起来是好的。但这只是迷惑观众的障眼法罢了。
但是巫师的存在使得整个故事呈现出另外一种可能——白衣女子实际上是大boss,她所谓的花不过是准备毒害另一个家庭的象征。而日本老人一直在帮助这个村子,但是他们都在潜意识里把他当作恶魔,所以正如片头所说的——下鱼饵,你钓上来的是什么你并不知道,这部电影的结局也是一样,不知道日本人到底是帮助这个村子的巫师,还是魔鬼,但是片尾在基督指刀相向的时候,他因为人内心的恶意变成了魔鬼。
这部电影呈现出两个不截然不同的结局,也可以有多种的解读,不得不说,这样看完可以值得令人回味的电影才叫电影,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