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成西九
|| 东哥说职场 转载请联系作者,违者必究
上学的时候,你是不是总觉得有的同学平时上课好像和我们一样,上课听课,下课了也一样的玩和打闹,但是每次一考试,你好不容易才把主卷做完,但是人家连附加题也做好了。每次在讨论数理化的难题时,人家总是能想出法子来破解,你抓破头皮也想不通,一样的上下课,都是同一个老师,为何TA的脑子就这么好使?
上大学期间,总是有一些你看着貌不惊人的同学,天天东忙西串的,然后就突然创业成功了,开了公司,全身穿着名牌,还开着不错的车。
等到你开始工作后,你也发现你们思考了几个月没办法解决的问题,在一次开会的时候,隔壁部门的头儿只是点拨了几句,就迎刃而解了。
类似这样的现象好像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都能碰到。他们会经常被称之为“学霸”、“鬼点子多”、“有商业头脑”、“智商高”等等。
万维刚老师在他的文章里,用一个词来解释这种现象,这个词叫“洞见”。
什么是洞见呢?按照万老师的说法是,面对一大堆复杂的事物,能够清楚地看到其中的关键所在,这就是洞见。
做数理化难题,TA总是列几步公式出来,大家就能看懂了,哦,原来是这样做的呀——他能找到关键的公式。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大学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想着创业、赚钱,但是没有几个能成功的。可他总是无论做什么生意都能成功,老赚钱了—他总是能发现做什么可以赚钱。
工作的时候,也是这个样子,隔壁部门头儿的脑袋瓜好像是百度一样,任何疑难问题,他总是能给你找到方法,简直是“天才”—他总能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以上的“他能找到关键的公式”“他总是能发现做什么可以赚钱”“他总能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就是他们的洞见。
于是,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洞见能解决问题,洞见可以创新。
可以高度概括地认为:很厉害的人都有一个绝招—洞见。
如何才能获得洞见?
要想获得洞见,就必须要有获得洞见的思维,即:创造性思维,具备创造性思维的人要有三种推理方式: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溯因推理。
1、演绎推理:用已知的理论或理念去判断。比如咖啡都是提神的,这是一杯摩卡,那么摩卡就是提神的。
2、归纳推理:把事实推广成理论。也可以说是从个体到一般的规律。古代著名医生孙思邈在看病过程中发现,富人患脚气病的人较多,穷人患这种病的人很少。然后他进一步的了解观察后发现了一个规律:富人吃细面白面都要去除米糠、麸皮,而穷人因为食物少吃的多是含有米糠、麸皮的糙米、粗粮。于是他得出结论:富人得脚气病是由于食物中缺少米糠、麦麸引起的。于是,他试着用米糠、麸皮来治脚气病,结果果真灵验。
3、溯因推理:一大堆杂乱无章的事物中获得洞见的过程。这个过程分四步。
获得洞见的过程分为四步:
第一、收集大量数据;第二、从大数据中找规律,发现模式;第三、形成理论;第四、获取洞见。
比如,我想在深圳开一家咖啡馆。
大数据:深圳咖啡馆的数量、有多少中类型、前五名分别是哪几家、各有多少家店,营业额是多少等;
规律和模式:前五家的定位、战略和模式都是什么,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形成理论:总结出在深圳开店的成功套路;
洞见:我的开店套路是开一家以直营为主的咖啡书吧。
没有积累就没有洞见
洞见有个特性,它不是想有就有,也没有规律和特定的方法,它是那种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就灵光一闪地来了。
看似这种灵光一闪的念头,实际上是积累而成的。有点集腋成裘、滴水穿石的意思,但它又不保证一定会有结果。
洞见就是要专注在某一个领域,运用各种工具、方法论潜心研究,等积累了一定的成果后,就要清空大脑,放下一切固有的傲慢、偏见,等待有可能的洞见出现。万老师在文中还有一个观点是“恩典”,这个就更加说明了洞见的不确定性。
其实,洞见更像是知识链接的结果,你阅读越多,经验越多,各种积累就越多,洞见就是在你需要的时候,把你阅读的知识、经验和各种积累做了相应的链接,于是就有了洞见。
这有点像是“思维的刻意练习”,但不同的是不一定会有“洞见结果”。
万维刚老师推荐的这本书是麦兹伯格的《意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买来一读。
写这篇文章是觉得万维刚老师分享的这个“洞见”是一个我们经常遇见,但又说不清楚的一个事儿。同时又觉得如何可以更通俗易懂地让大家了解一下什么是洞见,如何才能具备洞见的能力。所以在万老师文章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往期人气文章:
想读书请戳《阅读什么书可以让你成长更快,更有底蕴》
复利写作请戳《东成西九 || 阅读写作,我用巴菲特的复利投资理念》
不会阅读请戳《一年阅读300本书的秘诀》
情商不高请戳《情商高的人就是会说话》
能力培养请戳《从知识到能力只差一支笔》
了解老板请戳《老板有没有格局,看看公司年会就知道了》
想当签约作者请戳《连续日更60天拿下简书签约作者的秘诀》
东哥说职场 转载请联系作者,违者必究
今天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喜欢就点赞或者简信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