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放假并不意味着工作停顿,各项工作还要继续抓紧时间安排,抓紧时间开展。不慌乱中及时做出下一步的安排和计划。
春节前安排的最后一场招聘,候选人是位毕业六年,换了三个工作的女孩。
这个候选人非常理性。毕业六年,三份工作,听起来并不是跳槽很频繁的,但细看她的三份工作详情,第一份刚毕业工作六个月,离职。第二份工作五年。第三份四个半月。问及具体原因时很坦诚:第一份觉得工作第三个月就不是自己喜欢的,忍到第六个月离职。第二份觉得可以让自己成长,于是一直在努力。五年倦怠期到来,第三份工作从乙方换到甲方,三个月就发现实际与招聘计划以及自己当初设想太简单,于是裸辞。
在招聘过程中,此候选人传递的是坚持自己的信心。她坚定自己的意愿,且勇于放弃固有的安全感,换来新的时间价值,而且一直关注自我成长和兴趣点。同时,她坚持不断成长,而不是盲目的以为自己怀才不遇的抱怨。在整个招聘中,阳光、理性、目标清晰。给予曾经服务单位足够的认可。
整个职业经历既没有出现抱怨中可能隐忍、消磨掉斗志,也不是总寻找赏识而跳来跳去;更不是重燃斗志的重新开始,而是,及时止损。是的,及时止损。
认真的对待自己的兴趣和成长,认真的对待时间付出,结合自我价值的评估,比如收入,比如认可度。判断是继续还是止损。无疑这位候选人做的不错。不畏浮云遮望眼,而今迈步从头越。
最近另一朋友遇到不同情况。辛苦工作一年,积极展业,跑项目,看现场,写尽调。用尽心力组织各方资源努力促成5亿的项目,春节前放款成立。他对自己2016年完成了最好的交代。但是年终奖金,部门总给了一个冷冰冰的数字。与付出严重不对等。
那么,是该咽下苦水,继续舟车劳顿,苦练功夫,还是该及时止损,奔向新生活?
在我看来,关键点还在于:是否已经成为单打独斗的人。
前面那个候选人,五年的磨炼中一定有无数次或者至少有那么几次认为自己付出与所得不相符的时候。盖洛普的调查研究表明,人对自己工作的评价高于外部评价20%。如果还没有完全成为一个独挡一面的人,没有特别客观的评价标准情况下,所谓的没有得到正视的委屈也可能是只是自我认识的偏差,即便换个环境依然会遇见同样的所谓不对等。
如果已经独立拥有自己的天地,贡献价值可客观衡量,但实际所得远远低于付出的情况,那么需要考虑所在团队,所在平台,是否值得继续付出。是否继续担当担当垫脚石。
我的那位朋友,起点较高,以往经历闪烁blingbling 光芒,当然他本人很努力也很善于学习,学习速度惊人,在四大里面当年是成长速度最快的管培生。插句题外话,他随时进入学习状态的能力让我一直很羡慕也很欣赏。这次的他会不会及时止损,我也拭目以待。
展开想到很多人打工工作一段时间后或创业,或跳槽,或跨行是不是真的每次都认为自己是及时止损?认为自己兴趣、爱好、时间、价值贡献不愿意浪费的心情,也是一种止损?
anyway,做选择前还是要认真的思考,每项选择都有Compound interest 复利效应。一旦选择请至少给自己一个期限,坚持一下,关注过程关注所得,看看是不是需要继续。
自勉!共勉!
写于窗外鞭炮声声的除夕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