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生长在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时代。公元一一二七年,金人(女真族)南侵,北宋灭亡,南宋统治阶级苟延残喘,一方面无视广大人民奋起抗战的要求,继续向金人屈辱求和,另方面又更残酷地剥削和压迫人民,以满足他们荒淫腐朽、纵情享乐的糜烂生活。目睹这种现实,诗人满腔激愤,一生写了大量具有强烈战斗性和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从现在留下的九千多首诗来看,其中有抒发爱国抱负的,有谴责统治阶级腐败昏聩的,有关心人民疾苦的,也有描绘祖国美好河山的;这些诗,全面深刻地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是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陆游不但一生致力于诗歌写作,同时还积极钻研兵书战策,习练剑法,以伺机杀敌为国立功。由于他坚决主张抗金,受到投降派的打击,被革职回乡。在他四十六岁时,具有一定爱国思想的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他参加幕府,陆游觉得这是为国立功的好机会,欣然应诺前往。在军队中,他身穿戎装,坚守要塞,过着戎马倥偬的战斗生活。可以说,他既是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英勇善战的军人。九年的军旅生活,进一步激起他高涨的爱国热情,扩大了他的生活领域,丰富了他的诗歌内容,他把这时期写下的诗篇辑录为《剑南诗稿》,这篇《金错刀行》就是其中的名作。
此诗一开头就写得雄劲出奇,精神百倍,真是工于发端,紧扣人心。“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从描摹刀的精美华贵、寒光四射着眼,一下烘染出诗的特定气氛。武器对于军人来说是心爱之物,何况是一把金玉缀饰的宝刀,但诗人立意并非仅仅赞赏宝刀的稀奇珍贵,而是以此讴歌爱国的浩然正气,因此,起首两句,字里行间大有摩拳擦掌、严阵以待之概。紧接着,写自己提着宝刀,挺立在旷野上的飒飒英姿。“五十”指年岁,其实,诗人当时应是四十九岁,“五十”是个约数;“八荒”,即八方荒远的地方。由于南宋统治者的昏聩无能,虽有“气吞万里如虎”的豪壮气概,也无法施展抱负,使人未免有时光流逝、功业未竞、壮志未酬的感叹。这里,一个“独”字,用得精妙,可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反映了夙志未偿的苦闷心情,二是表达了自己的砥柱中流、力挽狂澜的无畏精神。这两句,使人仿佛看到了一个踌躇满志、忧国忧民的英雄形象站在你的面前。设想一下吧,在月黑如漆、朔风扑面、雨雪交作的夜晚,只身独立于边噩哨岗,手抚杀敌的刀枪,想到平生为抗战奔波呐喊,呕心沥血,怎不热泪泫然?就在这样矛盾复杂、万感交集的心情下,自不免往事历历涌上心头,因此,下面很自然地转入回忆,思念起在京华结交的一些才华横溢、意气奔放的爱国志士,大家都有报国的决心,现在不知怎样了,这里的“尽”字,是说人数之多,但言下之意,又有几个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呢!有幸的是,自己已经披甲从戎,站在抗敌的前线了,相比之下,既兴奋,又自豪。因为诗人是怀着高尚的爱国情操,充满了乐观坚定的必胜信念入伍的,所以,对于边疆地区的险恶环境和艰苦生活是毫不在意的。只见他在游想不断之中,不觉天色渐晓,晨色中看到层层重叠的嶙峋山峰被一夜的大雪披裹上厚厚的素装,浑然是晶莹洁白的银色世界;面对如此美好的河山,诗人意气更为轩昂,爱国的激情如滔滔江水冲荡着他的胸膛,遐想的思路又从远处带到了古代。诗人通过楚国灭秦的历史事实引古比今,歌颂正义事业的必然胜利,最后,终于情不可遏,对着莽莽山峦,喷吐出一个“呜呼!”,高唱堂堂中国一定能驱强敌于外的赞歌。
通观全篇,文字简洁有力,内容充实;感情起伏有致,虚实相生;所写情景,宛然在目,读来无蛇足之嫌,回味无穷。陆游之所以能写出如此卓绝的诗篇,是与他长期的军旅生活分不开的,在爱国思想的指导下,丰富的生活给他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如他自己所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诗外”,显然是指生活经历。
陆游的诗作,爱国主义是他一生的基调,这种爱国主义是和关怀国家、民族的命运,关心人民的疾苦连在一起的,因而大大鼓舞了人民抗战的斗志,但是,南宋统治阶级极端昏庸无能,一味屈辱投降,丝毫不作恢复中原的打算,使诗人空有一腔报国御敌的热忧,即使这样,他也没有消沉,爱国雄心坚定不泯,及至临死还念念不忘收复中原,实现国土的完整,真是一位以身报国、壮心不朽的勇土。
附:金错刀行 陆游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鸣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