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柔的灯光下,读到了这段文字:寻常的市井人生,寻常的熙熙攘攘,手上拿着一斤半斤的青菜,在木瓜、西瓜和荔枝之间挑挑拣拣,享受着一个寻常妇人所能得到的种种快乐。我不禁莞尔:于我心有戚戚焉!
一晃,在花园菜场来来回回走了差不多二十年了。记忆中,认识这个老婆婆时间最早。她卖水产,品种不多,但质量上乘。清明的蛏子,夏至的河虾,秋天的螃蟹,冬日的鲫鱼,都新鲜肥美。说来也怪,最初吸引我的,却不是这些,而是老婆婆那一口地道的杜桥方言,让我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温暖。一来二去,竟熟络得和老朋友似的。一天,我在杜桥办事,没想到在公交车上遇到她。她比在菜场卖菜时还热情,热情地招呼我在她身边坐下,热情地跟我拉起家长里短。下车时,还热情地邀我上她家吃饭。这么一来,我们的关系更近了。现在每次去菜场,我都要路过她的摊位。即使不买什么,打声招呼也开心。
在菜场的东南角有一大妈,专卖自家种的时鲜蔬菜。别的摊位上的蔬菜都被主人拾掇得像临上轿的新媳妇,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可她家的不。长短不一的豇豆,胖瘦不匀的茄子,粗细不同的芹菜,沾满泥巴的萝卜,顶着露水的青菜......各自一堆,任顾客挑挑拣拣。有一次,看我远远地走来,她忙不迭地放下手中正在择的油菜,转身,弯腰,从台面下抱了一捧小青菜上来,利索地掐菜根,去黄叶。待我走近了,她浅浅地一笑,轻声问道,“两斤?”我点点头。然后她麻利地称重,收钱。如此自然,如此默契。在旁的一顾客不解地问:“你们这是有多少年的交情啊?连买什么,买多少都记得?”是啊!被人惦记,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还有更暖心的。
我这人一向冒冒失失。有一回买好了菜,准备付钱时却发现忘了带钱。我又急又窘。一边慌乱地把菜放回去,一边不住地道歉,生怕摊主向我投来鄙夷的眼神或者不逊的言语。对菜场里的这些商贩,我最怕他们这一手。没想到她一听缘由,竟“噗”得笑了一声,“我还以为怎么了呢!忘记带钱,正常得很嘛!没事,先拿着,下次带来不就行了嘛!”边说边拎起那袋菜往我手里塞。我还在迟疑,又听得她说:“哦,对了,你在我这买的都是蔬菜。要不,我再借你点钱,你可以买点别的?”说完,她利索地在钱箱里拿出一张红彤彤的百元大钞递给我。我刚想说点什么,她已经忙着招呼别的顾客去了。那顿晚饭,我吃得特别香。
一把菜,一棵笋;一块肉,一条鱼......在这小小的菜场里,我尽得四季美味,尽享温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