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光。
——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因为一句话拿起《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我想要看看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通过怎么的方式,不屑于那六便士,满眼都是皎洁的月亮。读书前我想象着主人公一定是一个浪漫的且坚定的人,无论他是男是女,他肯定是在人群中与众不同的存在,他不落俗套,他不被世俗所束缚,他遵从内心,仰望月亮,不像我们一边向往着头顶的月亮一边却不得不被“六便士”所奴役。想到这些我开始鄙视这些被奴役的人,当然也包括我自己。
带着这样的心境翻开这本书,在我说感受之前我想插播一个小小的故事,是我小时候读的一篇小文章,大体上是这样说的:有位女大学生假日坐长途汽车回家,车子中途卸客,泊在一棵大树下。无意间,她瞥见路边的店名叫做“阳光不锈”,她想能够取这样脱俗的店名的店主也许是一位诗人或饱读诗书的雅士。车子徐徐启动了,她这才看清楚被大树挡住的部分,原来那间店铺的全名是“阳光不锈钢餐具店”。文中的女大学生看到全部店名的时候,涌上心头是一种极度的失落感。如果你能理解这个短文的意思,那么我接下来的读后感你便有种懂我一切欲言又止的感觉了。
书中主人公——斯特里克兰,是一个让人羡慕的中年男人,他有稳定高产的工作,富丽堂皇的房子,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妻子,健康活泼、乖巧懂事的孩子……可以说有着富足且理想的生活。可是一天清晨醒来他突然想为自己而活了,于是他“抛妻弃子”去追求自我了。哪怕后来穷困潦倒,背经叛道他也丝毫不会在意别人怎么看,说到这里你是不是也觉得这是一个很勇敢的男人,勇敢到毫不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样子,毫不犹豫世俗的评判。书中写到,作者第一次在巴黎找到斯特里克兰时质问他“你不在乎别人把你视为彻头彻尾的混蛋吗?你不在乎妻儿去讨饭吗”斯特里克兰甚至没有一丁点的犹豫“一点也不在乎”。读到这一段时的我虽然是依旧佩服他的勇气和对理想的执着,心中却有了一丝不快,我也是那世俗中的一员,我也开始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他进行批判性的审视。书中还有一个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戴克”,戴克也是一个对艺术有追求和执念的人,但是比起斯特里克兰他更有人情味,他用常人无法理解的“关爱”拯救了他的妻子,后来又用这种“爱”拯救了斯特里克兰。结果可悲的是他拯救的这两人却用“爱情”背叛了他。读到戴克不忍心所深爱的妻子跟着穷困的斯特里克兰过居无定所的苦日子,主动搬出自己一手筑建起来的家时,我有种骂他的冲动,想狠狠戳着这个小胖子的脑袋说“你这个傻子,活该!”。后来通过斯特里克兰的嘴说出了这件事的另外一个角度的解读,读者看到了布兰妮和戴克看似恩爱的背后有的那些不为认知的隐情。至于斯特里克兰对布兰妮的肉欲仅仅是灵魂无法控制肉体并且向肉体的一次妥协也好,还是布兰妮想逃离戴克的善意追求自己内心的真正的爱情也罢。甚至说两者是否对等,又是否对善良无辜的戴克有着伤害,作者并没有明确表态。斯特里克兰后来去了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并且与当地一个年轻姑娘又组建了家庭,最终在塔希提过完了余生。开始我也觉得斯特里克兰是矛盾的,他追求理想放弃原本的生活和妻儿,一副让世人无法理解的一种艺术家特有的清高和无所谓,余生却为了生活坦然地享受着艾塔(也就是他的第二任妻子)给他提供的一切。这其中也许有很多原因,比如艺术,但是有一点我肯定不会有“爱情”。斯特里克兰是一个对爱情嗤之以鼻的艺术家,他认为爱情这种婆婆妈妈的事情毫无用处,只有哭哭啼啼的女人才会相信。在斯特里克兰死后,他的画被各大博物馆和和有钱的商人收藏,无疑他是成功了,至于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否值得,他自己根本不在乎。艺术家嘛,他们在乎的只有艺术本身,至于艺术价值不在他们考虑范围之内。我作为一个俗人自然是也无法理解艺术家们这种理论的。
书读完了,像那个女大学生一样,当初“阳光不锈”的心态崩塌了。可我不甘心,为什么这么多人一直念叨着“地上到处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于是我又读了第二遍。果真,好书绝对不是读一遍便可以让人妄加评论的。读第一遍时,我是带着滤镜去读的,自然也很快感受到了滤镜破碎带来的失落。我当时只看到了三个对艺术执着的傻子。我记得哪位哲学家曾经说过:智者总是充满疑虑但傻子往往坚定不移。于是我读第二遍的时候开始尝试去理解每一个主人公,理解他们干的每一件事。就像作者,他自始至终都没有说,到底人们应该去看地上的六便士,还是抬头仰望天上的月亮。也许读完这本书我应该和自己和解,冷静地了解自己的处境,因为我们大家都有被迫弯腰捡起地上六便士的时刻但是也同时希望大家都有抬头看看月亮得心情吧。我们生活中的鸡毛蒜皮是无法避免的,更是无法逃离的,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像斯特里克兰那样放下目前又拥有的一切去开启另一段完全不同的人生。但是我们可以超越琐碎,去努力寻找那些让自己身心愉悦的事情,也许这才是读书的意义吧。我们读了主人公,但是不是要成为主人公。我们不得不搬起砖头负重前行这是生活给我们的责任,但不代表我们就完全没有了自我追求。还记得我说的健身房那个有意思的小朋友吗?有一次他给我说起他看的一本书《乌合之众》。他侃侃而谈书中的内容当然我是没记住的。但是我只感慨,在基础代谢率、体脂率、BMI值、肌肉含量这些名词后还有群体行为、社会心理、群体信念等等这些词。这也许就是小朋友在六便士之外仰望到的月亮吧。
随着年龄的增长见得人多了,听到的别人的故事也多了,似乎是更能去理解别人的“难”了,我们不可能真的亲身体验这种难,因为我们无法穿上别人的鞋去走别人的路,但是我们知道了他们怎么一路坎坷走过来之后也会稍稍理解这些坎坷,而不是一味站在至高点上指责他人的善恶。就像我开始指责斯特里克兰的不负责任,毫无道义,为了自己的理想不顾别人死活。指责戴克的懦弱,卑微。相反我们首先应该静下心来,细细品读,细细感受,慢慢了解了他们的为人,这样至少或多或少也会去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吧 。就像那句“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这是我读这本书的另外一个切入点的收获。
可是,这是好还是坏呢?看你怎么去看。我记得董宇辉曾经说过一句话“当你理解所有人的时候,注定你是无法被理解的,因为你太会共情了,你站在无数个角度思考问题,到最后都不好意思说出自己的立场”。下午跟姐姐聊到过这个话题。我说在我眼里和和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跳出问题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待正在经历的事情,但是这也是对他最大的牵绊,因为太理智了注定不会义无反顾的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也注定将来一旦变得平庸而无法坦然接受平庸的自己。当然我不希望他平庸,更不希望他不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就有点这样。我时常很理智的替自己分析当下的窘境,并且给自己摆出来几种可能,甚至很理智的选择那个“性价比”更高的路走,而并非是自己内心深处的那条路。前几天海芹在听完我诉说这几年遇到的一些事情时,皱着眉头说“我好佩服你,听到你说这些我都要潸然泪目了,你却是像在讲述别人的故事”她的本意是对我夸赞,而我深知这其中的苦楚。我读了一些书、见了一些人、听了他们的故事、思考了他们的问题,理解了他们——那些截然不同的他们,听上去像是赚到了,因为我用有限的生命粗略地过了很多很多人过得生活。于是有时候听到朋友跟我说一件事的时候,我会心口一致地说一句“你这个点,我懂”。我不但是这一句,我还会附上一些我对这个“点”的理解。就是前面提到的“共情”。于是我在遇到事情的时候,特别企盼别人也能给我一个诚恳的点头,也给我一个“我懂你”。可事实上我发现:我懂的点越多,却有越多的点不被懂。看文化人确实不一样,董老师一下子把我罗里吧嗦的聒噪总结到一句话里了。
总之,好也好,坏也罢,已然发生。现在我只想后面我会去读更多的书,感受更多的人的喜忧,得到更多的人生感悟,也许那时候再看今天的观点又有不同了。那不是重点,重点是我肯定从这个过程中得到更多我想得到的快乐吧。毕竟我也在也夜以继日的在捡着地上的六便士,但是也没有遗忘自己头顶的那片月光。
你呢,想和我一起去看月亮吗?想跟我点头说“我懂你这个点”吗?我想去看月亮并在皎洁的明亮的月光下遇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