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文
看完了位置3,让我们再回到1的位置。看看沿着海淀南大街,也就是三角地那条斜边能找到些什么。
从卫星图上可以看到,三角地的东南角,也就是1的位置,角上是那排银杏树的最边上一棵。上面那张春天拍的照片,就是从这棵树往西北方向拍的。往西北方向拍,是因为旧时海淀镇的御道斜街——海淀南大街就是这个方向。怎么能确定中心视线的角度正确呢,这个待会儿再说。先回忆一下眼前小树后三角地的东南角。
70年代末知青开始返城,刚高中毕业的青年也面临着就业问题。街道有关部门为了解决青年就业,同时丰富小镇居民的生活,就在此处开设了一个小酒馆。开始时酒馆就像个活动板房,临时搭建的,仿佛过些日子就会拆走似的。谁想越办越火,成了三角地一景,海淀镇酒友们的最爱。小酒馆临着南大街而建,大约四五十米长。门口在酒馆西侧临街朝南开,门口西北一段是厨房操作间,东南一段是酒馆餐厅,四周都有窗户,北边以及东北边冲着小车居这边没有门。小时候鼻子灵,从三角地北边过来,还没到运输队门口,也就是8的位置,就能闻到小酒馆中散发出的酒香味、油炸花生米的味道。有人喝高了还会在附近路边呕吐,散发着那种难闻的恶心味。
印象中自从有了小酒馆,南大街这一段就逐渐有门脸了。海淀镇也不像先前那么清静恬淡了。
顺着上面照片中视线往西北看。有一排玻璃围挡,围挡后是一棵大槐树。
老电教馆前的大槐树
大槐树的位置标注为2。照片的视线就是从它的右侧向西北望去的。因为这棵大槐树,就是原先海淀电教馆门口的那棵大槐树,槐树右侧就是南大街。没这棵老树做参考,确定斜街在花园中的准确位置可就真难了。
原海淀电教馆,在三角地东南角往西北几十米的样子。是早先鸡鸭佟宅院的东门,也是南大街小学最初的校门。后来专门辟出一个院落成为海淀电教馆。看看旧照吧。
这几张老照片都是2001年之前拍的。二十多年过去了,老槐树的身姿还是那么挺拔。只是枝丫有些被修剪掉了,有些已经长得比较粗壮。背后的鸡鸭佟宅院——南大街小学——电教馆,已经沦为历史烟尘,脚下的南大街也湮没在新修的中关村西区之中了。
乌飞兔走去无声,
物换星移万事更。
躬身细语问老槐,
可记少年树下行?
一阵风吹过,大槐树摇了摇头,谁记得你这个小屁孩啊。一代一代,在这个大门口进进出出的人多了。南大街过往的人马车辆更是数也数不清啊。
可不是吗,原来这棵老槐,也是历经风雨,见过世面的。树上有个绿色的铭牌,注明此树是清朝时期所植,距今大约210年了。也就是说自打嘉庆年间,它就矗立在古老的海淀镇御道边了。别的甭说,就说皇上太后的仪仗,指不定见过多少回了。
“行驾仪仗”。顺治三年(1646)定制,凡皇帝行事于皇城时,则陈行驾仪仗。乾隆十三年(1748) 改称銮驾卤簿。其仪物兵卫有:前列导引乐队,有戏竹二、管六、笛四、笙二、云璈二、导迎鼓一、拍板一; 次为御仗四,吾仗四,立瓜、卧瓜、星、钺各四;次五色金龙小旗十,五色龙纛十;次双龙黄团扇十,黄九龙伞十;次九龙曲柄黄华盖一。皆在皇帝步辇前。次前引佩刀大臣十人,后扈佩刀大臣二人,步辇在中,其后为豹尾班侍卫执枪十人,佩仪刀十人,佩弓矢十人,殿以黄龙大纛。
瞧瞧这阵势。这还只是銮驾卤簿。《宫女谈往录》描述过慈禧大轿前后的马队。比起《基督山伯爵》中描述的法国人的马车可气派多了。
“一排四骑,前后四排,一色的红里透黑的马,膘肥体壮,毛梢亮得出油,像缎子一样。马的额头上一律系着红缨子,嚼、环、鞍、革荐,配着锃亮的铜什件,左右丝缰齐摆在马鞍桥上,四匹一排,看着就整齐威武。最美妙的是马迈的步子:当然这顶马是为了给老太后护路开道的,就不可能离大轿太远,所以马要和轿夫们走同样的速度,这就太难了。为了显示马的雄伟英俊,马一律昂着头,头上的红缨子要在一条线上,脚下要跨大步。妙就妙在这儿:当它们的蹄子似挨地不挨地的时候,慢慢地把蹄子一蜷,又缩回来约一尺五,实际上,迈的虽是一大步,而走的却只有五寸,这样就和轿夫的步伐相等了,所以永远在轿的前边,一点也不脱节。一队马,同样地昂着头,同样地跨大步,同样地往回蜷腿,又迈出同样的尺寸,当马的蹄子往回蜷时,那种妩媚样子简直像绣女在做针线。这已经很可观了吧?最奇特的是,马在往后蜷腿的时候,腰随着一扭动,肥肥的屁股跟着一摆,上面骑马的人,也随着马的身子一齐扭,头上戴的红缨帽穗子一甩,蜷左腿往右摆,蜷右腿往左摆,煞是好看。这都是銮仪卫费尽心力训练出来的。再听声音,马蹄子落地是“哒哒”的,轿夫抬着轿走路是“嚓嚓”的。哒哒嚓嚓,非常和谐。长长的柳荫御路上,一点别的声音全没有,像军队演操似的整齐肃穆,这种声音一直由西华门到达颐和园。天家的气派,何等的尊严。”
这一切,想来老槐树都曾尽收眼底啊。我不禁围着老槐树,又多拍了几张照片,还借助大厦的玻璃幕墙跟它和了张影。
大槐树西侧由西南往东北拍摄
大槐树南侧由南向北拍摄
眼下机器的轰鸣又开始惊扰老槐树宁静的生活。让它继续目睹旧貌新颜的变迁吧。
由老槐树的北边再往西北走就到3的位置了。九十年代修了海淀中街,这中间曾经有一个交叉路口。把三角地的一部分截掉了。
98年,修建了海淀中街后的南大街
从照片中可以看到,98年南大街路北三角地这一段,已经不止小酒馆一家店面了。路南的南大街小学也被拆除了一部分。
2000年海淀镇拆迁前南大街北侧三角地附近的市井画面
也不知道三角地故地最终会改造成什么样。文章最后,再发几张春天拍的照片,回看一下改造前的样子吧。
小胖子主持人李然说过“我们怀念一样东西,一个建筑。怀念的不是它本身,而是自己和它相关的故事。”
古来万事东流水,让美好永存于记忆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