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古老的寺庙里,老师父拿出三颗千年莲花种子,分给本、静、安,让他们去种出千年莲花。
本迫不及待地想成为第一个种出莲花的人,他把种子埋在雪地里,等了好久种子都没有发芽,本愤怒了,不再干了。
静找来最贵的金花盆,放在最温暖的房里,用了最名贵的药水和土,在莲花刚长出幼芽的时候,静用金罩子罩住,生怕它受到一点伤害,结果因为没有氧气和阳光, 幼芽枯死了。
在本和静急着在冬天里种莲花的时候,安耐心而平静地等待着,没有受到一点影响,他一如既往地为寺院买东西,扫积雪,做斋饭,挑水,散步,看月亮……直到春天来临,安才把莲花种子种在池塘里,夏天的一个清晨,古老的千年莲花盛开了。
二
《安的种子》是一本很中国的绘本。
它选择故事发生的场地是寺院,主角是三个小和尚,画风古朴典雅,具有国画悠远绵长的意境,同时亦有佛家安宁平静的禅意。
从封面开始,安双手捧着种子的样子就很打动人,他低着头,凝视着种子,神情和眼神,呈现的是珍重、爱惜,却又淡定平静。
绘本前半部分的画面大都是雪中之景,寺院的红墙,素洁的僧衣,简陋的陈设,月下的树林,日常的工作,一派清净的佛门景象。而后半部分,时光由冬入春再到夏,树色由嫩绿转为青翠,流年的暗换说明安种出莲花所需的时间之久。最后一个跨页,莲花盛开,莲叶田田,老师傅带着三个弟子站在远处,古风悠然,禅机暗藏。
“种子”的选择颇含深意,不是一种蔬菜,也不是一种树木,而是莲花种子。莲花与佛门渊源极深,世人皆说花开见佛性,此花即是莲花,寓意无上的智慧和清净超然的心灵。而“安”这个名字,也与莲花的含意一脉相承。
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里,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莲花,代表的是纯洁和高雅,不随波逐流,安正是如此。
这本绘本的文字也很有意思,每一页的字都不多,只是用浅淡易懂的句子将本、静、安三人的想法、行为形成对比,大多是平静的陈述和旁白,没有特别的情绪起伏,和古典的画面十分协调,让人不由自主地获得一种平静却坚定的力量,而绘本所需要传递的深长意味,就这样在阅读过程中悄然领会。
三
师父把莲花种子交给三个弟子的时候,并没有告诉他们种出莲花的方法,为什么到最后,只有安种出了千年莲花呢?
本很急躁,他只想成为第一个种出千年莲花的人,他没有考虑过莲花成长需要的气候、土壤,一味地追逐快,他以为他快速地种下,就能快速地种出莲花。他忘记了最根本的一件事:莲花不适合在冬天播种。
静很浮华,他觉得一切都用最好的就可以了,他不知道,最贵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过度的保护有时就是困境。他没能静下心来,了解莲花的需求。
而安,在寒冷的冬天里,他把种子放进布袋里,挂在胸前,用心呵护着种子,用身体的温度给予种子温暖,使种子没有被冻坏。
待到春暖,他才把种子种在池塘的一角,他知道莲花生长自有它的时间,它要慢慢地发芽,慢慢地长出第一片叶子,慢慢地从水底冒出头来,吸收阳光和水分,慢慢地长出一个小花苞,一层一层地积蓄着力量。安沉下心来,和莲花一起等待适合绽放的那个清晨。
在等待的时间里,安没有忘记自己当下应该做什么,也没有因为本和静的行为而扰乱了自己的心境。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里,安的淡定从容,是莲花一般美好的存在。
四
慢养孩子,静待花开,这是一件我们所有父母都明白却始终不能做到的事。
科技日新月异,社会飞速发展,我们被迫着往前飞跑,每天怀着焦虑,揣着不安,生怕自己稍微一犹豫,就会被别人远远抛下。我们不仅自己往前跑,还要拉着孩子拼命跑。
我们没有耐心去等待孩子以他自己的脚步去前进,也没有教导他应当享受生活的过程,从来以目的为导向,罔顾过程的正确与否,我们野心勃勃,简单粗暴——“我要第一个种出来”“怎样才能种出来呢”,不想思考,不想安静,更不想等待。我们追逐着一个又一个的伟大目标,却漠视着一个又一个琐碎的日常。
当我们缺乏耐心的时候,孩子怎么可能投入地学习?当我们不想等待的时候,孩子何来充足的时间积累知识?当我们只问结果不问耕耘的时候,我们怎么可以怪责孩子只是一味地索取?当我们连散步看月亮的时间都没有,又怎能不为孩子宅在房里玩电脑而抓狂呢?
世事因果相循,我们以生活什么态度,生活便还以什么结果。困住我们的的从来不是生活本身,而是我们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