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对我,像吃饭睡觉一样重要,也像吃饭睡觉一样习惯。
我的家里各个角落都会放书,床上,餐桌上,沙发上,书房里。最多看书的地方还是在床上,睡前阅读是最好打发时间和催眠的方式。餐桌阅读是为了陪伴,先生经常在厨房忙活,坐在餐桌边阅读,可以陪他,时不时大声读上两篇,还可以跟他讨论几句,也减少了一个人安静读书的寂寞。
双十一打折活动很厉害,我买了几十本书,全都堆在门口的餐桌上,心里暗暗决定,读完一本放书柜一本,直到哪天来客人非收拾不可,于是,这些书占据了半个餐桌。慢慢的,也发现一个妙处,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放上这么多品类丰富的书,随时都可以拿起任何一本,翻上两页,气味相投就一直读下去了。
在电子书盛行的今天,关于电子书好还是纸质书好的争论一直不休,我觉得还是凭个人爱好和习惯,而且各有好处。电子书方便携带,是长途旅行的最佳伴侣。当萌生出想读哪本书的愿望时,不必跑书店或者网购等待纸质书大费周折,下载下来就立马可以看到,不至于让这好兴致转瞬即逝了。我觉得在家里还是纸质书好,现在的图书装帧也越来越好,最近买了一本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薄厚相当,拿起来哗哗一翻,图片文字相得益彰,字体行距看起来赏心悦目,让人即使不知道书里讲什么也有一种特别想读的渴望。我随手再拿起一本书,给平时几乎不看闲书的先生,他也像我哗啦哗啦这么一翻,说了句:“嗯,这本适合午后读”,看看装帧排版便可知这本书适合什么场景读。
要读什么书,除了平时看推荐收藏书单之外,还有一个妙招。如果恰好读上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那么可以顺着这本书接着读下一本,哪一本呢?作者书中推荐的引用的,作者的其他书籍。比如,我读了吴军的一本《浪潮之巅》,再去豆瓣查作者的其他书,于是我陆续读了《数学之美》,《文明之光》等,我读了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就想再读一读书中提到的雨果和巴尔扎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