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同学来自五湖四海
学校的学习生涯总能给人难以磨灭的印象,做为大多数人几乎已是终生最后一次享受教育机会的大学生活,更是让人难以忘怀。
40 多年前,全国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我以一个 8 年工龄的青年工人的身份考入大学,怀揣着梦想跨入学校,在当时的78级法学班就读。
相当一个时期,许多地方都在搞“同学大聚会”,一些人也纷纷写文章,追忆当年上大学时的情景。在不少的文章里,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 “78级”,有篇文章中还说:78级是个有着特定历史含义的概念,它代表了那个时期的一代青年人。
的确是这样,我当年所在的78级法学班,在许多方面都反映出当时的历史背景。
由于多年来大学从没有向社会公开招生,致使参加高考的人数众多。再加上当时的考生可以不受年龄限制,以至于全班同学的基本情况相差极其悬殊。就拿年龄来说吧,最大的已经娶妻生子,正值而立之年,最小的则刚满18,整整差了一轮。
班上有7、8个应届高中毕业生,时间长了大家叫他们“小的儿们”。竟有一大群30岁左右的“大”学生,混熟了以后,大家都叫他们“老家雀儿”。
同班同学上学前的经历各不相同,有干部、军人、警察、插队知青、以及煤矿、砖厂、炼钢等各行各业里的工人,应届高中毕业生只占全班人数的20%左右。
78级法学班就是这些来自五湖四海、七行八作各色人等所组成,大家十分愉快、非常充实、很有意义的度过了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
2.不少同学的经历坎坷
刚上大学时,正是“十年动乱” 结束不久,全国都在进行 “拨乱反正”,许许多多冤假错案正在被平反昭雪,同学们对这些国家政治生活的大事格外的关注,常常在一起议论,时间一长,自然也聊起相互间的一些情况,渐渐地知道了班里同学的彼此底细。
竟没有想到,在我们班里的同学中,一些人就有类似那些冤假错案中艰难痛苦的经历。
现在想来,仍是让人感慨万分,试想一下,一个在现在还是跨着书包上学的只有十几岁的初中生,就因为有一个“走资派” 的父亲或母亲,不得不蹲在大牢里耗尽了每个人一生中最值得留恋的年华,这些怎能不让人感到万分的伤心。
细想起来,这些磨难和痛苦的亲身经历,以及“十年动乱” 中人人都难以逃脱的厄运,或许就是大多数同学专业志向的决定因素。
班上的同学绝大多数都是在中学毕业后,没有机会继续上学,直接走进广阔天地 “上山下乡”。因此,都格外的珍惜所获得的学习机会,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涨。
3.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大一时,各专业统一开设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等基础理论课程,全校近千名学生,二十几个班同时开课。
教师少,学生多,为了保证完成教学任务,这些公共课程采用了广播授课的方式,主讲教师在一个班面授课程内容,其他各班学生一律在本班教室通过小喇叭同步听讲。
下课后,各班科代表将本班同学的各种问题集中起来,统一交给讲课教师,由教师在下一节课时一一作答。那会儿,经常可以在课间看到各班的科代表手里拿着写有各种问题的各色纸条,匆匆往返与各楼层之间。
这种“只闻其声,不见其面” 的授课方法,并没有给同学们的学习带来消极的影响。相反,在老师讲课时,各班的听课纪律好得出奇。大家心里都明白,老师的讲课内容不可能因一个人听不清而再次重复,所以,人人都在认真听讲,惟恐一个细小的疏忽都会影响到听不懂下边的讲课内容。
在这种学习氛围下,甚至在老师讲课声的间隙,都可以清晰的听到全班同学记笔记时,钢笔在笔记本上划动而发出的“刷唰” 声。冬天里上课,偶有同学因感冒不停的咳嗽,常会遭来白眼或 “啧”、“啧” 的不满声。患感冒的同学也是一脸的委屈,像是做错了什么。
下课后,各种议题的讨论从来就不间断,同学之间围绕着所学内容,广泛地争讨,通常是在谁也不能说服谁之后,请来老师当裁判。
刚上大学时,正赶上全国理论界开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的大讨论。老师在讲课时,介绍了理论界各派观点,就此也谈了一些个人的看法。班上的同学,在上大学之前就有不少人自学过哲学、政治经济学,一些人还是上学前所在单位的理论辅导员,听说全校通读过《资本论》的就有好几个。
上课时听到的那些新鲜观点,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如同往热油锅里浇上一瓢凉水,“轰”的一声就炸开了。在课下,同学之间的讨论更加热烈。
那时,听说其他班的学生为此招来了外校的学生和朋友,混在班里专门听哲学课。还有一些 “有能耐” 的学生,把哲学课的笔记整理出来,打字、油印,装订成册,向校外散发。
以后的专业课就方便多了,法学专业涉及众多的概念、原理,死记硬背似乎是每个法学专业学生所面临的一个首要任务。
全班同学年龄、经历、学识差异比较大,学习当中自是有各自的困难。好在虽年龄偏大,但自治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很强。
为了很好的掌握所学知识,班上干部经常组织讨论学习心得和体会,督促、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平时里,往往三五个、甚至十几个人聚在一起,共同讨论学习内容。一些同学为了完成一道思考题,经常是约上几个人,一起骑车找到老师家里当面请教。
大学课程,主要靠自学。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全班同学不知不觉地因学习方法不同,而分成了“点派”、“面派”两个流派。
持有“点派”观点的同学认为: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应当采用高度概括的学习方法,明确重点,以点为线索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在学习中,应当首先分解出各个专题。
确定专题之后,通过对专题内容的分析、理解,概括出要点。同时,必须牢牢地记住要点,根据要点的实质展开进行阐述,即可全面地掌握了所学的相关内容。
班上的同学,根据这种学习方法,首先,把教科书按照章节划出有关的专题。之后,分析、概括出每个专题中的重点,并拿出来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往往被传阅人添加上一些新的体会和内容,几经传阅,一篇内容相当不错的论文就此而生。
“面派”则大不以为然,认为“点派”者有应试之嫌,知识内容的繁杂,启是几个重点得以涵盖乎?
“面派”的同学主张:应当对所学内容做全面的理解,不能仅以教科书、听讲笔记的内容为限,必须在全面掌握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立的、系统的看法和观点。
一些同学依据这种学习方法,将有关专题搞得烂熟,经常在众人面前,出口成章,侃侃而谈。在学刑法时,不少同学竟然只拿着一本刑法学的教学大纲,看着上边开列的100余道思考题,逐一高声朗朗背诵其中的内容,那姿态好不得意!
记得有一个时间里,“点、面” 两派各自陈述自己的道理,相互认同的同学经常聚在一起学习、讨论,两派之间好像还有一些不大往来的架势。
闹的一些同学想参加某个学习讨论,总是事先半开玩笑的说自己什么派都不是,只是想来听听,等等。当然,两下里自是暗暗叫劲,试图通过考试结果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
年轻人嘛,总是争强好胜,在学习上也是当仁不让。不过,经过多次各种类型的考试,好像也没分出高下。读大三以后,这样的争执渐渐的淡化。当时,大家伙儿的学习精神,却可从中看出个一、二。
敬请阅读:《光荣与梦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