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有这样一个情境:
我的一位朋友,是一名美术老师。
她和我分享了一件令她烦恼的事。
她告诉我:
自己特别想帮助几个想考美术专业的学生提高绘画水平。
她为他们制定了详细的计划。
为他们布置作业。
催促他们完成。
细致批改。
结果是,
虽然其中几个学生完成的很不错。
但是,也颇有几个学生不理会她,不完成作业。
她感觉很受伤,觉得没有被尊重,满腔热血被泼了冷水。
她不理解,他们是要走美术专业这条道路的,为什么不认真投入?
【怎么啦?】
原本是一件好事情,但是事与愿违。
为什么呢?
是不是准备不充分?
是否所有的学生都准备好了与这位老师的合作?
在计划及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是否能参与其中?
另外,会不会有这种可能:
本来是师生双方合作完成的一件事,由于教师方的“太”主动、主导、控制,以致于有的学生逐渐“变成”了跟随者、服从者,在行动上消极、被动、依赖,没有了积极性。
【怎么办?】
这个情境让我想到心理学里面的“动机访谈(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面对一个想改变的人,去探索、维护、促进其改变动机是非常重要的。
在改变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有助于动机的保持:
“你真的想改变吗?”
“改变的可能性?”
“改变对你重要吗?”
“改变的好处和坏处?”
“这个过程感觉如何?”
“有帮助吗?”
“接下来想如何?”
“希望我如何?”
……
否则,合作性会逐渐丧失。
本来我的朋友是引领学生向前,逐渐变成“拉着”走、乃至“拖着”走。
不是在“共舞”,而是成了“撕扯”、“角力”。
学生成为了老师的负担。
双方都受伤了。
【一则故事】
很早以前读过一个故事。
一位师傅,他小时候,很喜欢到他家附近的河边捡石子。
那是一条很大的河,河边有很多五彩斑斓的石子。
他每天到河边玩,回家的时候,衣服口袋里装满了捡来的石子。
他乐此不疲。
可是,有一天,父母(可能还找了别人)一起到河边捡了很多很多石子回来,把这些堆在他的房间,想象着他一回家,推开门,开心的跳起来!
但是……
当他看到眼前那么多石子,心情非常沮丧。
父母把他的快乐剥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