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渴望自由却不得自由的人,越是懂得自由的可贵。我想起几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电影,如《肖申克的救赎》《飞越疯人院》《死亡诗社》和《楚门的世界》,影片所表达的那种对自由的执着追寻,令人产生强烈的共鸣,我想这就是它们好评如潮、经久不衰的原因吧。
每天被琐事纠缠,被形式主义所累,被工作所迫加班加点……出于生存的需要和责任感,生活中有太多无奈、有太多不得不做的事情,以至于缺少自由时间去做想做的事情。如此,一种被剥夺的感觉便会产生。并非不愿意努力改变现状,而是没有更好的选择,况且改变现状需要漫长的积累,无法一蹴而就。
人们常常批判晚睡党,认为他们缺少自律精神,明知晚睡有害却控制不住自己熬夜的热情,以年轻和健康为本钱,即使已经很疲倦,却感觉自己还能再撑一会。
据我猜测,晚睡是因为白天不得自由,为了补偿白天被占据的时间,一些晚睡党通过聊天、看剧、刷文、打游戏、买买买这些睡前活动来放松大脑和心情,给自己带来白天无法得到的轻松沉浸的体验。除此以外,另一些晚睡党则是利用睡前的时间学习自己需要或者感兴趣的知识,以此提升自己,或者专注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以此不断精进。他们虽然也很看重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但是他们的时间匮乏,只有睡前的时间是属于自己的。这些晚睡党相信只要能提升自己,每一个夜晚的忙碌都值得。他们愿意花时间来提升自己,相信更好的自己需要时间熬出来。
毛姆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喜欢阅读的我,总觉得书籍是一块净土,每当夜深人静独自阅读喜欢的书籍的时候,我就感觉全世界都是我的。
当我时间极度匮乏的时候,我就会幻想去监狱生活几年。监狱不用操心衣食住行,每天参加一定的社会性劳动,可以放风,还可以读书。后来我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梦寐以求在牢里读书呢。阅读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自由,在牢里可以不为从权而读书,不为装腔而读书,不为跟风而读书,不为应景而读书,仅仅为享受阅读的自由而读书。监狱剥夺了肉身的自由,却换来心灵的自然。反过来看,尘世之中,读书人是如何不得自由。
1930年代,胡适被问及中国梦,他回答:“我梦想一个理想的监狱,我在那里面受十年或十五年的监禁。在那里面,我不许见客,不许见亲属,只有星期日可以会见他们。可是我可以读书,可以向外面各图书馆借书进来看,可以把我自己的藏书办一部分进来用……”胡适一生,读书极具功利性,而且他的读书时间,常为国事所挤压。所以,十年牢狱,十年读书,当是他的肺腑之言。
人总是渴望自己没有的经历,若果真去了监狱,成为一名“罪犯”,也许那时才会知道监狱也有监狱的不得已,监狱生活并非预期中那么理想。
但是无论如何,书籍是一片净土,阅读让人拥有灵魂和思想,即使身不由己,思想是自由的,就像《楚门的世界中》楚门对克里斯多夫所说,“你不能在我的头脑里装摄影机”。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使人自由。
自由可贵,有时自由却可望而不可及,然而不可企及,不代表不该追求,我只是希望我们的生活中能够少一些形式主义,少一些务虚,多一些务实,希望我们珍惜自己的时间,也尊重别人的时间,因为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生命,你舍得浪费生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