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的人,可替代性太强。
Hi,我是淳兒。
打工者时间,从来都是打包出售的,很多人甚至连脑袋也一起出售给老板了,不用思考,机械工作到点下班,按月拿钱,挺爽。
昨天写了一篇《太多人成年后还是浓厚的学生气》,有人不服气,觉得大厂人每个月几万块,最后还能混点股份,老了也能攒下不少。
以前刚毕业当打工者的时候,基本上也会从大厂开始海投,就看谁给的工资高、职位高、福利待遇好,跟选对象一样。
后来自己创业了,还经常听身边人聊什么阿里华为这些企业,说它们工资高、加班多、时薪低。
等等!在这里谈时薪,就有点搞笑了。
当打工者谈时薪,到底在谈什么?
只要你在打工,就根本不需要讨论时薪的问题。
想在有限的平台和天花板下卷过其他打工人,就一条出路:加班。
往死里加班,才能证明你的忠心和价值,老板才能多看你一眼,才觉得给你的工资,值了。
有些人以为自己年薪4、5十万,就光宗耀祖了。奈何还是玩不过资本,这只无形的大手如同孙猴子的五指山,任孙悟空再聪明再能折腾也还是翻不过去。
老板们如同农场主,守着自己的奶牛,让奶牛为他们拼命产奶。作为农场主,当然希望奶牛多多产奶了,但产奶过剩必定导致一个结果,牛奶市场价格下跌,那这些农场主会怎样?他们宁可倒掉牛奶也要誓死捍卫现有的牛奶市场价格。
这就是价值和价格的博弈,当价格与价值相背离,农场主有权选择先保谁。
回到现实,再怎么说你也是为资本创造价值的工具,是工具,就有它的使用年限,人终究无法避免一个生老病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更大的价值?这个值得每个人好好掂量掂量。
按理说,当生产力发展起来,人应该有更多闲情去喝茶聊天、吟诗作赋,从无限的劳动生活中解放出来。
然而现实中呢?越是发达的区域,人们越卷入价格战的洪流,卷生卷死,自己卷完还不够,下一代还得继续继承遗志卷出个名堂。
这样的人,怎么配谈时薪呢?
直白一点说,他们已经沦为市场价格的仆人,失去了对价值的体验权。
所以谈时薪这件事,只是他们对自己人生美好愿景的错觉罢了。
单价VS流动性,何去何从?
有的人真以为自己能按时薪卖自己了,就能赚很多钱了。
这是个幻觉,也是甜蜜的陷阱。
之前一个老编剧前辈得意洋洋的来和我吹嘘,说他写一个微短剧的本至少3万块,说这话时,他47岁。
我说挺好,那您一个月能有几个这样的本收钱拿到甲方的钱啊?
他没说话。
事实是,一个本3万,半年也就做2个本,相当于,还是月薪1万。
他们只懂单价,不懂流动性。
所以很多人自己接单了,单价提上去了,不会用杠杆卖自己,数量一直是个位数也是白搭。
为啥很多在外企打工吃洋饭的人不出来创业?因为他出来自己干创业,卖的单价还不如在公司里。
而且还有个问题,在外企干久了,行政化那一套东西在中国的人情社会和市场体系里根本行不通。
创业维艰,还不如一辈子当个打工人。
累坏了身体,至少还有年轻时积攒的工资可以去治病。
要我说,早点接触互联网,早点弄清杠杆给一个人带来的价值而非价格的提升,尽快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超级个体,那不管你未来想做个什么产品,都会是现象级的。
加油!
关于淳兒:
可i可e的80后心理疗愈师,8年心理疗愈探索er,坚持把自己当整个宇宙来探索的准妈妈;不知名编剧,第二部剧本投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