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京芮儿
盛夏的傍晚,天色仍然大亮着,经过白天烈日炎炎的暴晒,空气中弥漫着闷热的湿气,令人如浴桑拿。
这是都城一个典型的居民大院,院门口的小卖铺前围着几个顾客,正伸着脖子从冰柜里挑选爱吃的冷饮和冰棍。小卖铺老板小李热情地介绍各种好吃的新品种冰激凌。
“五个以上批发价。这个冰多,解渴。”
“您拿那个牛奶味特别浓,新产品。”小李和颜悦色地说着,一把扯下几个塑料袋,递到每个人手中。
“姐,这个一共十二块,打了八折。您拿好。”
“王阿姨,您这个一共二十四元。您要是不着急,先放冰柜里,等遛弯儿回来再拿也行。”
小李的丈夫小郭坐在仅有三四平米的小卖铺里,拿着手机看电视剧。这个身材矮小精悍的男人长着一张四方脸,表情严肃,一双充满血丝的小眼闪着光亮,时不常地往外面瞄上几眼。
小李是河南人,经营这家小卖铺已经十几年了。铺子不大,是一个临墙搭建的简易棚。与北边的大院大门和传达室只隔十几米的距离,是进出大院的必经之路。
别看铺子小,可五脏俱全,日常用品、食品基本齐备。小李把货品堆在不碍事的屋外空地上,这样又多出五六平米的“仓库”。每天,很多经过此处的人们都会顺路买上一些小零食、小商品,或是与小铺子的主人聊上几句。
小李十几年如一日地笑迎着每一个客人,从没见她哭丧过脸。小李长相普通,典型的农村姑娘形象,尽管进城后稍加打扮了一番,衣服有时挺时髦,但始终穿不出高级感。
说起这间小铺,还是在十几年前,原本是属于一个事业单位用来给下岗职工搞三产的。结果因为那几个人觉得干这活儿太没面子,谁也不愿意干。后来单位又以扶贫的名义租给了刚从农村进城打工的小李。很多人至今都不知道小李是怎么把小铺搞到手的,院里的大妈猜想是她的老公小郭帮的忙。
小郭最早在大院附近的简易平房倒腾香烟和白酒,那时候这可是相当赚钱的生意。单位请客送礼少不了从他那里提货。外人只能偶尔从门缝看到垒得高高的烟酒包装纸箱堆在房间里。小郭和单位的采购员混得熟了,自然从他嘴里打听到很多单位的内部消息。
于是,小李通过小郭成了这间小铺的主人。小郭和小李都是河南人,当初小郭介绍小李来的时候他俩还不是夫妻,后来小郭没事儿总帮小李的小铺进货,总往小铺跑,日久生情,俩人的关系很快发展到恋人关系。
终于有一天,小郭把小李连人带铺子搞到手。这么说显然对小郭有些偏见,但事实上每个认识小李的人都觉得她嫁给小郭有点冤。小李的身高比小郭高,模样也还算标准,关键是性格很好,院里很多人都是冲着小李的人缘专门买她家东西的。
小李在小郭的影响下,从刚进城时的拘谨变得越来越能放得开,那张薄嘴皮子也越来越甜,见谁都笑嘻嘻地打招呼。她很快就熟悉了院里每个住户,谁和谁是一家的,谁家出了什么事她都了如指掌。院里白天总有一群退了休没事干,又不想闲着的老人,跑到院门口帮忙执勤,一个月只拿二三百元的劳务费,大家也乐此不疲。这些人常常说着东家长西家短的事情,有心的小李自然听得一清二楚。
可小李这个人从来不在别人面前嚼舌头,因此院里有些人遇到苦恼的事儿都愿意跟小李倾诉,好像她就是个家里人。
小李和小郭就在这纷繁的大都市里的一亩三分地忙着自己的“事业”。寒来暑往,进货卖货,再苦再累也没能抵挡住他们翻身致富的梦想。在手机还不普及的时期,小铺又装上了公用电话,还捎带着卖充值卡,引来外面的人也来打电话,顺便也买些东西。后来快递代收点也安在他家,又多了项生意。
小铺的生意一天一天红火,难免招来一些人的妒忌,尤其是那几个下岗的人看着真眼馋,一个劲儿后悔没承包这小铺。要知道,附近大街上的临街铺面每年光租金就好几万,个人租来作店铺靠卖货挣够租金都不容易。
小李成了院里的红人,可人红是非多,想看小李不顺眼的大有人在,其中有个人是小李最敬畏的,那人就是家委会的主任贾友仁。
这贾友仁退休后找了这份闲差,虽说一个月挣得千把块钱,但也活得自在。每日里贾友仁迈出家门几十米就是十几平方的大办公室,他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在那里一呆就是一整天。
每天早上六七点中,贾友仁都会像定时闹钟一样出现在院子里。他南方人,骨头架子小,瘦高身材,总是穿着得体的套装,这都得益于他老婆,一位身材肥硕的老妇人,把贾友仁照顾得无微不至,把家里也收拾得井井有条。
每天早上,贾友仁双手背后踱着步子,像个领导似的到处巡查着大院。十几年下来,他早已熟悉院里的每个角落,谁家新近在装修,搞卫生的有没有打扫卫生死角,他都一清二楚。他一般也不得罪人,除非看不过去了或是发生大事了才管一下,比如上次院里有个精神病夜里一连砸碎好几块车玻璃,比如有人私占了别人家的车位,再比如谁家丢了自行车。
贾友仁做事的原则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推给公安局就让当事人打报警电话,该谁负责谁负责。当然也有他必须硬着头皮管的事情,遇到这些事情他也是和稀泥。他年轻时可不是这样,那时因为年轻气盛,管“闲事”太多得罪了不少人,从那以后他留下了阴影,学会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做事风格。
小李家的铺子位居院内大门旁,当然在贾友仁的管理范围之内。每天早上,小李都能跟他打个照面。
贾友仁见小李家的生意如此红火,不觉为自己待业在家的小儿子惋惜。自家的孩子是城市户口,还比不上这农村来的丫头。
他越想越有气,当初就是因为看不上这一亩三分地才让财神爷从身边溜走。最可气的是他亲手经办了小李开小铺的证明手续。要是当初难为她一下,这到手的鸭子就会是自己小儿子的。
贾友仁一心想要抢回这个地盘,所以总是想找小李的麻烦。每次清早巡查院子的时候,他都特意跑到铺子周围仔细看上几眼,想找出些例如安全隐患之类的蛛丝马迹,好让小李知难而退。
小李一直蒙在鼓里,她一见到贾友仁,都会一脸堆笑地向他打招呼,可贾友仁总是爱搭不理地“嗯啊”几声,然后板着面孔离开。
贾友仁找了一年也没找到任何能让小铺关张的理由,他非常懊恼,直到派出所片区的所长帮他给儿子找了份临时工的工作,贾友仁才彻底死心,不再考虑争回那弹丸之地。
小郭可不是省油的灯,他出道早,什么人没见过,听小李说贾主任总是板着脸对待她后,说“你看我的,保证让他见你跟见亲闺女似的。”
小李不知丈夫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半信半疑地说:“你要是能做到那样,我放你一星期假,铺子我一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