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8
最简单的事情,往往最难做到。
是的,之前关于定投策略,已经阅读过几遍,以为懂了,才真正的去实践投资美股。
在投资美股之前,先开始是定投基金,在研究后选取多种组合基金,从之前的每个月定投,调整划分金额成每周的定投,再调整为每一天的定投。基本都是很淡定,不怎么理会涨幅,因为知道了周期和长期的概念。
可到了GAFATA的定投时,却未能很好的做到,一个月当中,如果投资社群有战友提到相关的消息,就会受到影响,考虑了股价想着低买,虽然知道长期持有从没想过高卖,可复盘时发现自己一个月多次购买了跌得厉害同一只股票,而其他股票太高持观望态度没有按时购入,注意力消耗,把低和高的相对值忽略了,没有无视股价,又走到坑里了。虽然知道可以周定投,甚至日定投,可是很明显不适合我自己的经济情况,反思自己还是要沉下心来,每月进行,保持耐心,提高执行力,在被影响的时候多问几个问题,你真的理解了吗?哪里不理解就去继续复盘,看战友分享的经验,继续打磨专栏内容,自己做决定。
真的"什么都不管",真的很不容易,继续克服困难吧。
摘取专栏里的一段内容分享一下:
定投策略是很好的“避险工具” —— 因为在出手购买的那一瞬间,几乎没有任何百分之百确定的办法去判断:
a) 当前时间点股价是否处于低点;
b) 购买之后的一小段时间里股价是上涨还是下跌……
而采用定投策略,则相当于确定地“捕捉”了一段时间里的均价。
现在,问题来了:
如果定投策略如此有效的话,那岂不是应该人人都这么做?那为什么最终很少有人真正采用且贯彻实施这么简单这么有效的安全投资策略呢?
一句简单的“大多数人根本熬不住”,事实上并没有给出太多的本质解读。如果我们有能力穿透表象看透实质的话,就会发现,定投策略的关键,并不在于“定期”,也不在于“定额”,甚至并不在于“长期坚持定投策略”…… 那关键在哪儿?
关键在于:
在开始之前,你通过深入的研究,得到了相当确定的结论:这是一家成长性极强的公司…… 因为,你的收益 = 公司成长性 × 定投策略效用。
如果事实上该公司的成长性是零,那么,定投策略的效用等同于无;如果最终证明,该公司不仅没有成长,甚至干脆衰落了,那么定投策略的效用事实上等同于放大了损失。
只有对“成长性极强的公司”采用定投策略才是不仅有意义还有“倍增效应”的做法。更为关键得是,这一步做对了,后面就太省事儿了—— 你甚至不用想“退出策略”,因为退出策略很简单:
只要公司还在成长,就没多大必要退出(或者,没必要退出全部)。
……
把注意力放在“正确的事”上,要多重要就有多重要—— 很多人只不过是肤浅地理解定投策略,而后把注意力放在“定期”和“定额”上,而不是放在“正确地选择成长型公司”上,所以,最终,那简单、有效、安全的“策略”,在他们身上事实上不起作用,甚至起反作用。
这事实上是所有投资活动的最关键之处:
所有的投资功课,都是在投资之前完成的 —— 买什么,什么时候买,怎么买,达到什么指标后卖,怎么卖…… 所有这些,都是在投资之前完成的功课,而不是投资之后再去“补作业”……
上学的时候,99% 的人做作业(做功课,“do your homework”)是为了“交作业”(即,给别人一个交代)—— 这样的习惯决定了绝大多数人从很小的时候就给“自己埋了一个雷”,或者说“挖了一个坑”:
他们此生压根就没有过“提前做功课”的习惯…… 绝大多数人的习惯是“实在不行了才手忙脚乱地补作业”。从这个角度望过去,你可以轻松想象得出来: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在投资领域里从一开始就满身背负着“劣势”。
在投资领域里
功课是做给自己的,并且还要在做完之后用自己的资金去“践行”自己的功课…… 而后还要用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等待那功课的成绩……
我知道读到这里的时候,绝大多数人早就着急了,脑子里在想:
“那我如何才能更大可能地选择到一个甚至多个更有可能成长的公司呢?”
首先,这个问题是全世界所有投资者都在苦思冥想的问题;其次,这个问题显然没有“唯一标准答案”;再次,这绝对不是一两篇文章就能写完的东西;然而,更重要的是:
这是你从此一生都必须研究的问题,活到老,研究到老;
即便你已经有了一些“猜想”、“理论”、“定律”,你也要知道它们依然需要不断打磨不断验证不断修订;
最终,你的研究结论,是由你自己负责的。
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我改变了很多人。这些人起码养成了一个新的习惯,一个过去可能完全不当回事儿现在却知道无比重要的习惯:“只字不差地阅读” 。其实,我还有个习惯要灌输给大家:
逐步彻底脱离“伸手党”。
事实上,我从一开始就在潜移默化地灌输—— 这是从设计这个栏目时就定下的目标。大家不妨可以想想每一篇末尾的“思考与行动”的目的是什么?最终,我希望这里的绝大多数人都成为“遇到问题时能够靠自己默默地找到解决方案的人” —— 这是成为“合格投资者”的必备基本素质—— 仅仅有三百万是没用的,如果连这个基本素质都没有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