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宁子
秦渡镇简称秦镇,地处沣河西岸,毗邻长安,是户县的东大门,曾是西周京畿之地,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是关中四大名镇之一。
秦镇南依秦岭,沣河绕镇而过,这里气候温润,土壤肥沃,自古盛产优质稻米。秦镇凉皮据说起源于秦朝。相传,有一年关中大旱,沣河缺水,秦镇一带稻子干枯。在官府催逼纳贡的情况下,有个叫李十二挺身而出,用干巴的米碾成米面,蒸出了米皮,随纳贡的人一同去了咸阳城,米皮以'筋、薄、细、软”而赢得秦始皇称赞,从而挽救了秦镇一代老百姓。后来,秦镇凉皮成了享誉四方的小吃。经营凉皮生意的店铺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如今,秦镇凉皮制作技艺现已进入西安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沣河桥西边,秦镇米皮店一家挨着一家,家家门前立着电视台采访的广告牌。要知谁家米皮好吃,只在店门口一瞅便知。秦镇米皮的特点不仅仅是口味好,更吸人眼球的是切米皮的铡刀,米皮蒸好,放在一块白布上,米皮稍稍一折成四分之三状,然后一手按着,一手刀起刀落,米皮在噔噔噔的响声中,眨眼间成为银丝状。秦镇米皮的精髓就是一盆辣椒油。辣椒,选的是肉肥的秦椒,晒干,锅里到少许油,用文火焙干,碾成辣面,泼制辣椒油也是一门技术,要掌握好油温,加入独家秘方的调料,只听得一阵呲啦呲声,那串香的辣香味定会令人胃口大开。来客,落座,问明口味轻重,一把黄豆芽,少许时令绿菜,抓几缕米皮,放进辣椒油的大罐里,来个莲花转,手一抖,一碗红白相间的米皮,在翡翠般绿菜的陪衬下,令人垂涎三尺。
因为米皮,去了一趟秦镇老街,那里,不但有老字号的秦镇米皮,还有享有盛誉的小油糕黄酒,和保存完好的城门楼。
一直惦记着秦镇老街,但每次吃完米皮就匆匆而归。午后,当我顶着初夏的太阳,行走在秦镇老街,看着保存下来的老房子和店门上的字迹,仿佛置身于多年前我的小镇。那时候,我的小镇也是清一色的老房子。那年,陕西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沣水绕过小长安》,就是在秦镇和大王镇取景。两个小镇,一南一北守护着户县的大门,虽然大王镇没有秦镇历史悠久,但也是一个有着五百多年的小镇。听父亲说,从前的大王镇,也和秦镇一样,有着自己的城门楼城墙,和城河。饭桌上,父亲用手指蘸着水为我画曾经的城墙,一边解释一边画,唯恐我不明白,还指出城墙和城门在村中的啥位置。当我问到城墙是啥时候拆的,父亲眼中有一丝落寞,没有回答我,只是说着,要是能保留下来,该多好。
《沣水绕过小长安》那部电视剧,在大王镇取景就在我们巷子口,每天上学出了椿树巷,就被剧务人员拦着,成为群众演员。群众演员的待遇是各种小吃免费。因为那部电视剧,第一次吃米皮,红艳艳的辣椒油,只看一眼就忍不住让人咽口水。那天,羞答答地背对着镜头,坐在米皮摊,刚挑起一筷头米皮,上课铃就响了。匆忙塞进嘴里,顾不得细嚼慢咽,就匆匆向学校跑去。
拍摄的那些日子,时值五月底,街上晒着大麦和油菜杆,因为这部电视剧,赶集的人比平时多了。人们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推着自行车,拉着架子车,脚下踩着大麦杆和油菜杆,坚强带着微笑,遇见熟人车子一放,男人们边看拍戏,边吃烟谝闲传。男女老少,因为那部电视剧,也比平时清爽了许多。肩上抗的扫帚木掀,手中各种农具,都成了道具。
下半年,电视剧播出,整个小镇轰动了。大队门口的电视机前,像看社火一样热闹。人们对着镜头指着熟悉的面孔,说着拍摄现场的趣事,谁谁谁一口气吃了几碗米皮,谁谁谁被大麦杆绊住脚摔了一个大跟头……
当剧中演员端着一碗凉皮,从巷子口转了个弯儿,就到了沣河边,就到了秦镇的老街道,还有那座城门楼。那一刻,人们恍然大悟,原来,秦镇的老街和大王的老街,这么像啊,唯一遗憾的就是大王没了城门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