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影评
1,“摔跤吧!爸爸”
看了电影“摔跤吧!爸爸”,觉得很赞 。
笑点,泪点,情节铺垫与推进,感情起伏都很顺畅,也很自然,对得起豆瓣上9.2的评分。
不过,今天想说它,并不仅仅因为它可以给你带来接近3小时起伏愉悦的感受,而是因为这个故事所传递的讯息。
“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而改编。
印度冠军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电影中的爸爸)在年轻时因生活所迫放弃摔跤,但心中仍一直保有为印度赢得摔跤 世界级金牌的梦想。所以他特别希望能有个儿子,继承他的梦想与事业 。
很有趣,用尽了所有生儿子的秘方,他还是接连成为了4个女儿的父亲。
几乎已经心灰意冷的他,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在 大女儿和二女儿身上看到了摔跤的天赋,而后开始不顾一切人的眼光,培养自己的女儿一步一步成为世界级的摔跤手。
电影结束后我从其他影评里查询到相应的真实人物信息:
Geeta Phogat(电影中的女主姐姐):第一位赢得英联邦运动会的印度摔跤选手(2010, 55公斤级),也是第一位取得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参赛资格的女性摔跤选手(2012)
Babita Kumari(电影中的第二女主妹妹):在2014格拉斯哥英联邦运动会55公斤级女子自由式摔跤获得金牌,两次获得英联邦摔跤锦标赛金牌(2009 51公斤级 & 2011 48公斤级)
Vinesh Phogat (Geeta 和Babita的堂妹):在2014格拉斯哥英联邦运动会48公斤级女子自由式摔跤获得金牌
Ritu Phogat (Geeta 和Babita的三妹):在2016新加坡英联邦运动会48公斤级女子自由式摔跤获得金牌
所以,正如这个故事所说的 ,这样一个来自小村庄的女孩子Geeta,通过多年的努力改变了印度体育摔跤项目的历史记录。
但不仅如此的是,她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印度文化中对女子的束缚。在她之后,有更多的女孩子开始参加摔跤这项运动,有更多的印度女孩子因为她获得了额外的可能性。
我记得很清楚,在Geeta决赛前的那一夜她爸爸对她说:
“ 如果你明天赢了,并非自己独享胜利,有几百万个像她们一样的女孩跟你一起得胜,所有被认为不如男孩的女孩们、那些被迫做繁琐家务的女孩们、那些被嫁出去生儿育女的女孩们,明天你不仅跟澳洲选手比赛,还是跟这些轻视女子的人比赛!”
所以我想,这部电影的上映或许也是作者、导演以及整个剧组在向印度社会传递一个信息:“当前强势的男权社会(印度)应该给予女性更多自我成展和探索的机会。 ”
2,一个来自小地方的女孩子,人生有多少种可能性?
网上有许多对电影里这位爸爸严苛教育的抨击 -- 抨击他为了自己心中放不下的梦想逼着女儿训练,跑步剪发摔跤,丝毫不顾及他们自己的意志,摧毁了他们作为小女孩的童年。
而我,却偏偏对此有额外的感触,因为我也有一位“严格”的妈妈。
在我小的时候,成绩低于“90分”回家是要挨打的。在大家都说“女孩子进了初中高中之后成就就会不如男孩子”的时候,我家妈妈从未因此放下那些严格的要求。
我从小的教育并不是女孩子考个70,80分就可以了 ,而是“女孩子怎么就不如男孩子了?你就好好学好好考”。
且不去深究这种想法的根源,也不去纠结这种方式究竟是否正确。毕竟,没有什么是完美的教育。
一直以来我都为这样的严格所困扰。因为从小的教育会由内而外,从父母的声音转变为自己内心本能的声音,而且伴随着内心的严格是永远无法放下的标准、做不到的煎熬和永无止境地压力。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讲,严格的结果是不断的努力和更好的成绩。
曾经我还在实习的时候,有位同事问我,你高中成绩那么好是家里有人一直管着你吗?
我说,嗯,妈妈要求比较严格。
我的同事说,你现在一定很感谢她吧。
虽然我点头,但那时候我还不是很理解。其实一直以来我都不是很理解。因为唯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知道它的副作用有多复杂有多本能有多难以摆脱。
可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突然就明白了。在你小的时候,你还不能够懂得,一个来自小地方的女孩子,它的人生究竟有多少种不一样的可能?
真实的答案是,微乎其微。
而唯有从小的严格,由外向内的严格,才能为你的以后带来一些可能性。尽管这样的严格会承受许多的不被理解,尽管这样的严格会耗费掉好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密与理解。
所以,电影中的两位女孩子在为了参加好朋友婚礼而逃掉训练 被父亲当众严厉的训斥后向即将成婚的好朋友哭诉:
“什么样的爸爸逼着自己的女儿每天早上5点起来那么辛苦地训练?”
“什么样的爸爸一听到抱怨就狠心地逼着自己的女儿减掉了头发?”
“什么样的 爸爸逼着自己的女儿到摔跤场上去和男孩子进行比赛?”
而在这场所有人欢庆快乐的婚礼上,从始至终表情悲伤未说过一句话的小新娘对他们说:
“我倒是希望能有这样的父亲,能为我的未来着想。以女儿身降生的那一刻起,我就注定与锅碗瓢盆为伍,终日操持家务。当我到了14岁,他们会将我嫁给一次我从未见过的男人,从里离开家里,减轻家里的负担。而你们的父亲,至少把你们当成女儿。他为你们挡风遮雨,与全世界对抗,就是为了能让你们拥有自己的人生。”
不能够拥有完整的教育与探索经历,一个女子的人生,能够有多少种不一样的可能性呢?
在电影里,这段谈话之后,两个女儿明白了父亲的期待,也明白了努力训练对自己的意义 --自由,独立与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
我想,到这里,才是这个最终打破历史的故事真正的开始。
这部电影,我是和妈妈一起看的。而这么多年以来唯有在这个时刻,我看着别人的故事,才能够明白,在自己并不能够做长远判断的早年,那些年少时母亲对我的严格为自己今天生活中已经拥有的可能性还有自己仍旧在努力争取的可能性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所以看这部电影时,我很感慨也很感激。感激母亲一直以来的严格,也感慨还好自己也从未轻易地说放弃。
3,向前一步的另一种可能性
2013年的时候我读过一本书,是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所写的《向前一步》。
我想,这是我有限的阅读量里第一次接触到如此真诚地鼓励,来自一个女子对所有其他女子的鼓励:
“我们应该向前一步,尽可能地往桌子前面坐,参与进来而不是成为不发声音的旁观者。我们应该学习识别和挣脱来自自己内心以及外界对女性期待的束缚,为自己争取更多自己有能力获得的机会。 ”
她在书里写到“从一出生,男孩和女孩所受到的待遇就不一样。母亲在高估小男孩爬行能力的同时,又会低估小女孩的爬行能力。母亲会花更多时间去安抚和拥抱女婴,而画更多时间看着男婴自己玩耍,似乎我们本能地相信,女孩比男孩更需要帮助。”
整个社会,对男性和对女性的期待是不一样的。
作为女性从小接受到的信息几乎一层不变是“貌美如花,贤良淑德”。
所以当我们去回顾自己成长经历中所接收到的所有的信息 -- 媒体杂志,小说,电影电视剧,历史故事,女性题材的大多都是宫斗,爱情与辅助,少见为自身的拼搏与自由。
而这样的结果是,即便于我们自己而言,我们也会无意识地以此作为自身价值的判断标准,而后本能地按这些既定的可能性为自己做选择,为自己的子女做选择 -- 轻松一点,安稳一点。
所以我们很容易就放弃工作,放弃事业上发展的可能,更多地关注生育子女支持家庭。
当然,这些都可以理解。
杨澜曾在为《向前一步》的序言里写过:
“在中国,几千年来女人都是通过妻子与母亲的角色而获得自己的社会价值:无论是举案齐眉,还是岳母刺字,女人几乎没有独立的社会价值。他们的价值往往通过他们的男人来实现。社会价值对人的异化并不分男女:一方面,女人被捆绑在“女性”的 角色上,而另一方面,男人也被捆绑在“男性”的角色里,他们需要进去,拼搏,变得有权,有钱有地位。而这些是对男女同样的束缚。”
当女子们被束缚在既定的空间里时,男性又何尝不是同样被束缚?
而我们寻求更多可能性的理由并不是因为当下的男女分工绝对的不好,而是如果我们都能有多一份选择的可能性,我们便多了一点空间的自由意志。
这种多样性以及包容,则是不断前进的时代给我们的基本权利。
正如杨澜在同一篇序言里写的:
“无论男女,都值得拥有独立而完整的人格和自我实现,这是生理的,心理的,事业的,情感的,物质的,精神的累积过程,需要慢慢地成长。”
无论男女,都应该也值得获得更多的可能性。被束缚的人生,很难有幸福感,很难成为真实的自己。
而挣脱内在压抑与造成这种压抑的外在籓篱,是一条漫长且看不到尽头的道路,需要许多许多的榜样与伙伴-- 像Geeta一样打破记录的榜样以及每一位为自己心中所向往的可能性持续努力的平凡的伙伴。
愿你我能成为这样的伙伴,或许有一天,成为这样的榜样。
作者:睡午觉的猫儿(来自豆瓣)
B,《摔跤吧!爸爸》鲜为人知的幕后
1
拍电影追求走心而非走钱
印度著名男演员阿米尔·汗有着“印度国宝”“印度良心”的美誉,他创作的影片从来都是走心而不走钱的路线,他希望在讲好故事的同时,也能解决社会问题。因此,阿米尔·汗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在改变印度的一些现实。
如《三傻大闹宝莱坞》用一种喜剧形式,表达了他对印度传统教育制度的批判;《我的个神啊》则对充满伪善和欺骗的宗教进行了鞭挞;《地球上的星星》又关注了特殊儿童;《摔跤吧!爸爸》则聚焦女性话题,明显批判了印度社会存在的重男轻女思想。
4月份,阿米尔·汗到中国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时曾向媒体表示,拍这部电影是为了让大家关注印度社会中那些因性别歧视而遭到不公平对待的女孩,用令人愉悦的手法将最具深意的内容表达出来。
2
真实故事启发阿米尔·汗出精品
《摔跤吧!爸爸》根据真人真事改编,阿米尔·汗扮演的马哈维亚,其实有原型人物——印度著名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
他曾是名摔跤运动员,梦想成为世界冠军,后来因种种原因直到退役仍与金牌无缘。此后他希望即将出生的儿子帮他完成毕生梦想——夺得世界金牌。结果妻子连生四女,本以为梦想破碎,不料却在女儿和别的孩子打架过程中意外发现女儿身上有摔跤天赋,于是他把自己的女儿训练成了世界冠军。
摔跤运动在印度民间很流行,但女孩练摔跤则会被笑掉大牙。阿米尔·汗饰演的父亲成了这种传统偏见的挑战者,他一路顶住来自村民、体育界乃至政府要员的压力,在看笑话的眼光中,逐渐把女儿培养成了世界冠军。
3
阿米尔·汗是在用生命拍电影
阿米尔·汗真正是用生命在拍电影。为了拍好《摔跤吧!爸爸》,当时51岁的阿米尔·汗,一个人饰演了男主角19岁、29岁、55岁三个人生阶段。
他先是拍完19岁的戏份,接着疯狂增肥,一个月时间,从体重138斤的美男子摇身变成了体重194斤、体脂含量37%的55岁大胖子。拍完中老年戏份后,阿米尔·汗又整整花了5个月时间疯狂减肥,最终又回归到体重144斤、体脂9.8%的肌肉男神,回头去拍29岁时的戏份。这样敢于吃苦,仅仅为了拍电影,真是用命在拍。
有人问为什么不拍完29岁再拍55岁的戏份?阿米尔·汗回答说,那样他就没有动力瘦回去了!还有人问为什么不用道具比如用硅胶“增肥”?阿米尔·汗说:作为演员,我觉得那不好!多么朴实的回答。
Vinesh的成功为她的姐妹Babita、Ritu和Sangeeta以及表弟Vinesh和Priyanka做了榜样,使他们开始接受这项运动,并在国际上进行比赛。Vinesh在2014年英联邦运动中又赢得了一枚金牌。事实上,这个女孩来自哈里亚纳邦,这是一个因女性堕胎而臭名昭著的地方,他们的作为使他们更加令人引人瞩目。
由于Phogat家族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由阿米尔·汗出演的Mahavir Singh Phogat,Fatima Sana Shaikh饰演的Geeta Phogat和Sanya Malhotra饰演的Babita Phogat组成,让《摔跤吧!爸爸》成为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
然而,虽然这部电影的故事核心适用于Mahavir Singh Phogat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但是涅提·蒂瓦里的导演会让电影中有更自由的发挥,以下是《摔跤吧!爸爸》中与Phogats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不同之处。
1、Mahavir Singh Phogat真的对生女儿感到失望吗?
在电影中,Mahavir Singh Phogat拼命地想要一个孩子,然后让他可以为国家赢得一枚金牌。他和妻子试了四次就是为了生一个男孩,结果却生下四个女孩。然而,在现实中,是女孩的母亲表示非常失望,因为她想要生一个男孩。
在Mahavir Singh Phogat的授权传记《Akhada》中,Saurabh Duggal写道:
“或许可以想象,在80年代后期,当女孩被认为是一种责任时,Mahavir的心态就是女儿的父亲。 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并不是Mahavir,而是他的妻子Daya Kaur,希望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是一个男孩。当宝宝出生的时候,冬天早晨的寒冷更加强烈,因为Daya意识到他们的长子是一个女孩,她的失望显现在她的脸上。”
2、真的像电影那样,现实中有一个可恶的教练吗?
和其他宝莱坞电影一样,在《摔跤吧!爸爸》中,在国家体育学院(由Girish Kulkarni饰演)的教练Pramod Kadam创造了一个小人物,他要求Geeta摒弃她以前的训练方式。在现实中,这个角色是虚构的,在姐妹的生活中没有这样的坏人教练。
3、在英联邦运动会之前,Geeta没有赢得单场比赛吗?
在电影中,Geeta Phogat在2010年英联邦运动会之前没有赢得单场的比赛。在电影中,她从教练那里获得了很大的飞跃,但在国际舞台上却表现不佳。
然而,实际上,Geeta早在2009年赢得了英联邦摔跤锦标赛的金牌,在那里她参加了55公斤自由式摔跤比赛。有趣的是,Geeta在2010年CWG比赛和在2011年在墨尔本举行的英联邦摔跤锦标赛中再次获得金牌!
4、在影片中,Geeta在英联邦运动会比赛中关于金牌的悬念,是真实的表现吗?
在电影中,Geeta Phogat在2010年英联邦运动会上赢得了金牌。她在比赛的最后一轮比赛中获得了五分,并以5:1, 4:6, 6:5,得分的情况下夺取了金牌。
然而,实际上,Geeta Phogat完胜于她的对手,并在短短两回合中赢得了比赛,不同于电影中所展示的三轮。 她的得分为1:0,7:0。 此外,Geeta Phogat在真正的比赛中是长发的,而她对应在电影中却有一个非常短的发型。
5、在Geeta的英联邦运动会决赛中,Mahavir Phogat是否被锁在小屋里?
在电影中,Mahavir Phogat被带到一个房间,并在金牌比赛之前由印度摔跤队教练派出的人锁定。 结果,他错过了整个决赛。
实际上,Mahavir Singh Phogat在Geeta的比赛中站在场上,看到他的女儿赢得英联邦运动会金牌。
“当那天Mahavir站在欢呼的人群中时,他的目光凝视着自己的女儿,1988年寒冷的冬天的早晨在眼前闪过。那一天,当他把她抱在怀里,说她有一天会着重让她家人感到骄傲,”Saurabh Duggal在他的书《Akhada》中这样描述。
本页 影视工业网编辑-胡萝北
C,关于《摔跤吧!爸爸》的思考
《摔跤吧!爸爸》,讲述了曾经的摔跤冠军辛格,培养两个女儿成为女子摔跤冠军,打破印度传统的励志故事。印象比较深的一个细节是,两个小女孩要坚持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训练。
而反观我们,想要每周读一本书,但是迟迟都未实施;想要每天早起,但就是一直做不到;想要练好一口英语,却总是没有进步……
你是不是也有过类似感觉,想要养成一个新的习惯或者训练一种新的技能,无奈想要改变太难了,每次反思自己,都悔恨不已,痛恨自己为什么没有按照计划执行,一次次否定自己……
1为什么习惯难以养成?
早在几十年前,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和理查德·韦斯特,就已经提出我们的大脑中存在两种系统: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
系统2的运行需要费脑力思考且相对更慢的,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我们的习惯往往是由系统1来支配的,想要养成新的习惯,就需要通过系统2 来控制系统1,逐渐重构系统1的状态来完成。但通过系统2来控制系统1,会导致大量的自耗,往往让我们感觉非常困难。
拿早起这件事情来说,如果你习惯了每天早上8点钟起床,当5点钟闹钟吵醒你的时候,由于睡眠不足,困倦不已,系统1就会快速提示你再睡一会儿,而如果你想要早起,就需要系统2绞尽脑汁,想出各种理由来促使你从床上起来……
所以我们改变习惯的本质,就是改变系统1的过程,让原本需要系统2花时间、费力思考的行为转变为系统1自主控制的行为,这样我们就不会在5点钟起床的时候痛苦不已了。
2如何利用系统1养成习惯?
既然我们知道了大脑运作的特点,那我们就能更容易地知道该如何下手,才能更有助于习惯的养成。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一个周期,如果在这个周期中,我们能够在每次改变行为发生时,适当降低系统2思考的时间,或者干脆利用系统1来做决策,那习惯的养成是不是就会变得更加容易了呢?
当我们的改变行为发生时,不再需要系统2的思考,而是由系统1直接做决策的时候,说明我们的系统1状态已经被重构了,那习惯也就顺利养成了。
1、选对驱动力
驱动力就是我们为什么想要改变原有某个状态、养成新习惯的源头。如果是外界强加给我们的驱动力,大脑是需要系统2经过思考来接受并做出反应的,但如果是我们内在的自发驱动力,则不需要系统2经过过多思考,或者直接会由系统1做出反应。
电影中的两个小女孩儿,最初练习摔跤是因为父亲的梦想:让印度也可以有国际摔跤冠军。在父亲的逼迫下,不得不每天早起训练、控制饮食,但女孩儿们终究心里是不情愿的,只要有机会就和爸爸进行反抗。就在爸爸已经无奈快要放弃的时候,女孩儿因为受到好友触动,意识到摔跤真正能给自己带来的意义时,不再需要父亲逼迫,主动早起训练……最终实现了父亲的梦想、也实现了自我的价值。
如果原始驱动力选择不恰当,我们是很难真正有效改变的。为什么有些人即便在父母的严厉鞭策下考到了牛逼的大学,但在没有父母鞭策的环境下就一蹶不振,肆意妄为了呢,原因很大可能就是因为原始的驱动力并非来自自己。这与之前YouCore文章讲过的制定目标的原理是一样的(YouCore公众号回复1005获取),假大空的标语是没办法促进我们的系统1快速思考做出决策的。
2、让改变可视化、可量化
两个女儿日复一日地训练,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夺得世界冠军,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在这个单调、重复的过程中,有父亲不断地为她们设定的可视化目标:参加各级比赛,来检测自己的训练成果。假设没有这一路进阶打怪的赛段,姐妹两个每次训练前都要给自己盛碗鸡汤: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样的口头宣言会否太过无力,这样的习惯又能坚持多久呢?
同样的,我们无论坚持做任何事情,最重要是让自己拥有看得见的改变。一来检视自己是否真的在进步,二来给未来的自己增加信心。
比如减肥这件事儿,如果每次都只是告诉自己要减肥,自己每次在行动之前都需要系统2做大量的思考才能转化为有效达成减肥的小举动,那我们不如直接告诉自己别吃巧克力,甚至别买巧克力,这样简单明了,我们不需要每次都做过多的思考行为,就更容易达成减肥的目的了。
3、降低改变的程度
《摔跤吧》中的喜剧担当绝对是叔叔家的大侄子了,当然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代表了男性摔跤手,因为胜了他,父亲第二天就带着大女儿去参加了人生第一场正式比赛。依照父亲作为前国家摔跤冠军的身份,他应该是能够找到了更为强壮的专业选手来挑战的,但是他选择了更为柔弱的侄子来和女儿们陪练。
我们无法断定父亲具体的用意,但是与侄子间的成功挑战明显增强了大女儿的自信,而这种自信让她在第一场比赛中就敢于挑战四个男性摔跤手中最为强壮的一个,也为大女儿最终靠进攻策略赢得国际冠军埋下了伏笔。
任何成功的挑战或是改变,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设定过高的要求往往需要系统2通过大量努力来完成。系统2也是有脾气的,久而久之,不但不会促使完成改变,很可能就导致失去了行动的动力了。
记得大学刚毕业那会,想要练习英语口语,需要扩充词汇量,一开始我为了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全部4级词汇,设定了每天背80个单词的计划,但是几天下来,我没有一天完成计划的,记忆效果也非常差,后来索性就丢掉没再背了,计划也泡汤了……
后来通过总结反思,觉得是自己设定的目标过高,每天还有必须要完成的工作要做,根本不可能实现,就调整成了每天背30个单词,我可以利用每天早上起来坐地铁,中午午休之前的空闲时间就能完成任务,几个月就坚持下来了。
4、给予每次行动小鼓励
大女儿在第一次和侄子摔跤失败后,父亲用自己的威力压下了侄子的“挑衅”;大女儿在第一场正式的摔跤比赛失败后,父亲摸摸她的头说“没关系”,每次鼓励都让女儿感受到自己之前付出的辛苦都是值得的。而后续爸爸带着女儿去参加各种摔跤比赛,其作用也是同样通过比赛获胜的满足感来持续激励女儿进步。
拿养成读书的习惯来说,为什么我们提倡以应用为目的的阅读是最有效能够帮助我们进步并持续保持的呢,原因就是以应用为目的阅读往往可以马上把获取的知识学以致用,从而获取成就感,激励了下次阅读的动力。
单纯依靠长期目标的收益,来激励自己,并且每次都可以按照计划执行,那是需要多大的自控能力才能完成的呢。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经常想要放纵自己一下,更何况我们的系统1也在无时无刻地帮助我们放纵,所以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每次都能抵御系统1的诱惑,我们需要给自己每次完成一次改变行为的激励,这样才能让自己内心产生满足和愉悦感,促使下次有更强大的动力去与系统1做抗争。
3总结
伟大的电影不止在精神上引导大家,而且能够在细微之处让我们发现生活的本质。如同摔跤手们在日常训练中需要掌握技巧,我们做任何事情时同样需要掌握方法。而想要养成更多好的习惯,就要先知道到底是什么支配了习惯,才能做到从本质入手,否则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如何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呢,建议你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选对驱动力、让改变可视化可量化、降低改变的程度、每次给予行动小鼓励。
本页转自-互联网的壹些事 作者YouCore
D, 经典句子
1.如果你拿了银牌,人们迟早都会忘了你,但如果你拿了金牌,你就是榜样,而人们是永远不会忘记榜样的。
2.金牌选手不会从天而降,你必须用热爱、刻苦和投入来浇灌他们。
3.永远尊敬你的祖国,你会因为对祖国的尊敬而获得祖国对你同等的尊敬。
4.(摔跤)每一局只有2分钟,但我们换种方式想想,2分钟就是120秒,只要你抓住了对手犯错的那一秒钟(你就赢了)。
5.犀牛虽然很有力量,但老虎能同时运用力量和技巧。我们应该成为老虎而不是犀牛。
7.光打造身体,你是成不了一个摔跤选手的。摔跤是一种融入血液的东西。
6.没有人支持你去拿奖牌,但如果你不赢块奖牌回来,所有人都会诅咒你。
7.战斗之前,你需要战胜自己的恐惧。
8我之前没想到的是,金牌谁都可以夺得,男孩可以,女孩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