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爱上一本书《自驱型成长》,再次刷新我的三观,受益匪浅,建议所有的家长都来读读。
现在社会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年轻人进入社会之后,很多人做事情缺乏主观能动性。如果没有一些外力,比如奖金和权威等,自律性比较差,多数靠着外力来工作和学习,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喜欢什么,成为一种空心人。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们教育的失败。
这种状况是如何形成的呢?很多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更看中孩子的学习,多数家长把孩子能考上一所好大学当成目标,而忽略了孩子的一个整体和长远的发展。过于看中学习,同时,又或许操控孩子,不能让孩子很好滴发挥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
家长存在4点误区,首先成功是一条独木桥,别人过去,你就得下来。而不能认为社会是一个富裕和创造的社会,其实,成功的道路千万条,条条大路通罗马。
第二认为书本学习是最重要的能力,而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发展。
第三孩子的学习必须盯紧,不信任孩子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自律性。
第四就是认为社会不够安全,把孩子照顾的过于周密,缺少让孩子自我成长和锻炼的能力。
其实,家长的这种对学习的过于看中,一方面说明家长太过焦虑,可能是由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过大,通过掌控孩子的发展来获得慰,结果,让孩子无形中被焦虑传染。另一方面,家长过于看中自己的面子,把孩子当成自己完成自己“心愿”的替代品。
父母习惯唠叨孩子,孩子在这种情况下,感受着慢性压力。人的大脑在较大压力下,用来控制情绪,负责语言和逻辑,保持冷静和理智的前额皮质会停止工作,替代它工作的变成情绪化的杏仁核。这个时候负责学习和记忆的海马体就会受到抑制。所以说,我们的大脑有适当的正常压力是没问题的,如果压力过大,就会造成前额皮质的罢工,孩子表现的会比较情绪化,学习能力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我们的孩子并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他们是经由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去体验他们的生活,完成他们的使命,我们做父母的就是好好爱他们。
有些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特别看中对某项学习持之以恒的能力。比如,学了钢琴、奥数、舞蹈……就要坚持下去,达到一定的高度,如果半途而废就是没有持久性,会督促孩子一定坚持。这样的家长,只看到了胜任需求(做一件事的持续坚持的能力),而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自主需求(有自我掌控感和话误权)和归属需求(感受到爸妈无条件的爱和支持)。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孩子自杀,用选择伤害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和愤怒,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生命感受不到掌控力,他们成了空心人。
书上说。如果我们真的爱孩子,会告诉孩子这样一句话:我那么爱你,才不要因为家庭作业和你吵架。要把孩子自我成长和发展的权利交还给孩子,让孩子拥有自我成长的内驱力。家长要经常给孩子说以下3句话,并通过身体力行锻炼孩子的自律性。
1、你是最了解自己的人,你最懂自己,你可是自己的专家哦。
2、你的头上长着自己的小脑袋,你有自己的思想哦。
3、你希望自己的生活有条不紊。
我们不仅要在孩子的头脑中植入以上的信念,更是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关注和支持孩子的自我发展。
家长要以身作则,你想让孩子成长怎样的人,你就要首先自己成为怎样的人。多带孩子去大自然,多陪伴孩子,多带孩子们锻炼。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用PET的我信息表达更好,是告知而非用说教的方式。更重要的是父母要成为孩子的非焦虑临在,与孩子合作,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信任,在友好合作中,达成第三选择,实现共赢。
要经常锻炼孩子的大脑,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设定明确的目标,要落实到笔端,哪怕是孩子讲一讲,都是一种过脑,让孩子清晰自己想要达成怎样的结果。
2、注意大脑告诉我们的信息,了解大脑结构和功能,保持觉察。情绪起来的时候,告诉孩子是杏仁核操控自己,回到理智。
3、练习备选计划思维,除了这种,还有其他许多中。
4、带着同情心与自己交往,即使我这件事没做好,我依然是一个自律的人。
5、锻炼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重构问题可能,增强思维的弹性。
只要孩子在轻松、愉快和有爱的环境中,前额皮质才能很好地启动和工作。焦虑可以传染,好消息是平静依然可以传染。父母首先理清孩子这个独立个体,不是为了活我们而来,用爱和智慧去滋养他人,为他们提供丰润的阳光、土壤和水,静待花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