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秘传

论人法于天地

[原文]人者,上禀天,下委地,阳以辅之,阴以佐之。天地顺则人气泰,天地逆则人气否。天地有四时五行,寒暄动静。其变也,喜为雨,怒为风,结为霜,张为虹。人体有四肢五脏,呼吸寤寐,精气流散,行为荣,张为气,发为声。阳施于形,阴慎于精,天地之同也。失其守则蒸热发,否而寒生,结作瘿瘤,陷作痈疽,盛而为喘,减而为枯,彰于面部,见于肢体,天地通塞,一如此矣。故五纬盈亏,星辰差忒,日月交蚀,慧孛飞走,天地之灾怪也;寒暄不时,天地之蒸否也;土起石立,天地之痈疽也;暴风疾雨,天地之喘乏也;江河竭耗,天地之枯焦也。明于其故者,则决之以药,济之以针,化之以道,佐之以事,故形体有可救之病,天地有可去之灾。人之危厄生死,禀于天地。阴之病,来亦缓而去亦缓;阳之病,来亦速而去亦速。阳生于热,热则舒缓;阴生于寒,寒则蜷急。寒邪中于下,热邪中于上,饮食之邪中于中。人之动止,本乎天地。知人者有验于天,知天者亦有验于人。天合于人,人法于天。观天地逆从,则知人衰盛。人有百病,病有百候,候有百变,皆天地阴阳逆从而生。苟能穷究乎此,则思过半矣。

[白话文]人位于天地之间,阴阳的相互协调才创造了人。天地之气顺则人身之气和,天地之气逆则人身之气乱。整个自然界可以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归纳为金、木、水、火、土五行,而且整个自然界有寒、热、动、静之变化。其变化有降雨、起风、结霜以及雨后的彩虹等。人体有四肢五脏,有呼吸、睡眠与觉醒等正常的生理活动,精气在体内流行,可化生为气和血。阳气可温暖人的形体,维持人体的体温和正常的新陈代谢;而阴精则为化生精气的物质基础,这是人体的基本生理规律。如果违背这种常理,阴阳就会出现失衡,从而导致身热或形寒的症状,如果气血凝滞就会导致瘿瘤、痈疽等疾病的发生,气盛会导致气喘,血弱会导致形瘦,气血阴阳的变化都可以表现于面部、四肢与躯体,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与人体的相似。所以,星辰的异位,日月的缺失,彗星的出现,都是自然界的反常现象。气候的

反常就好比是自然界的“发热身寒”,山丘的隆起是自然界的“痈疽”,暴风骤雨是自然界的“喘逆”,江河的枯竭是自然界的“枯弱”。知道这其中的道理,就可以用药来疏导,用针来调济,用规律来化解劫难,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因而人体有病可救,天地有灾可消。人的很多疾病都来自于自然界,自然界中能导致疾病的自然因素称为“六淫”。疾病可分阴阳两大类,阴病发病慢,恢复也慢;阳病则来得快,去得也快。热邪可以引起阳证,寒邪引起阴证;热邪可以使人全身肌肤松弛,而寒邪可以使人全身肌肉拘紧。寒邪伤人多侵犯于下部,热邪伤人多侵犯于上部,饮食伤人多侵犯于中部。人与自然界相呼应,人体的一些规律在自然界中可以得到验证,自然界的一些规律也可以在人身上得到证实,自然界与人相呼应,所以,观察自然界的顺逆就能知道人的盛衰。人体的许多疾病,可以表现为很多证候,证候最能体现疾病的本质,人体所能表现的证候是多种多样的,都是由自然之气变化而产生。如果人能彻底弄明白这些道理,就可以避免很多疾病的发生。

论阴阳大要

[原文]天者,阳之宗,地者,阴之属。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立于天地之间,而受阴阳之辅佐者人也。得其阳者生,得其阴者死。阳中之阳为高真,阴中之阴为幽鬼。故钟于阳者长,钟于阴者短。多热者阳之主,多寒者阴之根。阳务其上,阴务其下;阳行也速,阴行也缓,阳之体轻,阴之体重。阴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阴阳逆则天地否而人气厥。故天地得其阳则炎炽,得其阴则寒凛。阳始于子前,末于午后;阴始于午后,末于子前。阴阳盛衰,各在其时,更始更末,无有休息,人能从之,是曰大智。金匮曰:“秋首养阳,春首养阴;阳勿外闭,阴勿外侵;火出于木,水生于金,水火通济,上下相寻。人能循此,永不湮沈,此之谓也。”凡愚不知是理,举止失宜,自致其罹。外以风寒暑湿,内以饥饱劳役为败,欺残正体,消亡正神,缚绊其身,生死告陈。殊不知脉有五死,气有五生,阴家脉重,阳家脉轻。阳病阴脉则不永,阴病阳脉则不成。阳候多语,阴症无声,多语者易济,无声者难荣。阳病则旦静,阴病则夜宁。阴阳运动,得时而行。阳虚则暮乱,阴虚则朝争,朝暮交错,其气厥横,死生致理,阴阳中明。阴气下而不上曰断络,阳气上而不下曰断经,阴中之邪曰浊,阳中之邪曰清。火来坎户,水到离扃,阴阳相应,方乃和平。阴不足则济之以水母,阳不足则助之以火精,阴阳济等,各自攀陵。阴常宜损,阳常宜盈,居之中者,阴阳匀停。是以阳中之阳,天仙赐号;阴中之阴,下鬼持名;顺阴者多消灭,顺阳者多长生,逢斯妙趣,无所不灵。

[白话文]按阴阳属性归类,天属阳,地属阴。阳气是生命存在的根本,阴邪是导致疾病产生的原因。人存在于天地之间,生长亦离不开自然界,阳气温煦人体才能有生气,如果人受阴寒之邪就会导致疾病的产生。阴阳中又可再为阴阳,其中阳中之阳是真要之气,阴中之阴为幽暗鬼祟之气,所以奉养阳气就可长寿,感受阴气就可导致疾病的产生。常发热病的人属阳热体质,总怕冷的病人属阴寒体质。阳气总管人体的上部,阴气则主持人体的下半部分,阳气运行迅速,阴液流动缓慢,阳性体质的人身体轻盈,阴性体质的人身体臃肿。如果阴阳平衡,则天地祥和,人就没有疾病;如果阴阳失衡,则天地祸乱,人也会得疾病。在自然界中,阳气充盛时气候炎热,阴寒流行则气候寒冷。一昼夜中,午夜阳气开始生长,正午时阳气最盛,此时,阴气开始慢慢生长,到午夜时最盛。所以说阴阳的盛衰变化都有自己的规律,有开始,有更替,永不停止。人如果能顺应这个规律,就能成为圣人了。枟金匮要略枠中有段话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提倡人们无论春秋冬夏,都要奉养阳气,顾护阴气,阳气通行则阴邪不侵犯人体。五行相生,即木生火,金生水,水火相济,上下相应,人若能依从此规律,就可永不得病。愚昧的人不知道这个道理,其行为就会违背这个规律,所以必然会招致疾病。风寒暑湿等邪气从外侵袭,饥饱劳役等从内伤及人体,消耗人体的精气,损伤机体,会导致生命垂危。很少有人知道,脉象有五种将死的征象,气有五种向愈的表现,阴性的脉偏沉,阳性的脉偏浮,阳性疾病出现阴性的脉象提示病情严重,反之也是一样的。阳性疾病病人常多话,阴性疾病的病人则少语,话多的容易救治,少语的则难于治疗。阳性病人白天病情稳定,阴性病人夜晚病情稳定。阴阳的运行按时序循行,阳气虚的病人夜间病情容易加重,阴虚的病人白天病情容易加重,昼夜更替,最终导致气机逆乱,所以生死时间的微妙道理,能在阴阳之理中得以明白。阴气下流而不上升称为断络,阳气上逆而不下行成为断经,祛除阴邪应泄浊,祛除阳邪应清热。水火相济,阴阳相应,才可使病痊愈。阴津不足就滋补阴液,阳气不足就温补阳气,阴阳相济,各有依附,就可正常运行。阴液常常受损,阳气常常有余,居中则阴阳平衡。所以,阳中之阳为上天所赐,阴中之阴为地府所予,感受阴寒之邪多可导致疾病,奉养阳气人类就会长寿,这些听起来有趣,实际生活中效果很是灵验。

论 生 成

[原文]阴阳者,天地之枢机;五行者,阴阳之终始。非阴阳不能为天地,非五行不能为阴阳。故人者成于天地,败于阴阳,由五行从逆而生焉。天地有阴阳五行,人有血脉五脏;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五脏者,肺肝心肾脾。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生成之道,循环不穷;肺生肾,肾生肝,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上下荣养,无有休息。故枟金匮至真要论枠云:“心生血,血为肉之母;脾生肉,肉为血之舍;肺属气,气为骨之基;肾应骨,骨为筋之本;肝系筋,筋为血之原。五脏五行,相成相生,昼夜流转,无有始终;从之则吉,逆之则凶。天地阴阳,五行之道,中合于人,人得之可以出阴阳之数,夺天地之机,悦五行之要,无终无始,神仙不死矣。”

[白话文]阴阳是自然变化的核心,起于五行,又止于五行。如果没有阴阳就没有万物,没有五行也就没有了阴阳。所以说,人生于天地之间,受阴阳影响,随五行变化的规律而成长。天地中有阴阳五行,人体中有血脉五脏,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五脏是肺、肝、心、肾、脾。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生是循环不断的。肺生肾,肾生肝,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相互滋养,永不歇止。所以《金匮至真要论》中记载:心与血相关,血滋养肉,所以是肉的物质基础。脾与肉相关,肉能藏舍血液。肺与气相关,气可温养

骨,所以是骨的生长基础。肾与骨相关,骨为筋的支撑点,所以是筋的根本。肝与筋相关,筋是血的来源。五脏与五行,相互滋生,永不停滞。顺从五行规律就健康无病,违背就可以得各种疾病。自然界的阴阳五行的规律也适用于人,人若能顺应自然界阴阳五行的规律,就可以像神仙一般长生不老。

论 阳 厥

[原文]骤风暴热,云物飞扬,晨晦暮晴,夜炎昼冷。应寒不寒,当雨不雨,水竭土坏,时岁大旱,草木枯悴,江河乏涸,此天地之阳厥也;暴壅塞,忽喘促,四肢不收,二腑不利,耳聋目盲,咽干口焦,唇舌生疮,鼻流清涕,颊赤心烦,头昏脑重,双睛似火,一身如烧,素不能者乍能,素不欲者乍欲,登高歌笑,弃衣奔走,狂言妄语,不辨亲疏,发躁无度,饮水不休,胸膈膨胀,腹与胁满闷,背疽肉烂,烦溃消中,食不入胃,水不穿肠,骤肿暴满,叫呼昏冒,不省人事,疼痛不知去处,此人之阳厥也。阳厥之脉,举按有力者生,绝者死。

[白话文]气候恶劣而且多变,骤风暴雨,乌云变幻,早上的时候天阴,傍晚的时候反而转晴,夜间天气炎热,白天反而转凉。应该冷的时候却不冷,应当下雨的时候却无雨,使水源枯竭,土地没有水可以灌溉,土地贫瘠,这就会造成大旱,使草木干枯,江水干涸,这就是自然界的阳厥。突然的气机壅滞在体内阻塞正常的气血流动,会导致突然的气喘,四肢拘挛,二便不通,耳聋目盲,咽干口燥,唇舌生疮,鼻流清涕,面颊部红赤,心胸烦闷,头昏头重,两目灼热,全身发热,平时不可以做的忽然可以了,不愿做的忽然想做了,上到高处又唱又笑,脱去衣物随处奔走,胡言乱语,不能识人,极度烦躁,饮水不停,胸膈膨胀,腹胀,胁肋部满闷,背部生疽溃烂,心烦,饮食量大增,如同饮食没有进入肠胃一般,骤然肿满,还一直头昏沉呻吟,甚至晕倒不省人事,不知疼痛,这就是阳厥之病。阳厥若是出现浮取沉取皆有力的脉象,就可以救治,若是浮取沉取皆无的脉象,就是不治之症。

论 阴 厥

[原文]飞霜走雹,朝昏暮霭,云雨飘霪,风露寒冷,当热不热,未寒而寒,时气霖霪,泉生田野,山摧地裂,土坏河溢,日晦月昏,此天地之阴厥也。暴哑卒寒,一身拘急,四肢踡挛,唇青面黑,目直口噤,心腹满痛,头颔摇鼓,腰脚沉重,语言蹇涩,上吐下泻,左右不仁,大小便结,吞吐酸渌(音录,清水),悲忧惨戚,喜怒无常者,此人之阴厥也。阴厥之脉,举指弱,按指大者生;举按俱绝者死;一身悉冷,额汗自出者亦死。阴厥之病,过三日不治。

[白话文]气候恶劣,天气变化多样,霜雪冰雹时下,阴霾早晚不断,乌云密布,淫雨绵绵,容易起风和生露水,应该热的时候却不热,不应该冷的时候却已经很冷,处处都很潮湿,很多地方发生水涝,致使地面崩裂塌陷,河水大涨,淹没附近的村庄,这是自然界的阴厥。对于人体,如果突然说不出话,感到全身发凉,全身拘急,四肢挛急,口唇发紫,面部发黑,两眼发直,口张不开,心腹部胀满疼痛,头颈摇动不能自制,腰腿沉重,言语不利,上吐下泻,半身不遂,二便不通,胃中泛酸,情绪抑郁,喜怒无常,这就是阴厥的表现。阴厥的脉象若是浮取偏弱,沉取偏大就可以治愈;如果浮取沉取都无脉,则不治身死。若表现为全身发冷,额头自汗也没有救。得阴厥的病人,三天内如果不及时救治,就无法医治了。

论阴阳痞格

[原文]阳气上而不下曰痞,阴气下而不上亦曰痞。阳气下而不上曰格,阴气上而不下亦曰格。痞格者,谓阴阳不相从也。阳奔于上,则燔脾肺,生其疽也。其色黄赤,皆起于阳极也。阴走于下,则冰肾肝,生其厥也。其色青黑,皆发于阴极也,皆由阴阳痞格不通而生焉。阳燔则治以水,阴厥则助以火,乃阴阳相济之道也。

[白话文]阳气上逆而不下行就叫“痞”,阴气下流而不上行也称为“痞”。阳气下陷而不上行就是“格”,阴气上浮而不下降也称为“格”。“痞”与“格”是指阴阳运行失常。阳气上逆则熏灼脾肺,而生痈疽等疾病。面色黄赤,都是由阳过盛引起的。阴气下流则寒侵肝肾,而生厥逆。面色青黑,这皆是阴气过盛导致的,而根源在于阴阳上下格拒而不通。阳气燔灼需要滋阴;阴寒厥逆需要补阳,这就是阴阳相济的道理。

论 寒 热

[原文]寒热往来,是为阴阳相胜;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又上盛则发热,下盛则发寒,皮寒而燥者阳不足,皮热而燥者阴不足,皮寒而寒者为阴盛,皮热而热者为阳盛;热发于下,则阴中之阳邪;热发于上,则阳中之阳邪;寒起于上,则阳中之阴邪;寒起于下,则阴中之阴邪;寒而颊赤多言者,为阳中之阴邪;热而面青多言者,为阴中之阳邪。寒而面青多言者,为阴中之阴邪;若不言者,其病不可治。阴中之阴者,一生九死。阳中之阳者,九生一死。阴病难治,阳病易医。诊其脉候,数在上,则阳中之阳也;数在下,则阴中之阳也。迟在上,则阳中之阴也;迟在下,则阴中之阴也;数在中,则中热;迟在中,则中寒;寒用热取,热以寒攻;逆顺之法,从乎天地,本乎阴阳也。

[白话文]寒热交错,忽寒忽热,是阴阳互相斗争的结果;阳气不足就表现为先寒后热,阴液不足就表现为先热后寒;要是阳在上偏盛则表现为发热,阴在下偏盛则表现为怕冷;感觉冷而且烦躁是阳气不足,感觉热并且烦躁是阴津不足;自觉寒冷是阴气过盛,自觉烦热是阳气过盛。热生于下部,是阴虚生热;热生于上部,则为阳盛则热。寒生于上部,是阳虚生寒,寒生于下部,是阴盛则寒。感觉冷却面颊红赤且多言语者是阳中之阴邪所致;感觉热又面颊青紫且多言语者是阴中之阳邪所致。感觉冷又面颊青紫且多言语者多是阴中之阴邪所致;要是少言无语就难治了。阴盛所致疾病,极为难治,九死一生。阳盛所致,则易于治愈,九生一死。因为阴寒之病难于治疗,阳热之病易于治愈。诊察脉象,浮取数则为阳盛,沉取数则为阴虚阳偏盛;浮取迟则为阳虚阴偏盛,沉取迟则为阴盛;中取脉数则表现为中焦(胸腹之间)有热,中取脉迟则表现为中焦有寒;寒证须用热来温散,热证须用寒凉来清解,是顺应病情治疗的方法,治疗要根据阴阳变化来确定。

论虚实大要

[原文]病有脏虚脏实,腑虚腑实,上虚下实,下虚上实,状各不同,宜探消息。肠鸣气走,足冷手寒,食不入胃,吐逆无时,皮毛憔悴,肌肉皱皴,耳目昏塞,语声破散,行步喘促,精神不收,此五脏之虚也。诊其脉举指而活,按之而微,看在何部,以断其脏;又按之沉小弱微短涩软濡,俱为脏虚,虚则补益,治之常情耳。饮食过多,大小便难,胸膈满闷,肢节疼痛,身体沉重,头目昏眩,唇舌肿胀,咽喉闭塞,肠中气急,皮肉不仁,暴生喘乏,偶作寒热,疮疽并举,悲喜自来,或自痿弱,或自高强,气不舒畅,血不流通,此脏之实也。诊其脉,举按俱盛者实也。又长浮数疾,洪紧弦大,俱曰实也。观其在何经而断其脏。头痛目赤,皮热骨寒,手足舒缓,血气壅塞,丹瘤更生,咽喉肿痛,轻按则痛,重按则快,饮食如故,是为腑实。诊其脉浮而实大者是也。皮肤瘙痒,肌肉月真(音嗔,胀起)胀,食饮不化,大便滑而不止,诊其脉轻按则滑,重按则平,是为腑虚,观其在何经而正其腑。胸膈痞满,头目碎痛,饮食不下,脑项昏重,咽喉不利,涕唾稠黏,诊其脉左右寸口沉结实大者,上实也。颊赤心怯,举动颤栗,语声嘶嘎,唇焦口干,喘乏无力,面少颜色,颐颔肿满,诊其左右寸脉,弱而微者上虚也。大小便难,饮食如故,腰脚沉重,如坐水中,行步艰难,气上奔冲,梦寐危险,诊其左右尺中脉,滑而涩者,下虚也。凡病人脉微涩短小,俱属下虚。

[白话文]病可以分为五脏的虚与实,六腑的虚与实,上下的虚与实,症状都不相同,要仔细诊察。腹胀肠鸣,手脚冰冷,饮食不下,经常呕吐,皮毛干枯无泽,肌肤皱缩无华,目昏耳聋,言语时断时续,动则喘急,精神涣散,这都是五脏虚证的表现。诊察脉象,浮取有脉就可以治愈,沉取脉微,哪部脉微其所候之脏便虚。沉取要见到沉小弱微短软濡等脉象都是脏虚的表现,脏虚就用补益的方法进行治疗,这是常理。多饮多食,二便不通,胸膈满闷,四肢关节疼痛,身体沉重,头昏目眩,唇舌肿胀,咽喉阻塞,腹中气机窜动,肌肤麻木不仁,突然喘逆气急,有时又身热怕冷,身上生疮长疽,忽喜忽悲不能自禁,有的痿弱无力,有的机能亢奋,气血瘀滞不行,这都是五脏实证的表现。诊察脉象浮取沉取脉气皆充盛的即是实证,并且长浮数疾洪紧弦大等脉象都是实证的表现,也是诊察哪部脉病变就是所候之脏有病。头痛眼睛红,外热内寒,手足无力,气血壅滞,丹瘤丛生,咽喉肿痛,腹部轻按觉痛,重按反而舒畅,食欲变化不明显,这是六腑实证的表现。在脉象表现为浮大而实。皮肤瘙痒,肌肉肿胀,消化不良,大便溏稀,泻下不止,浮取脉滑,沉取正常,这是六腑虚弱的表现,诊脉可以知道所病为哪一腑。胸膈满闷,头痛如裂,饮食难下,头昏脖子硬,咽喉不适,唾涕黏稠,左右寸口脉沉结实大,这都是上实证的表现。面颊红赤,心虚胆怯,手足颤动,声音嘶哑,口唇干燥,气急喘促,疲乏无力,面色无华,两腮肿胀,左右寸口脉微弱,这些都是上虚的表现。二便不通,饮食正常,腰腿沉重寒冷,如同坐在水中,行动不便,自觉气从下腹向上冲逆,入睡困难,恶梦不断,左右尺脉皆滑涩,这都是下虚的表现,脉见微涩短小都是下虚之脉。

论上下不宁

[原文]凡病脾者,上下不宁。盖脾上有心之母,下有肺之子。心者血也,属阴。肺者气也,属阳。脾病则上母不宁,母不宁则阴不足,阴不足则发热。又脾病则下子不宁,子不宁则阳不足,阳不足则发寒。故脾病则血气俱不宁,血气不宁则寒热往来,无有休息,故病如疟也。盖脾者土也,心者火也,肺者金也。火生土,土生金,故曰上有心母,下有肺子,脾居其中,病则如斯耳。他脏上下,皆法于此。

[白话文]大凡脾脏有病则“上下不宁”。因为按五行相生规律,脾土之上为心火是其母,下为肺金是其子。心生血,属阴。肺司气,属阳。脾病影响于心,则心血受损而阴不足,就会引起发热。同时影响肺金,可导致肺阳虚,就会导致怕冷。所以说,脾脏有病则气血俱损,就会引起寒热交错,反复发作,如同疟疾发作一般。火生土,土生金,心属火在上为母而生脾土,脾土居中生肺金,所以肺金在下为脾之子,当脾脏有病时,也按这个顺序发生病变。他脏得病,也按这个规律“上下”影响。

论 脉 要

[原文]脉为气血之先,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微则脉弱,气血平则脉缓。又长人脉长,短人脉短,性急则脉急,性缓则脉缓,反此者逆,顺此者从。又诸数为热,诸迟为寒,诸紧为痛,诸浮为风,诸滑为虚,诸伏为聚,诸长为实,诸短为虚。又短涩沉迟伏,皆属阴。数滑长浮紧,皆属阳。阴得阴者从,阳得阳者顺,违之者逆。阴阳消息,以经而处之,假令数在左寸,得之浮者,热入小肠,得之沉者,热入心。余仿此。

[白话文]气血流注经脉,气血充盛则经脉充盛,气血虚衰则经脉也虚衰,气血炽热则脉来急快,气血阴寒则脉来迟缓,气血虚少则脉来微弱,气血充盈则脉来和缓。人身材高大则脉亦长,人身材矮小则脉亦短,性情急躁则脉来急迫,性情平和则脉来和缓,违背这些规律人就会得病,顺应这些规律人就健康无病。并且数脉主热证,迟脉主寒证,紧脉主痛证,浮脉主有风,滑脉主虚证,伏脉主体内有积块,长脉主实证,短脉主虚证。短涩沉迟伏等脉象,皆属于阴,且主阴证,数滑长浮紧等脉象,皆属于阳。阴病出现属阴的脉象为常理,阳病出现属阳的脉象也为常理,若与此相反,则违逆常规。这些征象,结合所在部位来判定,如左寸脉浮是小肠有热,左寸脉沉是心有热等。其余以此类推。

论五色脉

[原文]面青无右关脉,脾绝木克土。面赤无右寸脉,肺绝火克金。面

白无左关脉,肝绝金克木。面黄无左尺脉,肾绝土克水。面黑无左寸脉,心绝

水克火。五绝者死,凡五绝当时即死,非其时则半岁死耳。五色虽见,而五脉

不见,即非死者矣。

[白话文]面色发青,右关脉不能触及,是肝木克脾土,脾气衰微的征象。面色红赤,右寸脉不能触及,是心火克肺金而肺气衰微的征象。面色发白,左关脉不能触及,是肺金克肝木,肝气衰绝的征象。面色发黄,左尺脉不能触及,是脾土克肾水,肾气衰微的征象。面色发黑,左寸脉不能触及,是肾水克心火,心气衰微的征象。五脏衰微则无法可治,一般很短时间就会病危而死亡,若能当时不死,就还有半年左右的生命。若仅见面色的改变,并不伴有脉象的改变,就没有生命危险。

论脉病外内证诀

[原文]病疯人脉紧数浮沉,有汗出不止,呼吸有声者死,不然则生。病气人一身悉肿,四肢不收,喘无时,厥逆不温,脉候沉小者死,浮大者生。病劳人脱肛,骨肉相失,声散呕血,阳事不禁,梦寐交侵,呼吸不相从,昼凉夜热者死,吐脓血者亦死。其脉不数,有根蒂者,及颊不赤者生。病肠澼者,下脓血,病人脉急皮热,食不入腹,目瞪者死。或一身厥冷,脉沉细而不生者,亦死。食如故,脉沉浮有力而不绝者生。病热人四肢厥,脉弱不欲见人,食不入,利下不止者死。食入四肢温,脉大语狂无睡者生。病寒人狂言不寐,身冷脉数,喘息目直者死。脉有力而不喘者生,阳病人精神颠倒,寐而不惺,言语失次,脉候浮沉有力者生。及食不入胃,不定者死。久病人脉大身瘦,食不充肠,言如不病,坐卧困顿者死。若饮食进退,脉小而有力,言语轻嘶,额无黑气,大便结涩者生。凡阳病阴证,阴病阳证,身热大,肥人脉衰,上下交变,阴阳颠倒,冷暖相乘,皆属不吉。从者生,逆者死。治药之法,宜为详悉耳。

[白话文]精神病人若出现脉紧数浮或沉而紧数,汗出不止,呼吸声重,难治,与之相反则可治愈。气机郁滞的病人若出现全身浮肿,肢体松弛无力,时时喘促,肢体厥冷,此时若见沉小脉就很难治愈,若脉浮大则易于治愈。因虚劳导致脱肛的病人,肌肉消瘦,皮下见骨,声音涣散,吐血,不禁房事,寐差夜梦多,呼吸不畅,日间发热,晚上怕冷,难治。若呕吐脓血也是难治。如果脉象不快,且沉取尚有力,面颊没有异常红晕的话则容易治愈。胃肠疾病的患者,要是下痢脓血,脉疾,发热,饮食难下,眼睛发直,难治。要是全身厥冷,脉沉细无力也难治。饮食正常,脉沉取浮取均有力,易于治愈。发热的病人,若出现四肢厥冷,脉弱,不愿见人,饮食难下,泄利不止,难治。饮食正常,四肢温热,脉大,话多,不愿入睡,易治。怕冷的病人,若话多不易入睡,全身发冷,脉反快,呼吸喘促,两眼发直,难治。如果脉有力,呼吸顺畅,易治。阳性疾病的病人,精神错乱,沉睡不易被叫醒,语无伦次,脉浮取沉取皆有力则易治。若饮食难下,狂躁不安则难治。病久的人,脉洪大,身体消瘦,饮食物不容易被吸收,语言清晰,精神委靡则难治。如果饮食正常,脉小有力,说话声轻,前额没有发黑,大便不稀则易于治愈。一般来说,阳性疾病出现阴性证候,阴性疾病出现阳性证候,全身发热,热势较高,胖人脉反见细小而弱,并且病情反复多变,证候复杂多样,皆难治。调整及时尚可治愈,如果治疗失当,则无力回天。有关治疗和用药将在另文详尽叙述。

论生死大要

[原文]不病而五行绝者死,不病而性变者死,不病而暴语妄者死,不病而暴不语者死,不病而喘息者死,不病而强中者死,不病而暴目盲者死,不病而暴肿满者死,不病而大便结者死,不病而暴无脉者死,不病而暴昏冒如醉者死,此内外先尽故也。逆者即死,顺者二年,无有生者也。

[白话文]没有病,但五脏之气衰竭的人,很快会死亡,没有病,但突然性格大变的人,很快会死亡,没有病,但狂言不止、喋喋不休的人很快会死亡,没有病,但骤然不语、一言不发的人很快会死亡,没有病,但突然喘促大作的人很快会死亡,没有病,但突然脊柱强直、不能俯仰的人很快会死亡,没有病,但突然双目失明的人很快会死亡,没有病,但突然大便闭结不通、腹满痛的人很快会死亡,没有病,但突然浮取沉取三部脉皆无的人很快会死亡,没有病,但突然昏厥不醒的人很快会死亡,这都是因为或从内或在外突然地消耗殆尽所致。再违逆下去很快会立刻有性命之忧,若及时调治,尚可再维持两年的生命,但始终是无药可救的。

论病有灾怪

[原文]病者应寒而反热,应热而反寒,应吐而不吐,应泻而不泻,应汗而不汗,应语而不语,应寐而不寐,应水而不水,皆属灾怪,此乃五脏之气,不相随从而致。以四逆者不治,四逆者谓主客运,俱不得时也。

[白话文]疾病本该表现寒的症状却表现出热的症状,本该表现热的症状却表现出寒的症状,本该呕吐却不吐,本该泄泻却不泄泻,本该出汗却无汗出,本该话多却少言寡语,本该嗜睡却难于入睡,本该饮水多却不口渴,这些都是怪病。这些病都是因为五脏的气机运行不畅所致。其中有四种情况是难于治愈的,即从五运六气来说,主气、客气、运气、自身之气均异常且与时令气候不相适应。

论 水 法

[原文]病起于六腑者,阳之系也。其发也或上或下,或内或外,或反在其中,行之极也。有能歌笑者,有能悲泣者,有能奔走者,有能呻吟者,有自委曲者,有自高贤者,有寐而不寤者,有不能言而声味者,各各不同,皆生于六腑也。喜其通者,因以通之;喜其塞者,因以塞之;喜其水者,以水济水;喜其冰者,以冰助之。病者之嗜好勿强予违背,亦不可强抑之。如此从随,则十生其十,百生其百,疾无不愈耳。

[白话文]六腑的疾病,阳证居多。发病部位可以在上、在下、从内、从外或从中,这与气机的运行有关。有的常常嬉笑不止,有的总是抑郁不舒,有的表现为躁动不安,有的痛苦呻吟,有的妄自菲薄,有的妄自尊大,有的嗜睡不醒,病情各不相同,这些都是六腑病的表现。喜欢通畅舒服的当用疏通的方法;不喜欢通畅的当用收敛的方法;感觉饮水舒畅的当用滋养的方法,感觉冰冷舒畅的当用寒凉的方法,这些都是治病的方法。病人的一些嗜好不要绝对违逆,也不要绝对抑制。依情况而定,则十人得病,十人痊愈,百人得病百人痊愈,没有不能治愈的疾病了。

论 火 法

[原文]病起于五脏者,阴之属也。其发也或偏枯,或痿厥,或外寒而内热,或外热而内寒,或心腹胀满,或手足挛踡,或口眼不正,或皮肤不仁,或行步艰难,或身体强硬,或吐泻不息,或疼痛未宁,或暴无语,或久无音,绵绵默默,状如死人;如斯之候,备出于阴,阴之盛也,阳必不足。阳之盛也,阴必不盈。前论云:“阳不足则助之以火精,阴不足则济之以水母”,此之谓也。故喜其汗者汗之,喜其温者温之,喜其热者热之,喜其火者火之,喜其汤者汤之。汗、温、热、火、汤,胥视其宜而施之。治救之道,即在是也。

[白话文]脏属阴,所以五脏疾病多属阴证。五脏发病的表现:有的半身不遂,有的四肢痿弱不用,有的四肢厥逆,有的外觉寒内觉热,有的外觉热而内觉寒,有的胸腹胀满,有的手足挛缩,有的口眼异常,有的肌肤麻木不仁,有的行动艰难,有的身体强直僵硬,有的上

吐下泻不能停止,有的疼痛难忍,有的突然不愿言语、表情呆滞;这些证候都属于阴证,是阴盛阳虚的表现,若阳盛则阴必不足。前文说过“阳气不足则温养阳气,阴津不足则滋补阴液”,这里就用到这个道理。喜欢出汗舒畅的就给他们发汗,喜欢温热舒畅的就给他们温养,

感觉更热一些舒畅的就加重热性,感觉火热才舒畅的就用大热之剂,喜欢洗热水浴舒服的就让他们热浴。发汗、温热、热、大热、洗热水浴,依其病症而运用。治病就在于根据不同的病情辨证施治。

论风中有五生五死

[原文]风中有五者,谓心肝脾肺肾。五脏之中,其言生死,各不同也。心风之状,汗自出而偃仰卧,不可转侧,语言狂妄者生,宜于心俞灸之。若唇面青白黄黑赤,其色不足,眼眶动不休,心绝者不可救。过五日即死。肝风之状,青色围目额,坐不得倨偻者可治。若喘目直,唇面俱青者死,宜于肝俞灸之。脾风之证,一身通黄,腹大而满,不嗜食,四肢不收者,或可治,宜于脾俞灸之。肾风者腰脚痛重,视胁下未生黄点者可治,不然则死,肾风宜肾俞灸之。肺风者,胸中气满,冒昧汗出,鼻不闻香臭,喘而不得卧者可治。若失血及妄言者不可治,七八日死,肺风宜于肺俞灸之。凡诊其风脉,滑而散者风也;缓而大,浮而紧,软而弱,皆属风也。又风之病,鼻下赤黑相兼,吐沫身直者七日死。又中风人口噤筋急,脉迟者生,脉急而数者死。又心脾俱中风,则舌强而不能言。肝肾中风,则手足不遂。其外有瘾疹者,有偏枯者,有失音者,有历节者,有癫厥者,有疼痛者,有聋瞽者,有疮癞者,有胀满者,有喘乏者,有赤白者,有青黑者,有瘙痒者,有狂妄者,皆起于风也;其脉虚浮者,自虚而得。实大者,自实而得之。强紧者,汗出而得之。喘乏者,饮酒而得之。癫厥者,自劳而得之。手足不遂者,语言蹇失者,房中而得之。瘾疹者,自痹湿而得之。历节疼痛者,因醉犯房而得之。聋盲疮癞者,自五味饮食冒犯禁忌而得之。千端万状,要不离于五脏六腑所生耳。

[白话文]中风有五种,即心风、肝风、脾风、肺风、肾风。五脏中风又分良恶,表现各不相同。心风表现为汗出,仰卧时感觉舒服,转侧时不适,说话妄自尊大,此病症易于治疗,治疗宜艾灸心俞。若口唇面颊五色同时出现,即青、白、黄、黑、赤,但赤色不足,眼动不止,这是心气绝的表现,是不可救的表现。肝风表现为眼眶和前额色青,坐但不能弯腰,此病证易于治疗。如果喘促两目发直,口唇面颊都发青色为难治。治疗时宜灸肝俞穴。脾风病证表现为全身发黄,腹部胀满,食欲减弱,肢体弛缓无力,还有治愈的希望,治疗时宜灸脾俞穴。肾风表现为腰腿沉重疼痛,诊察胁肋部未出黄点则本病可以治愈,出黄点则难治。治疗时宜灸肾俞穴。肺风表现为胸中胀满,头昏汗出,嗅觉减退,不辨香臭,喘促不能平卧,则易于治疗。如果呕血、胡言乱语则难治。治疗时宜灸肺俞穴。诊察时脉滑而散主风病,或脉缓而大,或脉浮而紧,或脉软而弱皆主风病。再有得风病的病人,如果鼻下颜色赤黑相间,口吐涎沫,身体僵直,难以治疗。如果中风牙关紧闭,筋脉挛急,脉迟,则易于治疗,脉急数则难治。如果心脾同病中风,则表现为舌强不语。肝肾同时病中风,则表现为手足不能随意运动,并且表现各异,有的外生瘾疹,有的半身不遂,有的不能言语,有的关节肿胀变形,有的癫痫发作,昏厥不省人事,有的疼痛,有的耳聋目盲,有的皮肤生疮长癞,有的胸腹胀满,有的喘逆气少,有的赤白痢下,有的皮色青黑,有的瘙痒难忍,有的狂妄自大,这都是由于中风引起的;如果脉浮而虚,则是因为虚证之人又中风邪。脉实大,则是因为实证之人又中风邪。肢体强直,大多是因汗出中风所致。喘促气少,大多是因饮酒后有中风所致。癫痫、厥逆,大多是因虚劳又中风邪所致。手足不能随意运动,语言不利,大多是行房事中风所得。身发瘾疹,大多是因湿痹又中风邪所致。历节病肢节疼痛,酒后行房加之中风所致。耳聋目盲生疮长癞是因饮食犯胃加之中风所得。变化万千,但均不离五脏六腑,为五脏六腑所生之病。

论积癥瘕杂虫

[原文]积聚癥瘕杂虫,皆由五脏六腑真气失,邪气并而来,其状各异,有害人与不害人之区。其为病,有缓速痛痒之异。盖因内外相感,真邪相犯,气血熏搏,交合而成。积者系于脏,聚者系于腑,癥者系于气,瘕者系于血,蛊者血气食物相感而化之。积有五,聚有六,癥有十二,瘕有八,蛊有九,其名不等。积有心、肝、脾、肺、肾之异;聚有大肠、小肠、胆、胃、膀胱、三焦之分;癥有劳、气、冷、热、虚、实、风、湿、食、药、思、忧之别;瘕有青、黄、燥、血、脂、狐、蛇、鳖之区;虫有伏、蛔、白、肉、肺、胃、赤、弱、蛲之名。为病之说,出于诸论。治疗之法,皆具于后。

[白话文]积聚癥瘕虫证,都是因为五脏六腑真气不足,邪气侵袭所致,症状各不相同,有的可以危及性命,有的伤人轻微。这些病证有迟发、速发,痛或痒的差别,都是因为体内真气不足,邪气从外侵袭,内外相争,正邪相搏,气血受扰,壅滞而成。积病属脏病,聚病属腑病,癥病属气病,瘕病属血病,虫证是气血壅滞加之饮食停滞所化生而成。积有五种,聚有六种,癥有十二类,瘕有八类,虫证有九种,名称各异。积,分为心、肝、脾、肺、肾之积的差异;聚,有大肠、小肠、胆、胃、膀胱、三焦之聚的差别;癥,有劳、气、冷、热、虚、实、风、湿、食、药、思、忧之分;瘕,有青、黄、燥、血、脂、狐、蛇、鳖八种;虫证,可分为伏、蛔、白、肉、肺、胃、赤、弱、蛲九种。现只记载病名,治疗方法将详述于后文。

论 劳 伤

[原文]劳者,劳于神气;伤者,伤于形容。饥饱过度则伤脾,思虑过度则伤心,色欲过度则伤肾,起居过度则伤肝,喜怒悲愁过度则伤肺。又风寒暑湿则伤于外,饥饱劳役则败于内。昼感之则病荣,夜感之则病卫。荣卫经行,内外交运,而各从其昼夜。使劳于一,一起于二,二传于三,三通于四,四于其五,五复犯一。一至于五,邪乃深,真气自失,使人肌肉消,神气弱,饮食减,行步难,及其如此,则虽有命,亦不能生。故枟调神气论枠曰:“调神气,戒酒色,节起居,少思虑,薄滋味者,长生之大端也。”诊其脉,甚数,甚急,甚细,甚弱,甚微,甚涩,甚滑,甚短,甚长,甚浮,甚沉,甚紧,甚弦,甚洪,甚实,皆起于劳而生

也。

[白话文]劳强调劳伤神气,伤强调损伤身形。饥饱过度伤及脾气,思虑过度伤及心气,色欲过度伤及肾气,起居过度伤及肝气,喜怒悲愁过度伤及肺气。风、寒、暑、湿等邪气从外伤人,饥、饱、劳、役则伤人的气血津液。白天得病伤营气,夜间得病则伤卫气。营卫伴

行,营行于脉中,卫行于脉外,卫气日行于阳,夜行于阴。稍稍劳伤,日后会日益加重,气越陷越深,真气越来越虚弱,使人肌肉消瘦,神气不足,饮食减少,行动艰难,到这种地步,既便有命,也不会长久。所以枟调神气论枠中记载:调养神气,戒除酒色,起居有节,思虑有度,饮食无偏嗜,顺应这些规律才可以长生。诊察脉象,极数、极急、极细、极弱、极微、极涩、极滑、极短、极长、极浮、极沉、极紧、极弦、极洪、极实等各种脉象,都是因为虚劳所生。

论 传 尸

[原文]凡人血气衰弱,脏腑虚羸,中于鬼气,因感其邪,遂成传尸之疾。其候咳嗽不止,或胸膈胀闷,或肢体疼痛,或肌肤消瘦,或饮食不入,或吐利不定,或吐脓血,或嗜水浆,或好歌咏,或爱悲愁,或颠风发歇,或便溺艰难,或因酒食而得,或因风雨而来,或因问病吊丧而感受,或缘朝走暮游而偶染,或因气聚,或因血行,或露卧于田野,或偶会于园林,钟此病死之气,染而为疾,故曰传尸。

[白话文]一般来说,人如果气血衰弱,脏腑虚损,又感受鬼怪邪气,就是得了“传尸病”。症状可见咳嗽不止,或见胸膈胀闷,或见肢体疼痛,或见肌肤消瘦,或见饮食难下,或见吐利不止,或见呕吐脓血,或见大量饮水,或见喧扰歌唱,或见悲愁苦闷,或见癫痫时发时止,或见大小便难。本病可能由暴饮暴食所致,也可能由感受风雨所致,也可能因探病或吊丧时受刺激所致,而病可能因日常在外散步偶然而病,也可能气机郁滞引起,也可能是血行不畅所致,也可能是因为睡于粘露水的草地,在花园中稍不经意停顿而感染,这是一种与病死之人而引起的有关的邪气,感染后就会得病,所以这种病被称作“传尸”。

论肝脏虚实寒热生死逆从脉证之法

[原文]肝与胆为表里,足厥阴少阳是其经也。王于春,春乃万物之始生,其气嫩软虚而宽,故其脉弦软,不可发汗,弱则不可下,弦长曰平,反此曰病。脉虚而弦则为太过,病在外,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实而微则为不及,病在内,不及则令人胸胁胀满。大凡肝实引两胁下痛,其气逆,则头痛耳聋颊赤,其脉沉而急,浮而急亦然,主胁支满,小便难,头痛眼眩,其脉急甚,恶言,微急气在胁下,缓甚呕逆,微缓主脾,太急内痈吐血,太甚筋痹,小甚多饮,微小消痹,滑甚则颓疝,微滑遗溺,涩甚流饮,微涩疭挛。又肝之积气胁久不去,则发咳逆,或为疟疾,虚则梦花草茸茸,实则梦山林茂盛。又肝病如头痛目眩,肢满囊缩,小便不通,十日死。又身热恶寒,四肢不举,其脉当弦长而急,及反短涩,是为金克木,十日死,不治。又肝中寒,则两臂不举,舌本燥,多太息,胸中痛不能转侧,其脉左关上迟而涩者是也。肝中热则喘满多怒,目疼腹胀,不嗜食,所作不定,睡中惊怖,眼赤视不明,其脉左关阴实者是也。肝虚冷则胁下坚痛,目盲臂痛,发寒如疟状,不欲食,妇人月水不来,气急,其脉左关上沉而弱者是也。

[白话文]肝与胆之间相为表里,所络属经脉为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肝气在春季最旺盛,春季万物开始复苏,所以肝气尚且稚嫩虚弱,与之相应,脉见弦而软,治疗时不可用发汗的方法。因为肝气柔弱也不可以用泻下的方法,脉弦而长为正常脉象,与此相反,就是有病的脉象。脉虚而弦为肝气太过,病情轻浅,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头晕目眩。脉实而微为肝气疏泄不及,病情深入,表现为胸胁胀满。一般说来,肝气太旺则表现为两胁肋疼痛,肝气上逆表现为头痛耳聋面颊红赤。沉取浮取均为急脉,则病人可表现为胁肋支满,小便难,头痛目眩;脉极急,常伴有恶言秽语,骂詈不休;脉稍急,则为气滞于胁下;脉缓常伴有呕逆;稍缓主脾有病;极缓多为体内生痈,呕吐脓血;脉极大主筋痹之病;极小主饮水多,稍小主痹病;极滑主疝气,稍滑主遗尿;脉极涩主流饮之病,稍涩常见手足拘挛。若肝气郁于胁下,日久不散,就会引起咳嗽气逆或疟疾,肝气虚则常夜时梦到花红草绿,肝气实则常梦到高山密林。若肝病又出现头痛目眩,肢体浮肿,阴囊萎缩,小便不通,十日内将不治而死。若发热伴有怕冷,四肢痿弱不用,脉本该弦长而急却反见短涩之脉,是因为肺金克肝木所致,治疗困难,十日内将不治而死。若肝气实寒则见两臂痿弱不用,舌体干燥,时时叹息,胸痛转侧则疼痛不适,诊脉时可见左关脉迟涩。肝火旺盛可见喘促胸满,急躁易怒,两眼疼痛,腹部胀满,食欲减退,犹豫不决,夜卧不安,两眼红赤,视物不清,诊脉见左关不沉取脉实。

肝气虚寒则见胁肋部坚硬疼痛,视力下降,肩臂疼痛,寒战而后汗出,好像疟疾发作一样,食欲下降,妇人月经延期不至,性情急躁,诊脉见左关脉沉弱。

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

[原文]心居五脏之首,有帝王之称,与小肠为表里,神之所舍。又生血,属于火,王于夏,手少阴是其经。凡夏脉来盛去衰,是名曰钩,反此者病。若来盛去亦盛,为太过,病在外。来衰去盛为不足,病在内。太过则令人热而骨痛,口疮舌焦,引水不及,则令人烦躁,上为咳唾,下为气泄,其脉来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平脉。来累累连属,其中微曲曰病。来前曲后倨如操带钩曰死。又思虑过多,怵惕伤心,心伤则神失,神失则恐惧,又心痛手足寒过五寸,则旦得夕死,夕得旦殁。又心有水气,则身肿不得卧,烦躁。心中风则翕翕发热,不能行主,饥而不食,食则呕吐。夏心王,左寸脉洪浮大而散曰平,反此则病。若沉而滑者,水克火,十死不治。弦而长者,木来归子,其病自愈。缓而大者,土入火,微邪相干无所害。心病则胸中痛,四肢满胀,肩背臂膊皆痛,虚则多悸,惕然无眠,胸腹及腰背引痛,喜悲时常眩仆。心积气久不去则忧烦,心中疼,喜笑不息,梦火发。心气盛则梦喜笑恐畏。邪气客于心,则梦烟火。心胀则短气,夜卧不宁,时有懊,肿气来往,腹中热,喜水涎出。凡心病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又左寸脉大,则手热赤肿,太甚则胸中满而烦,面赤目黄。又凡心病则先心痛,而咳不止,关膈不通,身重不已,三日而死。心虚则畏人,瞑目欲眠,精神不倚,魂魄妄乱,心脉沉小而紧浮,气喘。若心下气坚不下,喜咽唾,手热烦满,多忘太息,此得之思虑太过,其脉急甚则瘈疭,微急心中痛引腰背痛不下食。太缓则发狂笑,微缓则吐血,大甚则喉闭,微大痛引背多泪,小甚则哕。微小则消脾,滑甚则为渴,微滑则心疾,引脐腹渴,涩甚喑不能言。又心脉搏坚而长生,强舌不能语,软而散,当慑伏不食。又急则心疝,脐下有病形,烦闷少气,大热上煎。又心病狂言汗出,烦躁厥冷,其脉当浮而大,反沉濡而滑,其色当赤而反黑者,水克火,十死不可治也。又心积沉,空空然上下往来无常处,病胸满悸,腰腹中热颊赤,咽喉干燥,掌热甚则呕,春瘥冬甚,宜急疗之。又忧喜思虑太过,心气内去,其色反和而盛者,不出十日死。扁鹊曰:“心绝一日死,色见凶多,人虽健敏,名为行尸。一岁之中,祸必至矣。”又其不语声前宽而后急,后语不接前声,其声浊恶,其口不正,冒喜笑,此风入心也。又心伤则心坏,为水所乘,身体手足不遂,背节解舒,缓不自由,下利无休,急宜治之,不治十日死。又笑不待呻而后忧,此水乘火也。阴系于阳,阴起阳伏,伏则生热,热则生狂,冒昧乱妄,言语错误,不可采问,心已损矣。扁鹊云:“其人唇口赤色可治,青黑则死。”又心疟则烦而后渴,翕翕然发热,其脉浮紧而大者是也。心气实则小便不利,腹满身热而重,温温欲吐,吐而不出,喘息急,不安卧,其脉左寸口实大者是也。心虚则恐惧多惊,忧思不乐,胸腹中苦痛,言语颤栗,恶寒恍惚,面赤目黄,喜衄,诊其寸口两虚而微者是也。

[白话文]心在五脏中最为重要,被比作帝王,与小肠相为表里,是神藏舍的地方。心可以变化生成血液,五行属火,四季中夏季心气最旺,十二经中手少阴经属心,与夏季相应,脉来时充盛,去时脉势减弱,即正常脉象为洪脉,与之相反则为异常。若来去皆盛则为太过,病在肌表。来时脉势较弱,去时反盛,则是不足之象,病位在里。脉象太过时常伴见身热,骨节疼痛,口舌生疮,若不及时补充水分将会出现烦躁不安,多涎唾、矢气;若脉按之如按串珠,颗粒光滑为正常脉象。如按之颗粒累累却凹凸不平为有病的脉象。脉按之前光滑如

珠后却僵硬有角为将死之脉。若思虑过多,惊惕伤及心气,心气受伤,致神气耗伤,神气耗伤则易于惊惧不安;若心痛,手足寒冷过腕踝5寸,则晨起发病,傍晚即死,傍晚发病,晨起即亡。若水气凌心则见全身水肿,不能平卧,烦躁不安。心中风邪病人微微发热,行动困难,饥不欲食,食后即吐。夏季心气旺盛,左寸脉洪、浮、大而散皆为正常脉象,与此相反,则为异常脉象。若脉沉而滑是因为肾水克心火,治疗困难。脉弦且长是因为肝木生心火,病易于治疗。脉缓且大是因为脾土犯心火,子盗母气病不会很重。心病表现为胸中疼痛,四肢肿胀,肩背上肢疼痛,心气虚则心悸不安,惊惶不安难以入睡,胸腹疼痛连及腰背,情绪过度激动时突然晕倒,不省人事。心气不畅郁积日久就会忧愁烦躁,心中疼痛,喜笑不休,梦中烦躁易怒。心气旺盛则常梦到情绪反常。邪气犯心,常梦到烟花飞舞。心气胀满则有气短喘促,睡眠较差,常心中烦乱不宁,腹中发热,饮水多,口中流涎。一般说来,心病都中午时病情好转,午夜时病情加重,晨起时病情平稳。若左寸部脉大,则见两手发热红赤肿胀,脉极其大时则见胸满烦躁,面颊红赤,两目发黄。若心病先出现心痛,然后咳嗽不止,饮食不下,二便不通,身体沉重,则三日内将死。心气虚则胆小怕人,眼睛惺忪,疲乏无力,时时欲睡,精神委靡不振,魂魄妄动不安,脉浮取紧沉取小,呼吸喘促。若自觉心下坚满不移,不自觉吞咽唾液,两手发热,心中烦闷,健忘,不自觉叹息,这是由于思虑过度所致,脉若极其急病情较重,稍急则见心中疼痛,牵引腰背,食欲减退;脉极其缓则见狂笑不止,稍缓则见吐血;脉大则有喉头闭塞,稍大时心痛牵引后背,疼痛难忍;脉极其小则见呕哕,稍小表现与消脾病相似;脉极其滑则见口渴,微滑则有心中悸动不安牵引肚腹,口渴;脉极其涩可见言语困难。若左寸部脉长而有力,脉体僵硬,则见舌体强硬,不能言语,脉软而散病人可见嗜睡,饮食减少。脉急时可见心下有积块,脐下触摸有物,心烦气短,自觉有热上蒸,煎熬难忍。如果患有心病可见狂言汗出,烦躁厥冷,其脉应该浮而大,却见沉濡而滑,面色本该红赤却见黑色是因肾水克心火,治疗困难。若觉心中惴惴不安,恍惚难安,则见胸满心悸,腰腹发热,面颊红赤,咽喉干燥,掌心热势较重则又伴见呕吐,春季病情好转,入冬加重,要立即予以治疗。若情绪起伏太过,心气内伤,肌表反见健康旺盛之象,此病预后不良。所以扁鹊曾说过:心气衰微,一日则死。面色极差,但形体健康行动敏捷,这种病叫做传尸。一年之内必有大的劫难。若见言语减少,说话急迫,前言不搭后语,声音含混不清,口歪斜,嬉笑不休,这是因为风邪犯心所致。若见心气损伤是因为火热伤心所致,表现为肢体不能随意运动,骨节松弛活动不利,泻痢无度,要及早治疗,若治疗不及时,10日内就会危及生命。若见笑未停止就开始痛苦呻吟而后忧愁抑郁,这是因为肾水克伐心火所致,阴与阳相互维系,阴妄动则导致阳沉伏,阳伏于内则化生内热,体内有热则使人癫狂,神志错乱,胡言乱语,前言不搭后语,所答非所问,这是心气受损的表现。扁鹊如此描述:“若患此病之人,口唇红赤,则可以治愈,青黑则难治。”若心跳急速常伴见心烦口渴,发热轻微,脉浮紧而大。心气壅盛则见小便不利,腹部胀满,身热沉重,胃部不适,欲吐不吐,吐之不出,喘息气急,坐卧不安,左寸部脉实大。心气虚弱则见胆怯易恐易惊,情绪抑郁,闷闷不乐,胸腹疼痛不适,言语虚弱,怕冷,神志恍惚,面颊红赤,两目发黄,常无故出血,寸口脉虚而微。

论脾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

[原文]脾者土也,为谏议之官,主意与智。消磨五谷,寄在其中,养于四旁,王于四季,正王长夏。与胃为表里,足太阴是其经也。扁鹊云:“脾病则面色萎黄,实则舌强直不嗜食,呕逆四肢缓,虚则多病,喜吞酸,痢不已,其脉来似水曰太过,病在外;如鸟之距曰不及,病在内;太过则令人四肢沉重,言语謇涩;不及则令人中满不食,乏力,手足缓弱不遂,涎引口中,四肢肿胀,溏泄不时,梦中饮食。脾脉来时缓柔,去似鸟距践地者曰平脉。来实而满稍数,似鸡举足曰病。又如鸟之队,如鸟之距,如屋之漏曰死。中风则翕翕发热,状若醉人,腹中烦满,皮肉目闰而短气者也。王时其脉阿阿然,缓曰平。若弦急者肝克脾,真鬼相逢,大凶之兆。”又微涩而短者,肺来乘脾,不治自愈。反软而滑者,肾来从脾,亦为不妨。反浮而洪者,心来生脾,不及而脾病也。色黄体重,失便,目直视,唇反张,爪甲青,四逆吐食,百节疼痛,不能举,其脉当浮大缓,今反弦急,其色反青,此十死不可治也。又脾病其色黄,饮食不消,腹胀满,身体重,骨节痛,大便硬,小便不利,其脉微缓而长者可治。脾气虚则大便活,小便利,汗出不止,五液注下,为五色注下利也。又积在中,久不愈,则四肢不收,黄疸,食不为肌肤,气满喘而不足也。又脾实则时梦筑墙盖屋,盛则梦歌乐,虚则梦饮食不足,厥邪客于脾,则梦大泽丘陵,风雨坏室。脾胀则喜哕,四肢急,体重不食,善噫。脾病则曰味慧,平日甚,日中持,下晡静。脉急甚则瘈疭。微急则隔中不利,食不入而还出,脉缓甚则痿厥,微缓则风痿,四肢不持,大甚则寒热作,微大则消瘅,滑甚则疝,微滑则虫毒,肠鸣中热,涩甚则肠,微涩则内溃下脓血。脾脉至大而虚有积,脾气绝则十日死。又脐出者亦死,唇焦枯无纹理而青黑者死,脾先死也。脾病面黄目赤者可治,青黑色入节,半岁而死。色如枳实者一月死。凶吉休咎,皆见其色出部分也。又口噤唇黑,四肢重如山,不能自持,大小便利无休歇,饮食不入,七日死。又口虽痿黄,语声啭啭者可治。脾病疟气久不去,腹中鸣痛,徐徐热汗出。其人本意宽缓反急怒者,语时以鼻笑,不能答人者,此过一月,祸必至矣。又脾中寒或热,则皆使人腹中痛不下食。又病时舌强语涩,转卵缩牵阴股中引痛,身重不思食,膨胀变则水泄不能卧者,死不治。脾正热则面黄目赤,胁痛满。寒则吐涎沫而不食,四肢痛,滑泄不已,手足厥,甚则颤栗如疟。临病之时,要在明证详脉,然后投汤药期瘳耳。

[白话文]脾五行属土,人们常把它比作进谏献策的谋臣,所以情志中的意与智与脾相关。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消化饮食物,并将其化为水谷精微,以充养机体脏腑官窍,因脾五行属土居于中央,所以脾气四季皆旺,并且脾气与夏至以后入秋之前(即长夏)这段时节最相关,所以脾气在这段时间也极其旺盛。脾与胃互为表里关系,十二经中足太阴经属于脾。扁鹊曾说:脾病表现为面色萎黄,实证表现为舌体强直,食欲减退,呕吐气逆,四肢弛缓;虚证表现为口味怪异,嗳气吞酸,泻痢不止,脉来势如流水是太过的表现,主病在肌表;脉势如鸟爪之细且硬是不足的表现,主病位在内;太过时表现为四肢沉重,语言不利;不足时表现为腹中胀满,不愿进食,疲乏无力,四肢弛缓痿弱不能随意运动,口中流涎,四肢肿胀,腹泻便溏,晚上梦到吃东西。脾脉来势和缓,去势细而有力是正常脉象。若来势充盈微数且浮为异常脉象。如若出现脉象如鸟啄食,如鸟之爪,如房屋漏雨均为死脉。脾脏中风时可见轻微发热,头晕面赤如酒醉,腹中胀满,心情烦躁,肌肤肿胀,喘促气短。脾气旺盛时脉充盈和缓,这是正常脉象。若脉弦急是因肝木克脾土,五行中肝木克伐之力之强,是病极其严重的表现。若脉涩且短,是因肺金逆伤脾土,可不治而愈。脉软而滑,是因肾水反向克伐脾土,病情较轻。脉浮而洪大,是因心火生土不足,致使脾病的发生。面色发黄,身体沉重,二便失禁,两目直视,口不能闭,指甲色青,四肢厥冷,呕吐不止,大小关节疼痛,上肢不能

抬举,脉本该浮大而缓,却见脉弦急,面色发青,治疗困难。若脾病见面色发黄,食物不能消化,腹部胀满,身体沉重,关节疼痛,大便干结,小便不通,脉微缓且长,易于治愈。若脾气虚则见大便稀溏,小便通利,汗出不止,泻下或下利不止。若饮食积聚,日久不消,将导致四肢弛缓无力,黄疸,肌肤失养而日渐消瘦,呼吸喘促气短。若脾气实则梦见盖房造屋,脾气旺盛则梦见唱歌嬉笑,脾气虚则梦见不想吃饭,寒邪犯脾则梦见刮风下雨,河水涨溢,屋漏不止。脾气胀满则见常常呕吐,四肢拘急,身体沉重,食欲减退,常情绪抑郁,自言自语。脾病一般说来都是天刚黑时病情好转,晨起时病情较重,正午时病情稳定,午后病情也波动不大,脉见极其急则病情加重。脉稍急表现为腹部不适,饮食不下反呕吐而出,脉极其缓则见四肢痿弱厥冷,稍缓则见于风痿之病,四肢动摇不定,脉极其大则表现为畏冷发热,稍大则见消脾病,脉极其滑则见疝气,稍滑则见虫毒之病,腹中觉热,肠中觉有声响,脉极其涩见于肠中有痈肿,稍涩则见肠中脓肿溃破。右关脉极其大却无力为体内有积聚,脾气衰绝,治疗困难。若见肚脐隆出为难治,若见口唇干裂色青黑也为难治,这是因为脾气衰绝所致。脾病见面色发黄,两目红赤,则易于治疗,肌肤色见青黑深入内部,半年内将死。面色橘黄则一月之内将死。所以病情是吉是凶,可以由局部的颜色变化判断。若见口唇紧闭,色黑,四肢极其沉重,不能随意运动,二便失禁,饮食难下,则7日内死。若见唇色淡黄无泽,言语尚有气力则病易于治愈。若脾病外邪日久不能祛除,则见腹痛肠鸣,缓缓地持续地淌出热汗。若性情原本温和却反见急躁易怒,说话鼻音重浊,且所问非所答,将在一月内发病。若脾有热或有寒均致腹中疼痛,食欲差。若见舌体强硬,声音沙哑,阴囊疼牵引大腿内侧痛,身体沉重,食欲减退,腹部膨胀,泻痢稀便,坐卧不安,治疗困难。脾有热可见面色发黄,两目发赤,胁肋部疼痛胀满。脾有寒则见呕吐涎沫,食欲减退,四肢疼痛,泻痢不止,手足厥冷,甚至寒战如疟疾发作。治病时,面对病人,要详细诊察病症脉象,然后才能处方用药,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

[原文]肺者魄之舍,生气之源,乃五脏之华盖也。外养皮毛,内荣肠胃,与大肠为表里,手太阴阳明是其经也。气通则能知其香味,有病则喜咳,实则鼻流清涕,虚实寒热,皆使人喘咳。实则梦刀兵,喘息胸满。虚则寒生咳息利下,少气力,多悲感。王于秋,其脉浮而毛曰平,脉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者曰太过,病在外。脉来毛而微曰不及,病在内。太过则令人气逆,胸满背痛。不及则令人喘呼而咳上气,见血不闻声音。又肺脉厌厌聂聂,如落榆叶者曰平。来如循鸡羽者曰病。如物之浮,如风之吹鸟背上毛者死。其肺脉来至大虚,又如以毛羽中人肤,其色赤,其毛折者死。又微曰平,毛多曰病,毛弦曰春病,弦甚即死。又肺病吐衄血,皮热脉数,颊赤者死。又久咳见血,身热气短,脉当涩而反浮大,色当白而反赤者,为火克金,十死不治。肺病喘咳,身寒无热,脉迟微者可治。肺王于秋,其脉当浮涩而短,是之谓平,反此为病。又反洪而大而长,是为火焚金,亦不可治。反得软而滑者,肾来乘肺,不治自愈。反浮大而缓者,是脾来生肺,不治而差。反弦而长者,是肺被肝从为微邪,虽病不妨。虚则不能息,身重咽干,喘咳上气,肩背痛,有积则胁痛,中风则口燥而喘,身运而重,汗出而胃闷,其脉按之,虚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中热则唾血,其脉细、紧、浮、数、芤,皆主失血,此由躁扰嗔怒劳伤得之,气结壅所为也。又其人喘而目脱,其脉浮大者是也。又肺痿则涎沫吐,而咽干欲饮者将愈,不饮则未瘥。又咳而遗小便者,上虚不能制下故也。其沉浊者病在内,浮清者病在外,肺孔死则鼻孔开而黑,喘而目直视也。又肺绝则十三日死。其病足满泻痢不觉出也,面白目青,是为经乱,虽有天命,亦不足治。肺病颊赤者死。又言音喘急,短气而睡,此为真鬼相害,十死十,百死百,大逆之兆也。又汤(此字疑讹)上而不降燔于肺,肺自结邪,胀满喘急,狂言目瞑,非常所说,而口鼻张大,小便头俱胀,饮水无度,此因热伤阳为肺化血,不可治,半岁死。又肺病使人心寒,寒甚则发热,寒热往来,化作不定,多惊咳喘,如有所见者是也。其脉浮而紧,又滑而数,及迟涩而小,皆为肺病之脉。又乍寒乍热,鼻塞颐赤白,皆肺病之候也。

[白话文]肺藏人之魄,也是气化生的源泉,居于人体的最上方,所以被比作五脏上部的一把伞。肺气在外充养肌表,在内滋养五脏六腑,与大肠互为表里关系,手太阴经属于肺,手阳明经与肺相络属大肠。肺气通畅才能分辨气味,肺有病常表现为咳嗽,实证时可见鼻流清涕,并且虚实寒热等病理改变都能引起咳嗽的症状。肺气实病人可梦到与人争执打斗,喘促气急胸满。肺气虚则表现为怕冷,气短,泄泻,神疲无力,情绪低落。肺气在秋季最旺。脉浮为正常之脉,脉浮中央坚实,两边虚软为太过,病在肌表。脉浮且微弱为不及,病位较深。太过则见气机上逆,胸部胀满,背部疼痛。不及则见呼吸喘促,气机上逆,听不见咳喘声,可见血丝。若脉浮动如落叶也是正常之脉。脉势中央坚硬两边稍软如触及羽毛一般,为异常脉象。脉触之如物漂于水上,如风吹过羽毛则是将死之脉。脉大而虚如羽毛轻拂人的肌肤,同时又可见面色红赤,毛发枯萎,此病难治。脉微为正常的脉,脉毛为有病的脉,脉毛而弦为春季病症的常见脉象,若脉极其弦则难治。若肺病吐血,出血,发热,脉数,面赤为难治。若久咳吐血发热气短日久,脉本该涩却反见浮大,面色本该发白却反见红赤,为心火克肺金,治疗困难。若肺病喘促气急,全身寒冷无热象,脉迟而微则易于治疗。肺气在秋季最旺,脉若见浮涩而短为正常脉象,与此相反则为异常之脉。如脉反见洪大且长是因心火克伐肺金太过,难于治愈。若脉见软而滑是肾水反犯肺金,此病可不治而愈。脉见浮大而缓是脾土资助肺金,此病也可不治而愈。脉反见弦长是肝木反向克伐肺金,病情轻微。肺气虚则见呼吸不利,身体沉重,咽喉干燥,喘促气逆,肩背疼痛。体内有积聚,则胁肋疼痛,感受风邪,口干,喘促,身体沉重,汗出,胃部胀闷不舒,诊察脉象重按软弱空虚如按葱叶,脉象虚浮没有根基,则难于治愈。肺中有热则见吐血,脉见细、紧、浮、数、芤等脉皆为失血之脉,这是由于情绪异常波动,虚劳损伤引起气机郁结所致。若喘促极其严重,两眼突出,应见浮大之脉。若为肺痿之病,则见口吐涎沫,咽喉干燥,如想饮水则易于治疗,不欲饮水则难治。若见喘促,遗尿,为肺气虚衰不能制水所致。呼吸重浊则病位深,呼吸清亮则病情表浅,肺脏坏死则外见鼻孔扩大,色黑,喘促气急,两目直视。若肺气衰绝,预后不良。若见脚肿胀,泄泻滑脱不禁,面色白,目色青是经气逆乱所致,即使身体再强壮,治愈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肺病出现面颊红赤难治。若说话喘促,睡卧时喘促加重,是极其危重的表现,十人得病则十人将死,百人得之则百人将死,是不治之症。若阳热上冲,熏灼肺脏,则肺金受损,见胀满喘促气急,大声喧闹,两目紧闭,胡言乱语,鼻翼煽动,小便灼热,头部热痛,大量饮水,这都是因为阳热灼伤肺脏,化生脓血所致,难于治愈,半年之内将死。若肺病引起寒冷,寒极化热,致使寒热交替发作,变化不定,常伴有惊悸咳嗽气喘,精神恍惚如见神鬼。脉浮紧、滑数、迟涩而小,这些都是肺病的脉象。以及突然身冷,突然身热,鼻塞,两颊发白或发赤这些都是肺病的表现。

论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

[原文]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于耳,男以闭精,女以包血,与膀胱为表里,足少阴太阳是其经也。凡肾气绝,则不尽其天命而死。王于冬,其脉沉濡曰平,反此者病。其脉弹石,名曰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为不及,病在内。太过令人体瘠而少气,不欲言。不及则令人心如悬,小肠腹满,小便滑,变黄色。又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坚曰平。又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病。来如转索,辟辟如弹石曰死。又肾脉但石,无胃气亦死。肾有水则腹大脐肿,腰重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头汗出,是为逆寒,大便难。肾病手足冷,面赤目黄,小便不禁,骨节烦痛,小腹结痛,气上冲心,脉当沉而滑,今反浮大缓;其色当黑,今反黄;其翕翕少气,两耳若聋,精自出,饮食少,便下清,脉迟可治。冬则脉沉而滑曰平,反大而缓,是土克水,不可治。反浮涩而短,肺乘肾,易治。反弦而长者,肝乘肾,不治自愈。反浮大而洪,心乘肾,不为害。肾病腹大体重满,咳嗽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阴邪入肾,则骨痛腰痛,上引脊背疼,遇房汗出,当风浴水,久立则肾病。又其脉甚急,则肾痿瘕疾,微急则沉,厥、奔豚、足不收。缓甚则折脊,微缓则洞泄食不化,入咽还出。大甚则阴痿,微大则石水起脐下,其肿埵埵而上至胃者死。小甚则洞泄,微小则消瘅,滑甚则癃,微滑则骨痿,坐弗能起,目视见花。涩甚则大壅塞,微涩则痔疾。又其脉之至上坚而大,有脓气在阴中及腹内,名肾瘅,得之因浴冷水,脉来沉而大,坚浮而紧,手足肿厥,阴痿腰背疼,小肠心下有水气,时胀满洞泄,此皆浴水中身未干而合房得。虚梦船溺人得,其时梦伏水中,盛实则梦临深投水中,肾胀则腰痛满引背,帙帙然腰痹痛。肾病夜半愈,日中甚,晡则静。肾生病则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噎干及烦而痛。黄疸肠病久不愈,则腿筋痛,小便闭,两胁胀满目盲者死。肾之精彻脊与腰相引而痛,饥见饱减。又肾中寒结在脐下也,肾脉来而细软,附于骨者是也。又目黑目白,肾已内伤,八日死。又阴缩小便不出,或不快者亦死。又其色青黄,连耳左右,其人年三十许,百日死。若偏在一边,一日死。实则烦闷,脐下重。热则舌干口焦,而小便涩黄。寒则阴中与腰背俱疼,面黑而干,哕而不食,或呕血是也。又喉鸣坐而喘咳血出,亦为肾虚,寒气欲绝也。寒热虚实既明,详细调救,即十可治十,全生之道也。

[白话文]肾藏精,是人生命的根本,在外于两耳有经气相交通,男子贮藏精气,女子潜藏阴血,与膀胱互为表里关系,足少阴经属于肾,足太阳经与肾相络属膀胱。一旦肾气衰绝,则不能活足本来寿命就死。四季中肾气冬季最旺,脉沉濡为其正常脉象,与此相反则为异常。若脉象极其苍劲有力如弹石,是太过的表现,病位表浅。脉去势较快为不足之脉,病位则较深。太过则见身体强直,神疲无力,不愿说话。不及则见心若悬空,惴惴不安,腹部胀满,小便多色黄。若脉来势断断续续形如钩状,坚硬有力为正常之脉。若脉来势连续如织布,加坚硬为异常之脉。脉来势如牵转的绳索,坚硬有力如弹石为死脉。若脉坚硬如石,无和缓之象,也是死脉。肾病可见腹水,腹胀脐突,四肢沉重酸疼,小便不利,前阴潮湿,头部汗出,大便难出。肾病若见手足厥冷,面赤目黄,遗尿,关节疼痛而烦,下腹拘急疼痛,气机上逆直冲心胸,脉本该沉滑,却见浮大而缓之脉;面色本该发黑却显黄色;伴见微微发热,疲乏无力,听力减退,遗精,食欲减退,小便清长,脉迟,则易于治疗。冬季脉沉且滑为正常之脉象,如反见大且缓的脉象是因为脾土克肾水,则难治。脉见浮涩而短,是肺金犯肾水,易于治疗。脉见弦而长是肝木反犯肾水,可不治而愈。脉见浮大而洪,是心火反向克伐肾水,病情不重。肾病见腹部胀大,身体沉重,咳嗽汗出怕风,肾气虚可见胸痛,阴寒之邪伤肾,则见腰腿疼痛,牵引脊背疼痛,行房事则大汗不止,汗孔舒张时感受风邪,站立日久,终可

伤及于肾。脉极其急则有骨弱,积聚之病;稍急则见气从下上逆心胸,下肢弛缓不能随意运动。脉极其缓,则见腰背部疼痛;稍缓则见泻下不止,饮食物不能消化,食物刚入则又吐出;脉极其大则见于阴器萎缩,稍大腹中有水,若胀满上延至胃部,则不治而死。脉极其小则见腹泻不止,稍小则见饮食增多,身体却日渐消瘦,脉极其滑则见小便闭塞不通,稍滑则见骨头痿弱,坐下站起困难,头晕眼花。脉极其涩则见气血壅滞,稍涩则见肠生痔疮。若脉浮取坚硬而大,则见脓肿生于前阴或腹内,被称为肾瘅病,是由于洗冷水浴引起的,脉来势沉大,脉浮紧且坚硬,手足肿胀厥冷,阴器痿弱,腰背疼痛,肠中有水气,所以腹胀泄泻,这都是因为沐浴后全身湿冷立即行房事所致。肾气虚的人梦见沉船后人落水中,肾气旺盛则梦面临深潭跳入水中,肾胀病表现为腰痛牵引后背,腰不沉重而痛。肾病午夜病情好转,正午病情加重,午后病情稳定。肾病常见口干舌燥,咽喉肿痛,心情烦躁,气机上逆。黄疸、肠病日久不愈,可出现两腿疼痛,小便不通,胁肋胀满,视力减退,此病难治。肾精不足,则见腰脊相引而痛,饥饿时加重,饱食后减轻。若肾中寒气凝滞于脐下,则见尺部脉来势细软,沉伏于骨。若见两眼发黑或发白,是肾气重伤于内所致,治疗困难。若见阴囊缩小,小便不通,或不顺畅的也为难治之症。若见面色青黄直达两耳,该病人已年过三十,则治疗困难。若病变集中于一侧身体,若不及时治疗病人不可活。实证则见心中烦闷,肚脐以下沉重。热证则见口干舌燥,小便黄赤涩痛。寒证则见前阴与腰背部疼痛,面色发黑而干,呕逆不能下咽,甚则吐血。若见喉中鸣响,不动时仍喘粗气急,吐血,是肾气虚,肾阴欲绝。若能清楚分辨寒热虚实的不同,再给予恰当的治疗,则十人得病,可治愈十人,这才是保全性命的办法。

论胆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

[原文]胆为中清之府,号曰将军,决逆顺于此焉。能喜怒刚柔,与肝为表里,足少阳是其经也。虚则伤寒,寒则恐畏,头眩不能独卧。实则伤热,热则惊怖,精神不守,卧起不宁。又玄水发其根在胆。又肝厥不已,传邪入胆,呕清汁。又胆有水,则从头肿至足。又胆病则口苦太息,呕宿汁,心中澹澹,恐人将捕之,咽中介介然数唾。又胆胀则口苦,舌下痛太息。邪气客于胆,则梦讼斗。其脉诊在左关上浮而得之者,是其部也。胆实则热,精神不守。胆热多睡,胆冷则无眠。又关上脉阳微者胆虚,阳数者胆实,阳虚者胆绝也。

[白话文]胆中藏有胆汁,有将军的称号,所以做各项决定与之有关。胆与情绪变化有关,与肝互为表里,足少阳经属于胆。虚证多因受寒,感受寒邪可出现头晕目眩,不敢一个人入睡。实证多伤于热,感受热邪则惊恐不安,魂不守舍,坐卧不宁。因玄水病根源于胆,当肝气厥逆,内扰胆腑,可见呕吐青黄苦水;或全身发黄;或见口苦常叹息不已,呕吐清水,心中忐忑不安,好像担心将有人来抓自己一样,咽中如有异物,唾液多。若胆部胀满,则见口苦,舌下疼痛,常叹息不已。外邪犯胆,病人梦到与人争执打斗,左关脉浮取所诊察脉象为胆脉。胆实可见热象,精神恍惚,不能内守。胆热则见嗜睡,胆寒则见失眠。左关脉浮取脉微是胆气虚的脉象,浮取脉数为胆气实,浮取脉虚为胆气将绝。

论小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

[原文]小肠为受盛之府,与心为表里,太阳是其经也。心与小肠绝者,六日死。绝则发直如麻,汗出不已,不得屈伸者是也。又心病久则传小肠,小肠咳则气咳一齐出也。小肠实则伤热,热则口疮。虚则伤寒,寒则泄脓血,或泄黑水,其根在小肠。又小肠寒则下肿重。热久不出,则渐生痔疾。若积多发热则上病,若气多发冷,则腰下重,食则窘迫而难,是其候也。小肠胀则小肠引指痛,厥则邪入小肠,梦聚并邑中,或咽痛颔肿,不可回首,肩如杖,脚如折。又左手寸口阳绝,是无小肠也,六日死。病则脐腹小,腹中有疝瘕也。右手寸口实大,小肠实也,有热则小便赤涩。又小肠实则口疮,身热去来,心中烦满体重。又小肠主于舌之官也,和则能言,而机关利健,善别其味。虚则左寸口脉浮而微,软弱不禁。按病惊狂,无所守下,空空然不能语者是也。

[白话文]小肠接受胃消化的饮食物,与心互为表里关系,手太阳经属于小肠。心与小肠之气衰绝,治疗困难。气绝时出现头发凌乱如麻,汗出不止,四肢不能随意屈伸。若心病日久不治则可传入小肠,表现为随咳嗽而放屁。小肠实证多因伤热,热可致口舌生疮。虚证多伤于寒邪,寒邪导致下痢脓血,或下痢黑水,病因在于小肠有寒。小肠有寒还可伴见下肢浮肿沉重。小肠有热,郁结日久可引起痔疮。若小肠积滞化热,则熏蒸于上。若常放屁,畏冷,伴见腰以下沉重,饮食难下,有便意却大便闭结。小肠胀气可见全身不适,四肢厥冷,是由寒邪入里所致,也可见咽喉肿痛,颈项不适转侧不利,肩背僵直,下肢疼痛如折。若见左寸口脉浮取无脉,是小肠气绝的脉象,难治。小肠病常见肚腹不大,腹中有结块。左寸部脉实大,则为小肠实证,小肠有热,则见小便黄赤涩痛。小肠实证常见口舌生疮,反复发热,心中烦躁,胸中胀满,身体沉重。因为小肠的经气通于舌,所以小肠气机通畅,则口舌能言,口齿伶俐,能分辨气味。虚证则见左寸口脉浮而微,软弱无力。病见惊悸发狂,魂不守舍,心中忐忑不安,语不成句。

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

[原文]胃者腑也,又名水谷之海,与脾为表里,为人类之根本。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足阳明是其经也。胃气绝,五日死。实则肿胀便难,肢节疼痛,不下食,呕吐不已。虚则肠鸣胀满,汗出滑泄。寒则腹中痛,不能食冷物。热则面赤如醉人,四肢不收,夜不安眠,语狂目乱,便硬者是也。痛甚则腹胁胀满,吐呕不入食,当心上下不通,恶闻食臭,嫌人语,振寒喜伸欠。胃中热则唇黑,热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癫狂不定,汗出额上,衄不止。虚则四肢肿满,胸中短气,谷不化而消也。胃中风则溏泄不已,胃不足则多饥不消食,病人胃不平,且中病渴者不能治。胃脉坚而长,其色黄赤,病折腰,其脉软而散,病食痹,关上脉浮大者虚也,浮而短涩者实也,浮而微滑者亦虚,浮而迟者寒也,浮而数者热也,虚实寒热生死之证,察其病理,即成神妙也。

[白话文]胃在六腑之中被称为水谷之海,与脾互为表里,是人的根本。胃气充足则五脏六腑皆有所养,足阳明经属于胃。胃气衰绝,5日而死。实证可见腹部胀满,大便秘结,关节疼痛,饮食不下,呕吐不止。虚证则见肠鸣腹胀,汗出,泻痢。寒证则见腹中冷痛,不愿食用冷食。热证则见面颊红赤如酒醉,四肢松弛无力,睡眠较差,胡言乱语,眼神昏乱,大便干结。胃痛严重时牵引腹部和胁肋部胀满不适,呕吐饮食难下,胸膈上下不相通一般,不愿闻食物的气味,不愿听别人言语,寒战时喜欢舒展身体。胃中有热则见口唇发黑,热势较盛,可见登上高处而歌唱喧闹,脱去衣物而四处奔走,神色狂乱不能安静,额头汗出,鼻血不止。胃气虚可见四肢肿胀,呼吸气急,不能消化饮食物。风邪犯胃,则见腹泻不止,胃气不足则见饥饿,却不能消化饮食物,胃病症状异常,且口渴异常则难以治愈。右关脉坚硬而长,可见面色黄赤,腰痛如折,脉软而散,可见食痹等病,右关脉浮大为虚证,浮而短涩为实证,浮而微滑是虚证,浮而迟则为寒证之脉,脉浮而数是热证之脉,诊察疾病时要详查病证的寒热虚实吉凶,再处方用药治病才有神效。

论大肠虚实寒热逆顺生死脉证之法

[原文]大肠者,肺之腑也,为传送之司,号监仓之官。肺病久则传入大肠,手阳明是其经也。寒则泄,热则结,绝则利下不止而死。热极则便血。又风中大肠则下血。又实热则胀满,大便不通。虚寒则滑泄不定。大肠乍虚乍实,乍来乍去,寒则溏,热则垢,有积物则发热栗而寒,其发渴如疟状,积冷痹痛,不能久立,痛已则泄,积物是也。虚则喜满咳喘咽中如核妨矣。

[白话文]大肠与肺相为表里,主要功能是传送饮食物与糟粕,所以被称为监仓之官。肺病日久不治可传入大肠,手阳明经属于大肠。受寒可引起腹泻,感受热邪则大便闭结,气绝时见下痢不止。热势较重时可见大便下血。若大肠感受风邪也会表现为便血。若是热证可见腹部胀满,大便不通。虚寒证则见泄泻滑脱不禁。大肠虚实寒热不定,所以遇寒则便稀,遇热则便干,有积滞时则身热寒战发作,口渴,如疟疾发作,若为寒积则见痹而不通,肢体疼痛,不能站立过久,腹痛之后腹泻随即发作。虚证则见腹满喜按,咳嗽气喘,咽中不适,如有异物。论膀胱虚实寒热逆顺生死脉证之法

[原文]膀胱者,津液之府也,与肾为表里,号水曹椽,名玉海也。足太阳是其经也。总通于五腑,所以五腑有疾,即应膀胱,膀胱有疾,即应胞囊。小便不利,热入膀胱则甚,气急而小便黄涩也。膀胱寒则小便数而清白。又石水发则根在膀胱,腹胀大者是也。又膀胱咳而不已,则传之三焦,肠满而不饮食也。然上焦主心肺之病。人有热则食不入,寒则精神不守,泄利不止,语声不出也。实则上绝于气不行也。虚则引气入肺。其三焦之气和,则五脏六腑皆和,逆时皆逆。膀胱中有厥阴气,则梦行不快,满胀则小便不下,脐下重闷,或有痛绝,则三日死,死鸡鸣也。

[白话文]膀胱是贮藏水液的地方,与肾相为表里,又称作水曹椽或玉海。足太阳经属于膀胱。膀胱与其余五腑直接相关,所以其他五腑有病,都可传及膀胱,而膀胱有病则与尿液异常有关。小便不畅,若热入膀胱则更加严重,可见呼吸气急,小便黄赤涩痛。膀胱有寒则见小便频数而清长。石水病即产生于膀胱,表现为腹部胀大。若膀胱病不治则传入三焦,表现为腹部胀满,食欲减退。上焦主要指心肺之病。体内有热,则饮食难下;体内有寒,则神不守舍,泄泻不止,发声困难。实证可见气滞不行;虚证可见呼吸气短。如果三焦气机顺畅,则五脏六腑和畅,反之,三焦气机逆乱,则五脏六腑逆乱。膀胱中有寒气则梦中郁郁不乐,膀胱胀满必然伴有小便不利,小腹沉重胀闷,甚至疼痛厥逆,治疗十分困难,常死于鸡鸣之时。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

[原文]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腑,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其于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又名玉海,水道上则曰三管,中则曰霍乱,下则曰走哺,名虽三而归一,有其名而无其形也。亦号曰孤独之腑,而卫出于上,荣出于下。上者络脉之系,中者经脉之系,下者人气之系也。亦又属膀胱之宗,始主通阴阳,调虚实呼吸,有病则苦腹胀气满,小腹坚,溺不得便而窘迫也。溢则作水,留则为胀,手少阳是其经也。又上焦实热,则额汗出能食,而气不利,舌干口焦,咽闭之类,腹胀胁肋痛。实则不入食,吐酸水胸背引痛,噎干津不纳也。实则食已虚。虚则还出,膨胀而不纳。虚则不能制下,遗便溺头面肿也。中焦实热则上下不通,腹胀喘咳,下气不上,上气不下,关格而不通也。寒则下痢不止,食饮不消。中满虚则肠鸣膨胀也。下焦实热,则小便不通,大便难,若重痛也。虚寒则大小便泄下不止,三焦之气,和则内外和,逆则内外逆,故以三焦为人之三元气,不亦宜乎?

[白话文]三焦为人体所有气机运行的通道,被称为“中清之腑”,统领人体所有脏腑、营卫、经络以及全身的气。三焦通畅则全身畅通,它灌注周身,调和内外,滋养左右,宣通上下,没有哪一脏哪一腑的功能胜过于此。三焦也称作玉海,就水液代谢而言,上焦叫“三管”,中焦叫“霍乱”,下焦叫“走哺”。虽然有三个名称而实质是一样的,却不能明确其确切形状,所以又叫做“孤独之腑”,而且营卫运行于其中。上焦与络脉关系密切,中焦与经脉关系密切,下焦与人的元气关系密切。也与膀胱相连,可以平衡阴阳,调整虚实和呼吸,若有病则见腹部胀满,小腹坚硬,大小便不通。水津四溢则见全身浮肿,气机郁滞则见胸腹胀满,手少阳经属于三焦。若上焦实热可见额头汗出,食欲亢进,气机不利,口舌干燥,咽喉闭塞,腹部胀满,胁肋疼痛。寒证可见饮食难下,口吐酸水,胸背部牵引疼痛,咽干,不欲饮水。实证多见饮食不下,咽下可随之吐出,腹部膨胀不能受纳。虚证时下焦不能固涩,可见二便失禁,头面肿胀。中焦实热则表现为上下部交通不利,腹胀气短,下气不能达于上,上气不能至于下,格拒不通。有寒时泻痢不止,饮食物不能消化,腹部胀满。虚证时肠鸣腹胀。下焦实热时可见小便不通,大便干结,甚至腹部沉重疼痛。虚寒证则见遗尿,大便泻下不止,三焦气机,通畅则体内外气机通畅,逆乱则体内外气机逆乱,所以说三焦统领人一身之气,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

论  痹

[原文]痹者,风寒暑湿之气,中于脏腑之谓也。入腑则病浅易治,入脏则病深难治。有风、寒、湿、热、气及筋、骨、血、肉、气之则。大凡风寒暑湿之邪,入于心者,名曰血痹;入脾者名肉痹;入肝者名筋痹;入肺者名气痹;入肾者名骨痹;感病则一,其治乃异。痹者闭也,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也。又痹病成痛痒,或淋或急,或缓而不能收持,或拳而不能舒张,或行立艰难,或言语蹇涩,或半身不遂遂,或四肢拳缩,或口眼偏邪,或手足欹侧,或行步而不言语,或不能行步,或左偏枯,或右壅滞,或上不通于下,或下不通于上,或左右手疼痛,或即疾而即死,或感邪而未亡,或喘满而不寐,或昏昧而不醒;种种诸证,出于痹也。

[白话文]痹病是指风、寒、暑、湿等邪气内犯脏腑所引起的疾病。侵犯六腑则病情轻浅易于治疗,侵犯五脏则病情深重难以治疗。有风、寒、湿、热、气与筋、骨、血、肉、气等两种分类方法。一般说来风寒暑湿邪,气内犯于心就叫做血痹,内犯于脾则叫做肉痹,内犯于肝则叫做筋痹,内犯于肺则叫做气痹,内犯于肾则叫做骨痹,邪气相同,但治法各异。痹就是闭的意思,五脏六腑感受邪气致使真气逆乱,导致闭阻不通,感觉迟钝。痹病表现为或痛或痒,或小便淋浊,或腹中窘迫,或肢体松弛不能收缩,或拘挛不能舒张,或行动不便,或言语困难,或半身不遂,或四肢拘挛,或口眼歪斜,或手足弯曲变形,或沉默寡言,或不能行动,或左侧不能自主而痿弱,或右侧壅塞而没有知觉,或上气不能至于下,或下气不能达于上,或两手疼痛,或忽然得病而当即死去,或感受邪气而没有死去,或喘促胸满不能入睡,或昏睡而不能清醒。以上种种症状,都是痹证的表现。

论 气 痹

[原文]气痹者,愁思喜怒过则气结于上。久而不消则伤肺,伤肺则生气渐衰,而邪气愈胜。留于上则胸腹痹而不能食,注于下则脚肿重而不能行,攻于左则左不遂,冲于右则右不仁,贯于舌则不能言,遗于肠则不能溺,壅而不散则痛,流而不聚则麻,真经既损,难以医治。邪气不胜,易为痊愈。其脉右手寸口沉而迟涩者是也。宜节忧思以养气,慎怒以全真,最为良矣。

[白话文]气痹是痹病的一种,情志太过则气机郁结于上焦。日久不散,可伤及肺气,肺受损伤则正气日渐衰少,邪气却日益加重。邪气滞留上焦可见胸腹闭阻饮食不下,邪气下行可致下肢肿胀沉重不能行走,邪气侵犯于左则左侧半身不遂,侵犯于右则右侧麻木不仁,上犯于舌则言语不利,下入于肠则见小便不通,气机壅滞不散则生疼痛,行走不定则致麻木不仁,真气耗伤严重则难治,邪气不强则易于治愈。脉象为右手寸口沉而迟涩,治疗时应当控制情绪以养真气,少动怒才能保全真气,这是最好的治病方式。

论 血 痹

[原文]血痹者,饮食过多,怀热太盛,或寒折于经络,或湿犯于荣卫,因而血搏,遂成其咎,故使血不能荣外,气不能养内,内外已失,渐渐消削。左先枯则右不能举,右先枯则左不能伸,上先枯则上不能制下,下先枯则下不能克上,中先枯则下不能通疏,百证千状,皆失血也。其脉左手寸口脉结而不能流利,或断绝者是也。

[白话文]血痹是因为进食过多,体内热极所致,也可能因为寒邪侵犯经脉,或湿邪侵犯营卫,邪气与血相搏结,导致营血不能滋养肌肤,阳气不能内温脏腑,内外失养则日渐消瘦。左侧营血枯竭则见右侧不能活动,右侧营血枯竭则见左侧不能屈伸,上焦营血枯竭则不能制约下焦,下焦营血损伤则不能制约上焦,中焦营血枯竭则上下不得沟通,症状千变万化,皆因营血损伤所致。脉象见于左手寸口脉结而涩,或断竭无脉。

论 肉 痹

[原文]肉痹者,饮食不节,膏梁肥美之所为也。脾者肉之本,脾气已失,则肉不荣,肌肤不泽,则纹理疏,凡风寒暑湿之邪易为入,故久不治则为肉痹也。肉痹之状,其先能食,而不能充悦,四肢缓而不收持者也。其右关脉按举皆无力,而往来涩也。宜节饮食以调其脏,常起居以安其脾,然后依经补泻,以求其愈也。

[白话文]肉痹是因为饮食不节,常吃大量肥甘厚味的食物导致的疾病。肉与脾气关系密切,脾气受伤则不能充养于肉,导致肌肤干枯无光泽,纹理稀疏,风寒暑湿等邪气则易于侵入人体,日久不治,终成肉痹。表现为起初饮食正常,但不能充养肌肤,四肢弛缓不能收缩。右关脉浮取沉取都无力,来去不流畅。应当节制饮食以调养脾脏,使起居正常而不伤脾脏,然后再依据经络之理进行补泻,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论 筋 痹

[原文]筋痹者,由怒叫无时,行步奔急,淫邪伤肝,肝失其气,因而寒热所客,久而不去,流入筋会,则使人筋急而不能舒缓也,故名曰筋痹。宜活血以补肝,温气以养肾。然后服饵汤圆,治得其理,合自瘳矣。不然则害人。其脉左关中弦急而数,浮沉而有力也。

[白话文]筋痹是因为平素急躁易怒,奔走急迫,又恰逢外邪伤肝,使肝气失和,加之感受寒热等邪气,日久不去,邪气侵犯筋之会,使人筋经拘急不舒,所以叫做筋痹。应当补血活血以养肝,温补阳气以养肾。然后服食药膳,治疗合理,病自然可以痊愈。若与此相反病情将会恶化。脉见左关弦急而数,浮取沉取皆为有力之脉。

论 骨 痹

[原文]骨痹者,乃嗜欲不节伤于肾也。气内消则不能关禁,中上俱乱,三焦之气,痞而不通,饮食糟粕,精气日衰,邪气妄入,上冲心舌,其候为不语;中犯脾胃,其证为不充;下流腰膝,其象为不遂;傍攻四肢,则为不仁。寒在中则脉迟,热在中则脉数,风在中则脉浮,湿在中则脉濡,虚在中则脉滑,其证不一,要在详明耳。

[白话文]骨痹是因嗜欲过度损伤肾气所致。气耗伤可见固涩失常,气机上下逆乱,痞塞不通,饮食糟粕均随大便而出,精气日益衰竭,邪气乘虚而入,上犯于舌,则言语不利;中犯于脾胃,则见肌肤脏腑失养;下犯于腰膝时可见肢体不能随意运动;侵犯于四肢,则见肢体麻木不仁。感受寒邪则见迟脉,感受热邪则见数脉,感受风邪则见浮脉,感受湿邪则见濡脉,虚证则见滑脉,病证不同,脉象也各异。

论治中风偏枯之法

[原文]人病中风偏枯,其脉数,而面干黑黧,手足不遂,言语蹇涩。治之奈何?在上则吐之,在中则泻之,在下则补之,在外则发之,在内则湿之,按之,熨之。吐谓出其涎也,泻谓通其塞也,补谓益其不足也,发谓发其汗也,温谓驱其温也,按谓散其气也,熨谓助其阳也,治各合其宜,安可一揆,在求其本。脉浮则发之,滑则吐之,脉伏而涩则泻之,脉紧则温之,脉迟则熨之,脉闭则按之,要察其可否,故不能揆治者也。

[白话文]中风偏枯表现为脉数,面色黧黑,手足不能随意运动,言语不利。应该如何治疗呢?病邪在上焦就用吐法,在中焦就用泻下的方法,在下焦就用补益的方法,在肌表就用发汗的方法,在脏腑就用滋养的方法,也可用按摩、熨法的方法来治疗。吐法要吐出涎沫,泻法气机通畅,补益不足使其充盛,发汗以祛邪,温阳以散寒,按摩以散积聚之气,熨法以辅助阳气,治病的方法要与病情一致,不可一概而论,才能达到治病的目的。脉浮可用汗法,脉伏而涩则用泻法,脉紧则用温法,脉迟则用熨法,脉气闭塞则用按法,要详查病证,且不可一概而论。

论五疔状候

[原文]五疔者,皆由喜怒忧思,冲寒冒热,恣饮醇酒,多嗜甘肥,毒鱼酢酱,色欲过度之所为也。蓄其毒邪,浸溃脏腑,久不摅散,始变为疔。其名有五:一曰白疔,二曰赤疔,三曰黄疔,四曰黑疔,五曰青疔。白疔起于右鼻下,初如粟米,根赤头白,麻木或痛痒,使人憎寒头重,状若伤寒,不欲食,胸膈满闷,喘促昏冒者死,未者可治。此疾不过五日,祸必至矣,宜速治之。赤疔在舌下,根头俱赤,发痛,舌本硬不能多言,惊烦闷恍惚,多渴引水不休,小便不通,发(原夺)狂者死也,未者可治,此不出七日,祸必至矣。大人小儿皆能患也。黄疔起于唇齿龈边,其色黄,中有黄水,发则令人多食而还出,手足麻木,涎出不止,腹胀而烦,多睡不寐者死也。未者可治。黑疔起于耳前,状如瘢痕,其色黑,长减不定,使人牙关急,腰脊脚膝不仁,不然则病,亦不出三岁死。皆由肾渐绝也,宜慎欲事。青疔起于目下始如瘤瘢,其身青硬如石,使人目昏昏然无所见,多恐悸,睡不安宁,久不愈,令目盲,或脱精,不出一年,祸必至矣。白疔其根肺,赤疔其根心,黄疔其根脾,黑疔其根肾,青疔其根肝,五疔之候最为巨疾,不可不察也。

[白话文]五疔都是由情绪的异常波动、感受寒热、饮食不节、色欲过度引起的。邪气蓄积,侵入脏腑,日久不能祛除,则变化而成疔,可分为五种:白疔、赤疔、黄疔、黑疔、青疔。白疔多长在右鼻孔下,起初形如粟米,底部发红,顶部为白头,或麻木,或痛痒,病人自觉怕冷,头部沉重,很像感受风寒表证的症状,食欲减退,胸膈满闷,气急喘促,头晕目眩,治疗极其困难,没有以上症状的尚可治愈。这种病发病迅速,五日之内必然加重,要及早治疗。赤疔生于舌下,色红赤,疼痛,舌体僵硬言语不利,惊悸烦躁不安,精神恍惚,口渴可大量饮水,小便不通,狂乱发作,治疗极其困难,没有以上症状的尚可治愈,该病七日内可加重,大人小孩都可能感染该病。黄疔长在齿龈上,色黄,内包裹黄水,发作时表现为食欲亢进,但咽下后随即吐出,手足麻木,口中流涎不止,腹部胀满,烦躁不安,嗜睡但难以入睡,治疗极其困难,没有以上症状的尚可治愈。黑疔多生于耳朵前方,形状像一片瘢痕,色黑,时消时长,可致牙关紧闭,腰以下麻木不仁,没有这些症状也会发病,且活不过三年。这是由肾气日渐衰绝所致,病人应当节制房事。青疔长在眼下方,起初像肿瘤的瘢痕,疔体色青坚硬如石,病人自觉两目昏沉看不清东西,恐惧心悸,入睡困难,睡眠质量较差,日久不愈将致双目失明,或遗精滑泄,一年之内,病情将恶化。白疔发病与肺最相关,赤疔与心关系最密切,黄疔与脾关系最密切,黑疔与肾关系最密切,青疔与肝关系最密切,五疔是极其危急的病症,要认真诊察,及早治疗。

论 痈 疮

[原文]夫痈疽疮肿之作者,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者也。其行也有处,其主也有归。假令发于喉舌者,心之毒;发于皮毛者,肺之毒;发于肌肉者,脾之毒;发于骨髓者,肾之毒;发于下者阴之毒,发于上者阳之毒,发于外者六腑之毒,发于内者五脏之毒。故内曰坏,外曰溃,上曰从,下曰逆。发于上者得之速,发于下者得之缓,感于六腑则易治,感于五脏则难瘳也。又近骨者多冷,近虚者多热。近骨者久不愈,则化成血蛊。近虚者久不愈,则传气成漏。成蛊则多痒少痛,或先痒后痛。生漏则多痛少痒,或不痛不痒。内虚外实者,多痛少痒。血不止则多死,脓疾溃则多生。或吐逆无度,饮食不时,皆痈疽之使然。种候万端,要在明详耳。

[白话文]痈疽疮肿的产生,都是由毒邪壅滞于五脏六腑,并非全因营卫气血壅滞。侵犯何处,滞留何地,在该处都会引起相应的症状。如疮痈发于咽喉或舌体,为毒气滞留于心;生于皮毛,则为毒气滞留于肺;发于肌肉,使毒气滞留于脾;长在骨髓上,使毒气滞留于肾;长在下部,是毒气滞留于阴分;长在上部,是毒气滞留于阳分;生在肌表是毒气滞留于六腑;长在内部,是毒气滞留于五脏,痈疽疮肿生长在内则腐败,在外则溃破,在上部则易于治疗,在下部则难治。长在上部的发病快,长在下部的发病慢,毒气滞留六腑而发病易于治疗,毒气滞留五脏发病则难治。若疮痈长于内部则常怕冷,长于体虚之人则常发热。靠近内部生长则治疗时间长,可变生血蛊等疾病。体质虚弱的人生疮日久不愈,则疮痈可向内溃破形成瘘管。变生蛊病表现为瘙痒不适,疼痛反轻,或起初觉痒,逐渐疼痛加重。形成瘘管表现为疼痛剧烈,微觉痒,或不痛不痒。真气不足,又感外邪,导致内虚外实,表现为疼痛剧烈而痒轻。若出血不止将死,脓肿溃破则可以治愈。也可表现为呕吐不止,时时饥饿,欲进饮食,这些都是由疮痈引起的。证候变化多端,关键是要详细诊察。

论脚弱状候不同

[原文]人病脚气与气脚有异者,即邪毒从内而注入脚者,名曰脚气。风寒暑湿邪毒之气,从外而入于脚膝者,名气脚也。皆以邪夺其正,使人病形,颇相类例。其于治疗,亦有上下先后。若不察其理,无由致其瘳也。又喜怒忧思寒热毒邪之气,流入肢节,或注于膝脚,其状类诸风、历节、偏枯、痈肿之症,但入其脚膝才谓之气脚。若从外入足入脏者,谓之脚气。脚气者,先治外而次治内,实者利之,虚者益之。又病脚气多者何也,谓人之心、肺经起于手,脾、肾、肝三经起于手足,手则清邪中之,足则浊邪中之,人身之苦者手足耳,而足则最重艰苦,故风寒暑湿之气,多中手足,以此脚气病多也。然而得之也以渐,始误于不明。医家不视为脚气,而目为别疾,治疗不明,因循至大,身居厄矣。本从微起,渐成巨候,流入脏腑,伤于四肢,头项腹背未甚,终不能知觉也。时因地而作,或如伤寒,或如中暑,或腹背疼痛,或肢节不仁,或语言错乱,或精神昏昧,或时喘乏,或暴盲聋,或饮食不入,或脏腑不通,或挛急不遂,或舒缓不收,或口眼牵搐,或手足颤震,种种多状,莫有达者。故使愚俗束手受病,死无告疗。仁者见之,岂不伤哉!今始述本末,略示后学。如醉入房中,饱眠露下,当风取凉,对月贪欢,沐浴未干而熟睡,房室暂罢而冲风,久立于低湿,久伫于水湿,冒雨而行,清寒而寝,劳伤汗出,食欲悲生,犯诸所禁,因成疾矣。其于不正之气,中于上则害于头目,害于中则蛊于心腹,形于下则失于腰脚,及于傍则妨于肢节,千状万证,皆属气脚。起于脚膝,乃谓脚气也。形候脉理,亦在详明。其脉浮而弦者,起于风;濡而弱者起于湿,洪而数者起于热,迟而涩者起于寒,滑而微者起于虚,牢而坚者起于实。在于上则由于上,在于下则发于下,在于中则发于中,结则因气,散则因忧,紧则因怒,细则因悲。风者汗而愈,湿者温而愈,热者解而愈,寒者熨而愈。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气则流入,忧则宽之,怒则悦之,悲则和之,能通斯方,谓之良医。脚气之病,传于心肝,十死不治。入心则恍惚妄谬,呕吐食不入,眠不安定,左手寸口脉乍大乍小,乍有乍无者是也。入肾即腰脚俱肿,小便不通,呻吟不绝,目额皆黑色,时上冲胸腹而喘,其左尺中脉绝者是也。切宜明审矣。

[白话文]脚气病与气脚病的不同之处在于,邪毒之气从体内流注入脚,称为脚气。风寒暑湿等邪气自外侵袭入脚,则称为气脚。这两种病都是因邪气胜于正气,导致疾病,症状也很相近。在治疗方面要分清病证的上下先后。若不能诊察清楚,而进行错误的治疗,则会导致病情恶化。若是由于情绪异常波动,或感受寒热等外邪,导致气机逆乱,邪毒之气胜,或流注全身大小关节,或下注入膝脚,症状与中风、历节病、偏枯病、痈肿等有相似之处,但邪毒之气流注入脚,即是脚气。若邪气自外侵入脚膝,侵入脏腑,则是脚气。脚气病先治脚部病症,然后再纠正体内正邪斗争,属于实证,用攻伐的治法;属于虚证,则用补益的治法。脚气病高发的原因在于:五脏中心肺经脉从胸入手,肝、脾、肾三脏经脉从足起行入腹,手处于高处,易感受清扬之邪,足居于最低处,易感受秽浊之邪,全身中手足暴露在外,活动最多,足要负重远行所以最是辛苦,所以当外邪侵犯人体时,最常伤及手足,也因此多发脚气病。但脚气病发作缓慢,恶化的原因在于人们对脚气病的不了解。庸医不按脚气病治疗,贻误病机,致使病情恶化。原本病情轻微,日渐恶化,内犯脏腑,侵袭肢体,此时头颈腹背部症状还不甚严重,仍没有觉察脚气病的严重。地域不同则发病各异,有的感受寒邪致病,有的伤于暑邪,有的表现为腹背疼痛,有的表现为肢节麻木不仁,有的则见胡言乱语,有的精神恍惚不安,有的喘促气急,有的突然耳目失聪,有的饮食难下,有的肢体拘挛不能舒张,或松弛不能收缩,有的口眼歪斜,有的手足颤动,症状变化多端,没有统一的表现。所以庸医束手无策,致使病人被误治而死。有医术的大夫见此情形岂不悲凉!现在详细地讲述该病的原委,希望给人以启示。比如酒醉行房事,饱食之后睡在露天的野外,乘风纳凉感受风邪,夜半大量饮酒,浴后不擦干而入睡,房事过后突感风邪,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站立过久,在大雨中行走,在寒冷的环境中入睡,过度劳累而大汗出,进食时突然听到悲痛的事,违反以上种种禁忌,就会得脚气病。邪毒之气,侵犯上焦,可见头目疾病,侵犯中焦则见心腹之病,

侵犯下焦则见腰脚的病变,侵犯四肢关节症状各不相同,都属于气脚病。病在脚膝的才称为脚气。现简要介绍一下该病的证候特点与脉象。脉浮而弦,是感受风邪所致;脉濡而弱是感受湿邪所致,脉洪而数是感受热邪所致;脉迟而涩是感受寒邪所致,脉滑而微是虚证的脉象,脉牢而坚是实证的脉象。病邪在上则症状也在上部,病邪犯下则症状表现于下,病邪在中则病发于中部,脉结则为气机逆乱,脉散见于忧虑,脉紧见于恼怒,脉细见于悲愁。由风邪致病则应当用汗法来治疗,由湿邪则当用温法来治疗,由热邪致病则当清热,而寒邪致病则当用熨法。虚证当补,实证当泻,气机逆乱当行,忧虑当宽解,恼怒当喜悦,悲愁当安慰,能了解这些治法,才称得上是一个好的大夫。脚气病内传心肝,病情极其严重。内传于心则见精神恍惚不安,呕吐饮食难下,睡眠较差,左手寸口脉忽大忽小,忽有忽无。内传于肾可见腰脚肿胀,小便不利,痛苦呻吟不绝于耳,两眼额头发黑,气逆上冲心胸而坚喘促气急,左尺部触之无脉。总之脚气病一定要详细诊察。

论水肿生死脉证

[原文]人生百病,最难者莫出于水。水者,肾之制也,肾者,人之本也。肾气壮则水还于肾,虚则水散于皮,又三焦壅塞,荣卫闭格,血气不从,虚实交变,水随气流,故为水病。有肿于头目,与肿于腰脚,肿于四肢,肿于双目者。有因嗽而得者,有因劳而生者,有因凝滞而起者,有因虚而成者,有因五脏而出者,有因六腑而来者,类皆多种,状各不同,所以难治,由此百状,人难晓达。纵晓其端,则又人以骄恣,不循理法,冒犯禁忌,弗能备矣。故人中水疾,死者多矣。水有十名:一曰青水,二曰赤水,三曰黄水,四曰白水,五曰黑水,六曰玄水,七曰风水,八曰石水,九曰暴水,十曰气水。青水者其根起于肝,其状先从面肿,而渐行于一身。赤水者其根起于心,其状先从胸肿起。黄水者其根起于脾,其状先从脾肿起。白水者其根起于肺,先从脚肿而上气喘嗽。黑水者其根起于肾,其状先从足跌肿。玄水者其根在胆,其状先从面肿至足者是也。风水者,其根在胃,其状先从四肢肿起。石水者,其根在膀胱,其状小腹肿大是也。暴水者其根在小肠,其状先从腹胀而四肢不肿,渐渐而肿也。气水者其根在肠,乍来乍去,乍衰乍盛者是也。良由上下不通,关窍不利,气血痞格阴阳不调而致。其脉洪大者死,久不愈之病。令人患水气。临时发散归五脏六腑,则主为病也,消渴者因冒风冲热,饥饱失常,饮酒过重,嗜欲伤频,或服药石,久而积成,使之然也。

[白话文]在人出现的各种疾病当中,最难治的就是水病。水由肾来制约,而肾是人生命的根本。肾气充足则水液由肾所统摄,肾气虚弱则导致水泛溢于肌肤,导致三焦阻塞,营卫不通,气血逆乱,水液随气四处流行,则引起水病。水病表现各不相同,有的头面浮肿,有的腰脚浮肿,有的四肢浮肿,有的眼睑浮肿。有的由咳嗽引起,有的因劳累所致,有的因气血凝滞所致,有的因虚弱而得,有的由于五脏病变所致,有的由于六腑疾病所致,种类多样,症状各异,难以全部掌握,所以水病难治。一些医生稍稍掌握一点,就恃才傲物,而致违背禁忌,也不能治愈。所以一旦得了水病,无法治愈而致死亡的人数很多。水病可以分为十种: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玄水、风水、石水、暴水和气水。青水之病根源在于肝,表现为从头面肿起,延及全身。赤水之病根源在于心,表现为浮肿从胸部开始。黄水之病根源在于脾,表现为肿势从脾开始。白水之病根源在于肺,先从脚肿起上至心胸而致喘促咳嗽。黑水之病根源在于肾,先从足跟肿起。玄水之病根源于胆,先从面肿至足。风水之病根源于胃,表现为肿势从四肢开始。石水之病根源在于膀胱,表现为小腹胀大。暴水之病根

源在于小肠,发病时腹部肿胀,四肢不浮肿,而后渐渐肿胀。气水之病根源在于大肠,表现为忽肿忽消,忽轻忽重。本病是由气急上下不通,官窍不利,气血逆乱,阴阳失衡引起。脉见洪大为不治之脉,病情严重,难治。五脏六腑有病不能治水,水气四溢而得水病,消渴病是由于感受风热,饥饱失常,饮酒过量,淫欲过度,或服用丹药,日久累积而成。

论淋沥小便不利

[原文]诸淋与小便不利者,五脏不通,六腑不和,三焦痞涩,荣卫耗失,冒热饮酒,过醉入房,竭散精神,劳伤血气,或因色兴而败精不出,或因迷宠而真髓多输,或惊惶不定,或忧思不宁,或饥饱过时,或奔驰不定,或瘾忍大小便,或寒入膀胱,或发泄久兴,或暑中胞囊伤,于兹不慎,致起斯疾。状候变异者,名亦不同,则有冷、热、劳、膏、砂、虚、实之八种耳。冷者小便数而色白如泔也,热者小便涩而赤色如血也,气者脐腹满闷,小便不通利而痛也,劳者小便淋沥不绝,如水滴漏而不断绝也,膏者小便中出物如脂膏也,砂者脐腹隐痛小便难,其痛不可须臾忍,小便中有沙石,有大如皂角子,色泽赤或白不定,此由肾气强,贪于女色,闭而不泄,泄而不止,虚伤真气,邪热渐弱,结聚成沙。又如煮盐,火大水小,盐渐成石之类。八淋之中,惟此最为危矣。其脉盛大而实者可治,虚小而湿者不可治。虚者肾与膀胱俱虚,精滑梦泻,小便不禁,实者谓经络闭塞,水道不利,茎痛腿酸也。又诸淋之病与脉相从者活,反者死凶。治疗之际,亦在详酌耳。

[白话文]淋病与小便不利,都是因为脏腑气机郁滞,三焦阻塞,营卫耗伤,暑天饮酒,醉后行房事,而致精神涣散,气血耗伤,有的因色欲迷恋过度而致精髓衰败,有的精神恍惚不安,有的忧愁思虑不宁,有的饥饱失常,有的奔波不定,有的因强忍二便,有的因膀胱受

寒,有的因发泄太过,有的因暑邪伤于前阴,违背以上种种禁忌,都会引起淋病或小便不利。症状不同,病名也不相同,可分为冷、热、气、劳、膏、砂、虚、实八种。冷淋表现为小便频数,色白如米泔。热淋表现为小便涩痛,色赤红如血。气淋表现为腹部胀满,小便不通而痛。劳淋表现为小便淋沥不断,如水点滴不绝。膏淋小便中有物如脂膏。砂淋表现为腹部隐隐作痛,小便不通,疼痛剧烈,小便中有沙石,大小不等,色可见赤也可见白,这是由肾气旺盛贪恋女色,致肾精闭而不泄,或滑泄不止,使真气损伤,邪热渐减,凝结为沙石。就如同煮盐时,火旺水少,盐逐渐凝结成块。八种淋证中,这种最是危重。脉见充盛而大有力的易于治疗,脉虚小而濡的难治。虚证多属肾与膀胱俱虚,肾精滑脱不禁,梦中遗精,遗尿,实证见于经络闭阻,水道不通,阴器疼痛,两腿酸软。若淋证症状与脉象一致,则易于治疗,相反则难治。临症时,要详细诊察病情。

论古今药饵得失

[原文]古之与今,所施药饵,有得有失者,盖以其宜不宜也。或草或木,或金或石,或单方得力,或群队获功,或金石毒而致死,或因以长生,其验不一者何也?基本实者,得宣通之性,必延其命。基本虚者,得补益之情,必长其年。虚而过泄,实而更增,千死其千,万殁其万,则决矣。有年少富盛之人,恃有学力;恣其酒欲,夸弄其术,暗使精神内损,药力扶持,忽然疾作,何能救疗。如是者岂止灾之内发,但恐药饵无功,实可叹哉!果能久明方书,熟审其宜,人药相介,效岂妄乎?假如脏不足则养其脏,腑有余则泻其腑,外实在理外,内虚则养内,上塞而引上,下塞而通下,中涩则解中,左病则治左,右病则治右,上下左右,内外虚实,各称其法,安有横夭者乎?

[白话文]从古到今,运用方药,有的有效,有的却不见疗效,主要原因在于用得合适与否。药有的是草药,有的是丹药,有的是单方,有的需配伍,有的人因服丹药而丧命,有的人服用后强身健体,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别呢?一般说来,实证用宣通的药则可延长寿命。虚证用补益的药也可延年益寿。虚证更用泻法,实证又用滋补,则所治必死,无一例外,这是肯定的。一些年轻人自恃年富力强,又有一点学识,就饮酒纵欲,浮夸卖弄。却不知自己精神已从内而衰,又在药物助长下,忽然发作,也不能救治。这并不是简单的犯病,恐怕是无药可救的了,委实可叹啊!所以若能详读方书,掌握用药规律,则药与病相适合,疗效会神验的。所以五脏六腑不足则补之,有余则泻之,外有邪气就要祛除,内见虚弱就要补益,上部阻塞就要宣通,下部阻塞就要疏导,中部壅塞就要调节,左有病就治左,右有病就治右。辨明上下左右,内外虚实,分别选择适宜的方法治疗,怎会不治身亡呢?

论 三 痞

[原文]金石草木,皆可以不死,有验无验,在有志无志也。虽能久服,而又其药热壅塞而不散,或上或下,或否或涩,各有其候。如头眩目昏,面赤心悸,肢节痛前后不仁,多痰短气,惧火喜寒。又状若中风之类,是为上痞。又如肠满胀,四肢倦,行立艰,食以呕,多冒昧,减饮食或渴者,是名中痞。又如小便不利,脐下满硬,语言蹇滞腰痛脚重,不能立,是名下痞。是宜审明情状,慎为用饵耳。

[白话文]无论金丹还是草药,都可以使人长生不老,有无效验,关键在于有无意志。虽有意志坚持长期服用,但药之热性郁而不散,就可能在身体各部出现痞满或涩滞,如头晕目眩,面赤心悸,肢体疼痛,麻木不仁,痰多气短,怕热喜冷。有的症状如同中风被称为上痞。若见腹部胀满,四肢倦怠,行动困难,食入后立即吐出,头昏头晕,饮食减退,有时可见口渴,被称为中痞。若见小便不利,肚腹胀满坚硬,语言不利,腰以下沉重,不能久站,称为下痞。所以要分辨情况,谨慎用药。

论各种疗治法宜因病而施

[原文]夫病有宜汤,宜圆,宜散,宜下,宜吐,宜汗,宜灸,宜针,宜补,宜按摩,宜导引,宜蒸熨,宜暖洗,宜悦愉,宜和缓,宜水,宜火等水分。若非良善精博,难为取愈。庸下浅识,乱投汤圆,汗下补吐,动使交错。轻者令重,重者令死,举世皆然。盖汤可以涤荡脏腑,开通经络,调品阴阳,祛分邪恶,润泽枯朽,悦养皮肤,养气力。助困竭,莫离开汤也。圆可以逐风冷,破坚症,消积聚,进饮食,舒荣卫,定开窍,缓缓然参合,无出于圆也。散者能祛风邪暑湿之气,摅寒温湿浊之毒,发散四肢之壅滞,除翦五脏之结伏,关肠和胃,行脉通经,莫过于散也。下则疏豁闭塞。补则益助虚乏。灸则起阴通阳。针则行荣行卫。导引则可以逐客邪于关节,按摩则可以驱浮淫于肌肉,蒸熨避冷,暖洗生阳,悦愈爽神,和缓安气。若实而不下,使人心腹胀满,烦乱鼓肿。若虚而不补,则使人气血消散,肌肉耗亡,精神脱矣,志意昏迷。可汗而不汗,则使毛孔闭塞,关绝而终。合吐而不吐,则使结胸上喘,水食不入而死。当灸而不灸,则使人冷气重凝,阴毒内聚,厥气上冲,分遂不散,以致消减。当针而不针,则使人荣卫不行,经络不利,邪渐胜真,冒昧而昏。宜导引而不导引,则使人邪侵关节,固结难通。宜按摩而不按摩,则使人淫随肌肉,久留未消。宜蒸熨而不蒸熨,则使人冷气潜伏,渐成痹厥。宜暖洗而不暖洗,则使人阳气不行,阴邪相害。不当下而下,则使人开肠荡胃,洞泄不禁。不当汗而汗,则令人肌肉消绝,津液枯耗。不当吐而吐,则使人心神烦乱,脏腑奔冲。不当灸而灸,则使人重伤经络,内蓄痰毒,反害于中和,致于不可救。不当针而针,则使人气血散失,机关细缩。不当导引而导引,则使人真气劳败,邪气妄行。不当按摩而按摩,则使人肌肉填胀,筋骨舒张。不当蒸熨而蒸熨,则使人阳气偏行,阴气内聚。不当暖洗而暖洗,则使人湿灼皮肤,热生肌体。不当悦愉而悦愉,则使人神失气消,精神不快。不当和缓而和缓,则使人气停意折,健忘伤志。大凡治疗,要合其宜,脉状病候,略陈于后:凡脉不紧数,则勿发其汗。脉不疾数,不可以下。心胸不闭,尺脉微弱,不可以吐。关节不急,荣卫不壅,不可以针。阴气不盛,阳气不衰,勿灸。内无客邪,勿导引。外无淫气,勿按摩。皮肤不痹,勿蒸熨。肌肉不寒,勿暖洗。神不凝迷,勿悦愉。气不奔急,勿和缓。顺此者生,逆此者死耳。

[白话文]治疗疾病可使用汤药、丸药、散剂,可用汗、吐、下三法和补法,也可使用针灸、导引、按摩、蒸熨、暖洗、悦愉、和缓等方法,治疗方法也有水火之别。如果不是医术精湛,就不能使疾病痊愈。平常的医生学问浅薄,乱投汤药,治疗方法也不对,可使轻病变成重病,重病治死。汤药可以荡涤脏腑,通畅经络,调理阴阳,祛除邪气,润泽肌肤,补充气血,都离不开汤药。而丸剂则可以祛除风寒之邪,破坚散结,消结化食,调理营卫,醒神开窍,都与丸药相关。散剂可以祛除风邪和暑湿之邪,祛湿解毒,发散四肢壅滞的邪气和五脏凝聚的邪气,调理肠胃,通畅经脉,都可以用散剂来治法。下法可以疏通积滞。补法可以补虚除乏。运用灸法可以沟通阴阳。针刺可以行营卫之气。导引之术可以祛除关节的邪气。按摩的方法可以祛除肌肉的浮邪。蒸慰可以温阳散寒。暖洗可以升发阳气。悦愉可以修身养性。和缓可以安气。如果病属实证而不运用下法,就可以使病人出现心腹胀满、烦躁不安,全身水肿的表现。如果病属补证而不运用补的方法,就可以使人气血耗散,肌肉尽脱,精神不在,神志昏迷。如果需要运用汗法而没有运用,就可以使病人毛孔闭塞,汗孔闭塞而死。

如果需要运用吐法的时候没有运用,则病人表现为结胸证,气喘,不思饮食而使病情恶化。如果应该运用灸法的时候没有运用,则病人可表现为寒气太重,阴毒聚在体内,厥气上冲不散,以致耗伤阳气。应该运用针刺的时候没有运用,则病人营卫不和,经络不利,邪胜正虚。应该运用导引术的时候没有运用,则邪气可侵犯关节,并聚集在关节处,使关节活动不利。应该运用按摩方法的时候没有运用,体内的阳气循行不利,阴邪积聚在里。不该运用下法的时候使用,可使病人大泻,肠胃气虚。不该运用汗法的时候运用,可使病人肌肉虚弱,津液流失过多。不该运用吐法的时候运用,可使病人心神不定,烦躁不安。不该运用灸法的时候运用,可使经络之气重伤,使痰毒蓄积在体内,使病情严重。如果不该运用针刺的时候运用,可使人气血散乱。不该运用导引的时候运用,可使人正气大伤,邪气在体内妄行。不该运用按摩的时候运用,可使病人肌肤肿胀,筋骨舒张太过。不该运用蒸熨的时候运用,可使阳气横行于体内,而阴气在局部凝聚。不该运用暖洗的时候运用,可使病人的皮肤被湿热之邪侵犯。不该运用悦愉的时候运用,反而使人精神情志不畅。不该运用和缓法的时候运用,可使人意志薄弱,健忘,智力低下。所以治疗的方法一定要合适。脉象症状,简略说为:如果脉象不紧数,不要发汗;如果脉象不疾数,不可运用下法;如果心胸部闷,尺脉微弱,不能运用下法;关节不利,营卫之邪壅滞在里,不可以运用针刺的方法;阴气不足,阳气盛,不能运用灸法;体内没有邪气,不要运用导引术;肌表没有邪气,不要运用按摩方法;皮肤没有痹证,不能运用蒸熨的方法;寒邪不蕴于肌肉,不可使用暖洗的方法;如果精神太过于痴迷于事,就不要用悦愉的方法;如果气不急,不要用和缓的方法。依从此则对病人有好处,不按此则有害于病人的治疗。论诊杂病必死脉候

[原文]夫人生气健壮者,外色光华,内脉平调。五脏六腑之气消耗,则脉无所依,色无所泽,如是者百无一生。虽能饮食行立,而端然不误,不知死之逼矣。为少具大法,列之于后。病瞪目引水,心下牢满,其脉濡而微者死。病吐衄泻血,其脉浮大者,数日死。病妄言身热手足冷,其脉细微者死。病大泄不止,其脉紧大而滑者死。病头目痛,其脉涩短者死。病腹中痛,其脉浮大而长者死。病腹痛而喘,其脉滑而利,数而紧者死。病四逆者,其脉浮大而短者死。病耳无闻,其脉浮大而涩者死。病恼痛,其脉缓而大者死。左痛右痛上痛下痛者死。下痛而脉病者死。病厥逆,呼之不应,脉绝者死。病人脉宜大反小者死。肥人脉细欲绝者死。瘦人脉躁者死。人脉本滑利,而反涩者死。人脉本长,而反短者死。人尺脉上应寸口太迟者死。温病,三四日未汗,脉太疾者死。温病脉细微而往来不快,胸中闭者死。温病,发热甚,脉反小者死。病甚,脉往来不调者死。温病,腹中痛,下利者死。温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病疟腰脊强急,螈者死。病心腹胀满,痛不止,脉坚大洪者死。痢血不止,身热脉数者死。病胀满四逆,脉长者死。热病,七八日,汗当出反不出,脉绝者死。热病七八日,不汗躁狂,口舌焦黑,脉反细弱者死。热病未汗出,而脉大盛者死。热病,汗出脉未尽,往来转大者死。病咳嗽,脉数身瘦者死。暴咳嗽,脉散者死。病咳,形肥,脉急甚者死。病嗽而呕,便滑不禁,脉弦欲绝者死。病诸咳喘,脉沉而浮者死。病上气,脉数者死。病肌热,形瘦,脱肛,热不去,脉甚紧急者死。病肠癖,转筋,脉极数者死。病中风,痿厥不仁,脉紧急者死。病不喘,气急四匝,脉涩者死。病寒热,螈,脉大者死。病金疮,血不止,脉大者死。病坠损,内伤,脉小弱者死。病伤寒,身热甚,脉反小者死。病厥逆,汗出。脉虚而缓者死。病洞泄,不下食,脉急者死。病肠,下白脓者死。病肠,下脓血,脉悬绝者死。病肠,下脓血,身有寒,脉绝者死。病咳嗽,脉沉坚者死。病肠中有积聚,脉虚弱者死。病水气,脉微而小者死。病水胀如鼓,脉小涩者死。病泄注,脉浮大而滑者死。病内外俱虚,卧不得安,身冷,脉细微,呕而不食者死。病冷气上攻,脉逆而涩者死。卒病,脉坚而细微者死。热病三五日,头痛身热,食如故,脉直而疾者,八日死。久病,脉实者死。又虚缓、虚微、滑弦急者死。卒病,脉弦而数者死。凡此凶脉,十死十,百死百,不可治也。

[白话文]人如果正气充盈,则表现为身体健壮,色泽红润,脉象平和。如果五脏六腑的气被耗散,则脉无所依附,色泽失养,像这样的病人没有一个能存活的。虽然病人可以吃饭活动,看似正常,其实是离死不远了。现举要如下:如果病人瞪大眼睛,口渴一直饮水,脉濡而微者不治而死。如果病人吐血、衄血、便中带血,脉象浮大,不治而死。如果病人感觉身热但四肢寒冷,脉象微细,不治而死。如果病人泻下不止,脉象滑利且紧数,不治而死。若四逆病,脉象短大,不治而死。如果病人耳朵听不见,脉象涩大,不治而死。如果病人疼痛剧烈,脉象缓大,不治而死。如果病人全身疼痛,不治而死。如果病人身体下半部疼痛且脉

象不好,不治而死。得了厥逆病,呼之不应,脉绝的病人不治而死。如果病人应为大脉反见小脉者不治而死。如果肥胖的人脉细欲绝者不治而死。如果瘦人表现为脉躁,不治而死。如果病人原本为滑利脉,后来变为涩脉,不治而死。如果病人原来是长脉,后来突然表现为短脉,不治而死。如果病人尺脉应于寸口脉且为迟脉,不治而死。温病病人,三四天没有出汗,疾脉,不治而死。温病病人如果脉微细而往来不快,胸闷者,不治而死。温病病人,发高热,脉象反而为小脉,不治而死。如果出现往来不调的脉象不治而死。温病病人,腹痛,泻下,不治而死。温病病人,汗出不畅,足部不出汗,不治而死。疟疾患者腰背强直者不治而死。心腹胀满的病人,疼痛不止,脉洪大者,不治而死。便血不止,身热脉数,不治而死。腹部胀满,四肢逆冷,脉长,不治而死。热病病人,七八天的时候,该汗出而汗不出,脉绝者,不治而死。热病病人,七八天的时候不出汗,烦躁甚至发狂,舌面呈焦黑色,脉象反而为细弱脉,不治而死。热病病人不出汗,脉象盛大者,不治而死。热病病人,汗出后脉反转为大脉者,不治而死。咳嗽的病人,脉数,身体瘦弱,不治而死。病人突然咳嗽,脉散者,不治而死。咳嗽病人,身体肥胖,脉象急,不治而死。咳嗽病人呕吐,大便失禁,脉弦欲绝者,不治而死。咳嗽气喘类疾病,脉沉转为浮者,不治而死。上气的病人脉数,不治而死。肌肤灼热,身体瘦弱,脱肛,热不退,脉象紧者,不治而死。肠癖的病人,转筋,脉象极数,不治而死。中风的病人,痿厥不振,脉象紧,不治而死。气急严重,脉涩,不治而死。寒热病的病人,脉大,不治而死。得了金疮病,血流不止,脉大者,不治而死。外伤病,脉象细弱,不治而死。伤寒病,身体很热,脉反为小脉,不治而死。厥逆病的病人,汗出,脉虚缓者,不治而死。洞泄的病人,不能吃饭,脉象急者,不治而死。肠痈的病人,大便中有白脓者,不治而死。肠中有积聚,脉象反为虚弱,不治而死。得了水气病,脉象反为微小,不治而死。肚子胀大如鼓,脉反为涩小脉,不治而死。泄下如注,脉象浮大而滑,不治而死。内外俱虚,不能正常睡眠,身体发冷,脉象细微,呕吐不能吃东西者,不治而死。寒气上逆,脉逆而涩,不治而死。突然病了,脉象细微,不治而死。得热病后三五天,头痛,身体发热,但饮食如常,脉象直疾,约八天后病人死亡。得病时间长但脉象为实,不治而死。虚缓、虚微、滑、弦急脉病都不治而死。突然得病,脉象弦数者,不治而死。凡是出现这样的凶脉,无一例外必不治而死。

论察声色形证决死法

[原文]凡人五脏六腑,荣卫关窍,宜平生气血顺度循环无终,是为不病之本。若有缺绝,则祸必来矣。要在临病之时,存神内想,息气内观,心不妄视,着意精察,方能通神明,探幽微,断死决生,千无一误。死之证兆,具之于后:黑色,起于耳目鼻上,渐入于口者死。赤色,见于耳目额者,五日死。黑白色,入口鼻目中者,五日死。黑或如马肝色,望之如青,近则如黑者死,张口如鱼,出气不反者死。循摸衣缝者死。妄语错乱,及不能语者死。热病即不死。尸臭不可近者死。面目直视者死。肩息者一日死。面青,人中反者,三日死。面无光,牙齿黑者死。面青目黑者死。面白目黑者,十日死。面赤眼黄,即时死。面黑目白者,八日死。面青目黄者,五日死。眉系倾者,七日死。齿忽黑色者,三十日死。发直者,十五日死。遗尿不觉者,五六日死。唇口乍干黑者死,爪中青黑者死。头目久痛,卒视不明者死。舌卷卵缩者死。面黑直视者死。面青目白者死。面黄目白者死。面目俱白者死。面目青黑者死。面青唇黑者死。发如麻,喜怒不调者死。发眉如冲起者死。面色黑,胁满,不能反侧者死。面色苍黑,卒肿者死。掌肿无纹,脐肿出。囊茎俱肿者死。手足爪甲、肉黑色者死。汗出不流者死。唇反,人中满者死。阴阳俱绝,目眶陷者死。五脏内外绝,神气不守,其声嘶者死。阳绝阴结,精神恍惚,撮空裂衣者死。阴阳俱闭,失音者死。荣卫耗散,面目浮肿者死。心绝肩息,回盼目疾者死。肺绝,则气去不返,如鱼口者三日死。骨绝,腰脊痛,肾中重,不可反侧,足膝后平者,五日死。肾绝,大便赤涩,下血,耳干,脚浮,舌肿者六日死。又曰,足肿者九日死。脾绝,口冷,足肿胀,泄不觉者,十二日死。筋绝,魂惊,虚恐,手足爪甲青,呼骂不休者,八九日死。肝绝汗出如水,恐惧不安,伏卧,目直,面青者,八日死。又曰:即时死。胃绝,齿落面黄者,七日死。又曰:十日死。

[白话文]人体的五脏六腑,营卫关窍,平生都应当使气血顺应规律不停地循环,这才是不生疾病的根本。如果不是这样,就会得病。看病的时候,医生应该凝神思考,调整气息,仔细诊察,这样就能够了解病情,预决生死,万无一失,现列举死兆如下:黑色,如果起于耳部和眼部以及鼻上,慢慢延至口中,则不治而死。红色,出现于耳部、眼部和额部,五天内病人将死。黑白色,延及口鼻与眼部,五天内病人将死。如果病人出现黑色或者像马肝一样的颜色,从远处看是青色,从近处看则是黑色,不治而死。像鱼一样张口,只呼出不吸入

气体,不治而死。循衣摸床的病人不治而死。妄语错乱的病人,渐渐变成不能言语,不治而死。如果体臭让人不可近身,不治而死。两目直视不治而死。张口抬肩持续一日者不治而死。面色青,人中反,三天内病人将死。面无光泽,牙齿发黑,不治而死。面色青,眼周发黑,

十天内病人将死。面红目黄,病人将不久于人世。两目发直,十五天内病人将死。小便失禁的病人,五六天内病人将死。口唇部发干发黑的病人,不治而死。指甲呈青黑色的,不治而死。视物时间太长,可致突然失明,不治而死。舌卷卵缩的病人不治而死。面色发黑,眼睛直视前方的病人,不治而死。面色发青,眼睛发白的病人不治而死。面色发黄眼睛发白的病人,不治而死。脸和眼睛都白的病人,不治而死。脸和眼睛呈青黑色的病人,不治而死。面部发青嘴唇发黑的病人,不治而死。头发如乱麻,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治而死。头发、眉毛向上直冲,不治而死。面色发黑,胁部胀满,不能翻身的病人,不治而死。面色苍黑,突然肿胀,不治而死。手掌肿胀看不见纹路,脐部突出,阴部肿胀者,不治而死。四肢乃至全身肌肤呈黑色,不治而死。汗出不流的患者,不治而死。口唇外翻,人中满的病人不治

而死。阴阳已绝,眼眶深陷的病人,不治而死。五脏气绝,神气不能内守,声音嘶哑者,不治而死。阳气亡,精神恍惚,撮空理线者,不治而死。气闭失音者,不治而死。营卫之气耗散,面部浮肿的病人,不治而死。肺绝,则气不返,口开如鱼一样的,三天内病人将死。骨绝,腰背部疼痛,肾区疼痛,不可转身,骨节疼痛,五日后死亡。肾绝,大便中带血,小便中也有血,耳轮干枯,脚部浮肿,舌头肿胀,六天内病人将死,也有的说足肿的在九天内将死。脾绝,口冷,脚肿,大便失禁,十二天内病人将死。筋绝,惊魂未定,四肢发青,漫骂不休者,八九天内病人将死。肝绝,汗出量多,恐惧不安,卧床不起,眼睛发直,面色发青,八天内病人将死,有的死于即刻。胃绝,牙齿脱落,面色发黄,七天内病人将死,或十天内病人将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013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205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370评论 0 342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168评论 1 27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153评论 5 371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954评论 1 28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271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916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382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877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989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624评论 4 32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09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9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18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401评论 2 35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700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