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朋友想要出国留学,正在积极地备考英语。我支持她去国外求学,但是,对她选择的专业颇有质疑。
在我看来,她只是选择了一个外人眼里有前途的专业,却不是她本人真心热爱的专业。鉴于她需要为出国一事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我建议她慎重考虑后,再选择专业。
其实,她所面临的问题,也是许多人在职业规划时所面临的矛盾。
恰巧,今天武志红老师在得到APP里讲的课程,可以进一步解释这个问题。于是,我特意整理听课笔记,分享一下。
【武志红心理学课笔记】
01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常见矛盾
在个人成长中,每个人都会面临一对矛盾:做你自己希望的自己,还是成为社会希望的人。
前者,我们可以称之为个性化,后者,可以称为社会化。当然最好是既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个性化,成为了自己,又适应了社会,也完成了社会化。
个性化太过,就可能会与社会脱节,甚至患上严重的心理疾病。社会化太过,一个人会失去自己。
体系化与个性化,是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一对矛盾,是许多人所面对的问题。
02关键是你的本心
最近几年,武志红老师见过各种各样的互联网创业者,人们常常称他们为“大V”。他得到了这样一个总结:这些互联网创业者,在他们所得以成就的那个点上,都是在用本心做事。
例如,「得到」APP的创始人罗振宇,这位著名的胖子,他是由衷地热爱知识,相信知识改变世界;
例如,“凯叔讲故事”的凯叔,他最初就是爱和自己的孩子讲故事;
例如,黄佟佟,她是特别热爱明星的八卦,这里面她有很深的情结在。
这样的故事非常之多。各种创业者就像是闪耀在互联网上的一个个节点。而他们之所以闪耀在那里,有些是因为有判断力看到了先机,但好像更多的人是因为出自本心、本能地热爱这件事。
03个性化的选择成就奇迹
关于职业发展,最初可以有两个不同的起点,一个是出于本心热爱,一个是出于求生存。可以说,前者主要是发自于生本能,而后者主要发自于死本能。
一个社会越是中心化、体系化,一个人就越容易做后面这种选择,就是为了生存而做职业选择;相反,一个社会越是去中心化、个性化,一个人就越容易做前面那种选择,为了兴趣而做职业选择。
体系化的选择,来自于一种预见:某个行业,未来会很受欢迎,并且这个行业现在求职前景都很好,所以我选择。
个性化的选择,常常看起来背道而驰。例如,武志红老师在读本科的时候,选择艺术类的专业会被认为不理智,甚至整个文科都被视为不理智,心理学也是。
然而,在现在越来越万物互联的时代,体系化的选择未必可靠了,个性化的选择,倒越来越能成就一些奇迹。
我们都有幸在最近几年见证一些大公司的突然崩塌,例如诺基亚。当然,同时一些大的体系也在生成,例如BAT,就是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不过,他去BAT讲课或谈合作的时候,发现这些公司与传统公司不同,都特别重视员工的个性化。
04个性化让职业空间更宽广
所以,最好你一直以来都是在拿本心和整个世界碰撞,因为这意味着你一直在和这个世界建立真诚的深度关系。这个深度关系会诞生各种真正的产品,很多是意想不到的。
例如,武志红老师,他从小就爱读书,爱写作,爱想事。初中的时候,特别爱历史地理生物这些科目,但它们在中考时不计入成绩,于是被班主任教育说,你有毛病。他觉得,老师说得太对了,可一转身,他还是喜欢这些科目。按照喜欢学习,就是个性化;按照考试机制来学习,就是体系化。
高中的时候,他虽然进了理科班,仍然喜欢文科。到了本科时,班里有36位同学,当时只有他一个人坚定地想做心理咨询师,对于这个方向很多同学真不知道毕业后怎么找工作。
这一切,最终汇集到今天,让他成为了这样的一个人,有着这样的一个职业发展。这不是从对社会和体系的思考而来,而主要是出于本心和兴趣。
在生存艰难的时代,做体系化的选择比较合理,至少能生存;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做个性化选择的空间大了很多很多。
也许未来的时代,生存不成问题时,重点就会更加放在满足人类的基本体验上。而那时一直以来尊重自己体验的人,也许有更宽广的职业空间。
本质上讲,一切职业都是人类与社会的关系的产物,好的东西,总是源自于人与社会的深度关系。
总之,社会越是中心化、体系化,人就越容易为了生存而做职业选择;社会越是去中心化、个性化,人越容易为了兴趣而做职业选择。个性化发展足够充分,尊重自己的体验,职业空间就会更宽广。
所以,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关键是一份本心。拿出本心,才能和这个世界建立真诚的深度关系。
【无戒365训练营第11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