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应创新发展模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
王雪梅 共青团都匀市委
早期,红色旅游多为革命旧址、纪念馆等形式单一的红色旅游景点。自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来,国家持续加大了对红色旅游的支持力度,逐步规范、引导着红色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中国的红色旅游从此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一直鼓励各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新业态,推出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研学旅游等深度融合的高质量产品和线路,以“红色旅游+”推动多元业态融合发展。
目前红色旅游项目在表现形式上,与游客需求有些距离。
以往,传统的红色旅游表现形式比较单一,大多是以红色纪念馆形式呈现,展示方式也是以比较被动的静态展览展示为主,这样的方式,使得游客感觉无趣乏味。
进入数字化时代后,红色旅游加快了数字化升级,利用现代化高技术手段在呈现方式上进行颠覆性创新,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3D等技术推出沉浸式体验。尽管这样的展览展示方式逐步受到了年轻游客的青睐,但是,红色旅游项目和产品与游客的黏性并不强。
红色旅游在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年轻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形式。因此,当前文博场馆、红色景区都在积极作为,推出红色旅游路线、特色研学课程等吸引年轻人,满足他们的红色旅游需求。探讨“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更好地满足当前年轻人对红色旅游的期待和需求”成为红色旅游需要研究的命题。
积极探索“红色+”旅游新模式。红色+旅游,既是大众旅游的需要,也是旅游转型升级的需要。通过以乡村振兴为契机,依托各地红色资源禀赋,积极探索“红色旅游+”发展新模式,持续做优旅游产业培育,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成为推动发展的新动力。
深挖红色底蕴,持续擦亮旅游品牌。红色故事、红色精神、红色情怀等红色资源是一个城市的宝贵财富和文化底蕴,更是红色文化的鲜活载体。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发挥资源优势,聚合红色能量,将红色遗迹串联成片,转化为能展现红色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的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点,丰富红色培训教育内容和红色旅游文化内涵,深化红色主题活动,进一步感悟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探索“党建+文化+研学”模式,提炼红色革命记忆,让红色故事形象生动,年轻人爱听爱看。当地立足有史可讲、有迹可寻、有物可看、有事可说,重点推进红色景点建设,组建一支讲解队伍,讲好党史故事。坚持把红色传统发扬好,组织由革命后代、纪念馆解说员、优秀党员、先进人物组成的红色“宣讲团”,培育壮大红色故事宣讲队。在研学游过程中,针对青少年游客提出的展览要再精美些、项目要再丰富些、课程要再精细些、体验互动要再活跃些。把研学游作为主项活动进行品牌运作,通过打造品牌展览、品牌体验、品牌线路等十大品牌研学游项目,引导青少年走进红色,推动红色文化传承。